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予果生物」)已完成北極光創投首輪獨家投資,之後產業基金、金融機構對其持續注資,累計融資近億元。本輪融資將用於開拓和教育市場、擴充團隊、試劑盒報證以及持續投入更多新產品研發。
予果生物成立於2017年,專注於微生物核酸檢測,專注於將宏基因組技術應用於病原感染診斷,現在北京建立近4000平米的總部;在西安建立了近2000平方米的醫學檢驗實驗室,具備臨床基因擴增檢驗資質。
據悉,予果生物創始團隊在2016年便開始創業,專攻腸道微生物領域,但很快他們發現,病原微生物檢測市場空間極大,在感染性疾病領域有著大量的未滿足需求,遂轉換跑道至病原體檢測領域。
據予果生物的創始人夏涵介紹,微生物依賴經驗送檢,檢測技術有限,陽性率僅為10-20%,如果僅憑醫生經驗使用廣覆蓋抗感染藥物治療,有效率不到50%,且臨床副作用大、費用高。針對該痛點,予果生物中美團隊共同研發了基於宏基因組測序產品,經過3年的不斷迭代更新,病原檢測的陽性率已超過50%,且完成各類型臨床樣本的病原體檢測的分析算法。
除此之外,予果生物已研發出雲端病原微生物數據分析系統PACE(PAthogen Capture Engine),它通過上百個維度的變量分析和先進的過濾模型,且基於高質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和樣本庫的持續更新。
基於該引擎,研究者能對臨床樣本(腦脊液、血液、肺泡灌洗液、無菌體液、組織等)進行病原微生物DNA&RNA序列測定,無需培養或特異性擴增,即能快速、準確檢測出臨床樣本中的多種微生物。在商業化上,團隊認為,該引擎未來將形成一個高效的IVD開發及商業化平臺。
截至目前,予果生物已累計服務全國300餘家三甲醫院,完成近2萬份臨床樣本測序工作;此外,與全球近20位微生物領域的頂尖科學和醫學專家建立合作,覆蓋微生物學及神內、呼吸、重症、感染、婦幼、免疫等多個領域,共同推進宏基因組測序的臨床應用。
此外,予果生物還與北京同仁醫院共建了「神經系統感染與免疫精準醫學診治創新平臺」;與西安交大共建「泛基因組聯合實驗室」,進行下一代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標準的研究和創新算法開發等等。
從行業端來看,36氪曾分析,在中國,疑難、危重感染大部分屬於診斷的空白地帶,基於新一代NGS技術展開的病原檢測正好能進入該領域。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就表示:「我們預測NGS的應用擴展到病原微生物領域,是很有可能改變行業的診療範式。」
與之對應的,國內的這一細分市場也在悄悄崛起,譬如專注於病原體檢測的金匙基因就在短短數月內獲得2輪融資;微生物研究企業銳翌生物、醫學檢驗公司卡尤迪、微遠基因也在2019年紛紛推出了病原體檢測產品等。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宏基因組病原體檢測行業可能不會出現如腫瘤基因檢測行業那樣一擁而上的局面。過去,資本入局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拔苗助長」式催熟產業,但宏基因組病原體檢測產品在技術優化和生信服務都需要做到更進一步,即解決臨床未滿足需求,不太具備被資本快速成熟的特質,需要通過真實的臨床案例積累和切實的市場教育來逐漸做大市場蛋糕。
最後介紹一下核心團隊,予果生物創始人夏涵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生階段師從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Ulf Landegren,並獲得了生物信息學的碩士學位;畢業後加入到諾和諾德,任歐洲副總裁執行助理;此後回中國擔任大區經理以及高級市場經理職位。另外,公司首席科學顧問為世界頂級微生物學家,在美國多個著名實驗室領導微生物研究,並且在本世紀初領導了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uman Microbiome Project);公司首席科學家為美國著名微生物實驗室的青年PI,近十年發表學術文章的累計影響因子超過600分;司研發負責人從事病原研究超過10年,傳染病現場經驗豐富,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中,被選中參與國家疾控中心的測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