案例分享 | 宏基因組測序助力精準診斷心臟移植術後剛地弓形蟲感染

2021-01-19 唯菌論

家在貴州的42歲青年男性患者,不幸診斷為終末期心臟病,經心臟支架植入、安裝心臟起搏器、抗心衰等治療後均無明顯好轉,經評估後符合心臟移植手術,遂等待合適供體準備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經過長時間的等待,他幸運地於2020年6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完成了心臟移植手術


手術後恢復良好,術後1周從監護室轉出到了普通病房,一般情況良好,胃口明顯好轉,精神狀態逐日好轉,無感染、排異反應等。


術後2周即將出院時,患者突發高熱,最高體溫達39.2℃,無咳嗽咳痰、胸悶乏力、尿頻尿痛、頭暈頭痛等不適。血壓130/80mmHg,RR 18bpm, HR 96bpm, SpO2 99%。肺部、腹部及神經系統未見明顯異常。


實驗室檢查:


血液檢查示白細胞計數12.9×10^9/L↑、單核細胞絕對值0.2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2.33×10^9/L↑、單核細胞百分比1.7%↓、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5.6%↑,降鈣素原0.87ng/mL↑,C-反應蛋白35.8mg/L↑。


血液隱球菌抗原檢測:陰性。


尿培養細菌、真菌培養未生長。


痰培養均未見細菌真菌。


新冠、甲乙流檢測均陰性。


真菌麴黴半乳甘露聚糖(GM)陰性、真菌1-3-β-D葡聚糖(G)<10pg/ml。


纖支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肺泡灌洗液培養陰性。


CT(胸部)檢查提示:左肺下葉炎症;心包少許積液、積氣,較前相仿,建議複查(圖1)。


臨床初步診斷:


心臟移植術後肺部感染?


考慮患者心臟移植術後不明原因發熱,立即予泰能抗感染、伏立康唑抗真菌、更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同時降低抗排異藥物強度,適當補液。


3天後患者體溫仍反覆,稍有氣急,餘無明顯不適。血壓120/70mmHg,RR 19bpm, HR 88bpm, SpO2 97%。實驗室檢查:C-反應蛋白84.8mg/L↑、白細胞計數12.4×10^9/L↑、淋巴細胞絕對值0.36×10^9/L↓、單核細胞絕對值0.10×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1.64×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2.9%↓、單核細胞百分比0.8%↓、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3.9%↑、降鈣素原1.86ng/mL↑。


嗜肺軍團菌抗體IgM陰性、肺炎支原體抗體IgM陰性、立克次體抗體IgM陰性、肺炎衣原體抗體IgM陰性、腺病毒抗體IgM陰性、呼吸道合胞病毒IgM陰性、流感病毒A抗體IgM陰性、流感病毒B抗體IgM陰性、副流感病毒抗體IgM陰性。


巨細胞(HCMV/尿)病毒DNA巨細胞病毒核酸:陰性正常。


結核感染T細胞(周一至周四上午10點前抽血)TSPOT結論:陰性正常。


CT(胸部)檢查提示:兩肺廣泛炎症滲出,較前明顯進展,建議治療後複查(圖2)。


予完善肺泡灌洗液及血液宏基因測序,以明確病原。


患者仍不明原因感染,考慮移植後免疫抑制,條件致病菌感染可能,停用泰能,繼續伏立康唑抗真菌、更昔洛韋抗病毒,同時改用斯沃、左氧氟沙星、SMZ等抗感染。甲強龍應用以改善肺部滲出,停用其他抗排異藥物。


肺泡灌洗液樣本宏基因組測序(mNGS)檢出剛地弓形蟲reads數15100條(圖3),血液樣本mNGS檢出剛地弓形蟲reads數5004條(圖4)。不同樣本類型的mNGS都檢出剛地弓形蟲,更加明確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治療上予阿奇黴素聯合SMZ抗蟲治療,同時更昔洛韋抗病毒、人免疫球蛋白應用。

起病6天後患者氣急症狀明顯,活動後為著,吸氧下SpO2僅92%,需改用面罩吸氧。


血、痰、尿培養均顯示陰性。


同時複查胸部CT示兩肺散在片狀磨玻璃影及小結節影,較前片明顯進展,合併肺水腫待排,建議治療後複查;心臟飽滿,心包少量積液,請結合臨床(圖5)。考慮患者病情加重,需行氣管插管機械輔助呼吸可能,予轉ICU進一步治療。



起病9天後複查胸部CT示兩肺片狀磨玻璃影進一步加重。(圖6)


此後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但氣急症狀仍明顯,面罩吸氧下SpO2維持在92-96%。複查胸部CT提示兩肺散在片狀磨玻璃影及小結節影明顯好轉(圖7)。病程中白細胞、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的變化趨勢分別如圖8、9、10所示。


起病後12天患者氣急症狀逐漸改善,鼻導管吸氧下SpO2維持在96-99%。起病後18天患者轉回普通病房進一步治療。起病後22天複查胸部CT提示兩肺散在片狀磨玻璃影及小結節影逐漸好轉(圖11)。


弓形蟲是一類普遍存在的寄生蟲,能夠寄生到許多種宿主的不同部位,是一種細胞內寄生原蟲。弓形蟲為人獸共患性寄生原蟲,能夠感染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是引起人和動物流產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弓形蟲感染人和動物常呈隱性,主要引起流產、死胎、先天畸形等嚴重疾病,對免疫力低下或缺陷的患者危害很大。全球有30%的人口可能感染了弓形蟲,我國約為7.9%,多數屬隱性感染。


弓形蟲是一類機會致病寄生蟲。一般情況下,人感染弓形蟲後無明顯症狀,但是免疫力低下或患免疫功能缺陷病時,較易繼發弓形蟲感染。因此,器官移植、癌症等免疫下降和愛滋病患者易感染弓形蟲。弓形蟲是一類重要的水源性和食源性專性細胞內寄生的寄生蟲,由弓形蟲感染引起的疾病稱為弓形蟲病。很多哺乳動物、雞群和其他鳥類成為本病關鍵的傳染源,經水和肉品傳播,可引起人類群體感染。在弓形蟲病的自然傳播途徑中擁有重要的地位。


弓形蟲可經黏膜和損傷皮膚進入人體。弓形蟲可在胃腸道內侵入血管、淋巴管,進入肺、心、腦等器官,借其前部的類錐體及棒狀體的作用,侵犯人體各種有核細胞。弓形蟲病病情輕重不一,淋巴結腫大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最為多見,免疫缺陷者如器官移植後、AIDS 和惡性腫瘤患者等常有顯著全身症狀如高熱、全身疼痛、嘔吐甚至合併肺炎、腦炎、心肌炎等,最嚴重可導致死亡。


本例患者心臟移植術後突發不明原因高熱,常規病原學檢查均無陽性發現,經驗性抗感染治療無明顯效果,給臨床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後經mNGS快速明確了剛地弓形蟲為致病病原。由於及時診斷,患者得到有效治療,並迅速康復。mNGS是一種新的診斷技術,能準確、快速地輔助診剛地弓形蟲病,是診斷剛地弓形早病的重要工具。


弓形蟲病檢測方法有很多。病原學檢測仍是確診弓形蟲病最可靠的方法,但其檢出率低。血清學診斷可用於現場檢測,可檢測血清中抗體及循環抗原。但是血清學診斷不適用於免疫抑制患者,易出現假陽性。現代mNGS方法,可檢測病原體的核酸,準確可靠,彌補了血清學診斷的不足。


[1] 韓梅,吳寒.我國弓形蟲病研究進展[J].醫學信息,2018,31(2):33-36.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2.12.


[2] 馮嘉軒,趙永坤,孟繁平等.弓形蟲病診斷方法研究進展[J].傳染病信息,2016,29(3):139-143.DOI:10.3969/j.issn.1007-8134.2016.03.004.


[3] 姚娜,龔靜芝,範益敏等.弓形蟲病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20,47(4):1250-1257.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0.04.032.


作者:段群軍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心臟大血管外科

相關焦點

  • 「宏微雜病論」丨剛地弓形蟲感染意想不到?藉助mNGS以柔克「剛」
    剛地弓形蟲是產篩重點排查項目,但是在神經系統感染領域卻鮮少開展。最近賽哲在一例症狀不典型的神經系統感染患者中卻檢測到剛地弓形蟲。該患者因頭痛入院,影像學顯示患者有顱內感染性病變,臨床通過塗片鏡檢、細菌培養、真菌培養、其他檢測等均未明確病原體,期間進行經驗性抗細菌感染治療,病情並未有好轉跡象。
  • 孕婦是怎麼被弓形蟲感染的?
    弓形蟲病又稱弓形體病,是由剛地弓形蟲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孕婦感染後,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損害胚胎發育,引起胎兒嚴重的神經系統發育畸形和智力障礙,甚至引起死亡。 一般情況下,弓形蟲感染後首先出現弓形蟲IgM抗體上升,可在感染後6天左右被測知,然後逐漸上升並維持數周至數月,最後逐漸下降直至消失,因此測定弓形蟲IGM抗體適用於早期診斷。 弓形蟲IgG抗體的出現晚於IgM,感染後2-3個月才能達到峰值,維持時間較長。IgG抗體陽性說明曾經感染過弓形蟲,一般多為慢性感染,但也可為急性感染。
  • 張文宏:宏基因組使感染科飛速發展,從新冠開始進入新的時代
    近年來在感染領域備受關注的宏基因組技術是否徹底改變了該領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改變或者未改變事實上需要一次考驗,「當考驗來了以後,我們就知道是不是改變,我認為至少在這次新冠來臨中改變了。」
  • 剛地弓形蟲入侵細胞機制獲解
    剛地弓形蟲和其他寄生蟲採用特定蛋白,阻止宿主中免疫蛋白破壞在自身周圍包裹的保護膜
  • 淺談弓形蟲感染
    7月25號,《英國皇家學會會刊》生物科學板塊,刊登了一篇論文,文中提到,被弓形蟲感染的人,更有可能創業,而弓形蟲感染率較高的國家,創業熱情也相應增高。果真如此的話,跟領導說一句,「你被弓形蟲感染了吧」,倒沒有什麼不妥。問題在於,弓形蟲是怎麼入侵我們的大腦、改變我們的想法的呢?
  • 孕婦經常做這些事,感染弓形蟲的機率會很大
    弓形蟲病是由一種剛地弓形蟲 (Toxoplasma gondii) 引起的人和動物的感染 長春市婦產醫院 產前診斷中心副主任醫師胡潔說 女性懷孕期間機體的免疫力下降 母體感染弓形蟲後 會隨著胎盤血流傳播給胎兒 造成嚴重的後果
  • 宏基因組測序(mNGS),風口還是泡沫?
    宏基因組測序(mNGS)是綜合分析來自患者樣本的微生物和宿主的基因物質(DNA和RNA)的方法,應用於多種感染性疾病的診斷、疾病和健康狀態下微生物學分析、人類宿主反應對感染傳播的特徵化、識別腫瘤相關病毒。
  • 弓形蟲病的診斷、預防與治療辦法
    弓形蟲病的臨床表現多樣,難以根據某種症狀對病情作出判斷。臨床上基本上都是使用實驗室方法進行診斷的。在宮內感染的TORCH檢查中,第一個字母T就是指弓形蟲。由於弓形體感染後沒有什麼特異性的症狀,因此,診斷主要靠實驗室診斷。
  • 貓巢和您聊聊剛地弓形蟲
    剛地弓形蟲剛地弓形蟲簡稱弓形蟲,弓漿蟲。
  • 闢謠:養貓咪會感染弓形蟲?對弓形蟲你了解多少
    可想而知,弓形蟲多麼小。 但不要小瞧這種寄生蟲,弓形蟲的能耐大著呢。弓形蟲能夠在生物體內繁殖並快速佔領身體,使得身體中每個角落都含有它們的蹤跡,它們會破壞大腦、心臟等各個器官,使生物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患上各種疾病。而貓咪等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的「終宿主」,而其他生物是弓形蟲的「中間宿主」。
  • 弓形蟲感染和常見大腦疾病之間的關聯
    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幾乎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終生受寄生於大腦中的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gondii,T. gondii)感染。如果女性在懷孕期間感染剛地弓形蟲,就會將這種寄生蟲傳遞給未出生的孩子,最終對胎兒的大腦、神經系統和眼睛會造成毀滅性損傷。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出生以後被這種寄生蟲感染也是有害的。
  • 鏟屎官想感染弓形蟲?我告訴你到底有多難!
    弓形蟲病是由一種剛地弓形蟲引起的人和動物的感染。弓形蟲屬於形體最小、結構簡單的一類叫作原蟲的寄生蟲。貓和其他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的終宿主,它寄生在這些動物的體內,隨糞便排出,除了終宿主以外,在其他動物體內只能進行無性繁殖,不能向外界散播它的後代。
  • 貓迷福音:剛地弓形蟲研究有了重大突破
    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9/07/groundbreaking-parasite-study-good-news-cats/593779/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Charlene在利維坦發布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人們所知的那些能控制寄主大腦的寄生蟲中,剛地弓形蟲
  • 孕期最怕感染弓形蟲?解決養貓家庭最擔心的弓形蟲問題
    很多養貓咪的家庭都知道貓咪可能會攜帶弓形蟲,也非常擔心同一個問題,萬一家裡有了孕婦、有了寶寶,會不會感染到弓形蟲呢?那貓咪又該怎麼辦呢?弓形蟲的蟲卵排出後至少需要24小時才可能傳染給人類,因此清潔工作尤為重要。
  • 弓形蟲通過「精神控制」,讓被感染者更愛冒險
    然而,實際生活中,人類卻很容易接觸和感染另一種寄生蟲——剛地弓形蟲。鐵線蟲會誘使宿主尋找水源,仿佛精神控制一般,而弓形蟲對宿主的精神控制有過之而無不及。多達30%的人類已感染弓形蟲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是貓科動物的腸道球蟲,1908年由法國學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北非剛地梳趾鼠的肝脾單核細胞內發現,蟲體呈弓形,命名為剛地弓形蟲。
  • 全球有20億弓形蟲感染者,驗血發現中招了怎麼辦?
    提起弓形蟲,很多人的認知是貓狗身上的寄生蟲,孕婦千萬不能沾。其實,弓形蟲感染並不罕見,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人群的弓形蟲感染率大約在25%~50%之間,也就是說全球有超過20億的弓形蟲感染者。
  • 【應用案例】宏基因組二代測序助力精準診斷恙蟲病東方體感染
    二代測序協助診斷恙蟲病立克次體肺炎一例[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19(7):546-548.[3] Varghese GM, Janardhanan J, Trowbridge P, et al.
  • 研究利用臨床宏基因組測序診斷腦膜炎和腦炎
    研究利用臨床宏基因組測序診斷腦膜炎和腦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9 12:57:30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Charles Y. Chiu小組研究了利用臨床宏基因組測序診斷腦膜炎和腦炎。
  • 【弓形蟲】人感染弓形蟲有多難?只有吃下新鮮的貓便便才行
    我知道弓形蟲病對人類的危害,但對貓也有危害嗎?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病的唯一的、確定的宿主。弓形蟲的兩個生命階段,有性的和無性的,都發生在貓身上。其餘的非貓科溫血動物,被稱為中間宿主。弓形蟲遍布世界各地。貓通過吃下感染寄生蟲孢子的食物而感染弓形蟲,比如吃生的受感染的肉,或野生獵物,如老鼠或鳥。
  • 將宏基因組技術應用於病原感染診斷,「予果生物」獲北極光創投首輪...
    予果生物成立於2017年,專注於微生物核酸檢測,專注於將宏基因組技術應用於病原感染診斷,現在北京建立近4000平米的總部;在西安建立了近2000平方米的醫學檢驗實驗室,具備臨床基因擴增檢驗資質。據予果生物的創始人夏涵介紹,微生物依賴經驗送檢,檢測技術有限,陽性率僅為10-20%,如果僅憑醫生經驗使用廣覆蓋抗感染藥物治療,有效率不到50%,且臨床副作用大、費用高。針對該痛點,予果生物中美團隊共同研發了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產品,經過3年的不斷迭代更新,病原檢測的陽性率已超過50%,且完成各類型臨床樣本的病原體檢測的分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