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偵探皮卡丘》於昨日登陸國內各大影院,觀眾最大的感受就是:皮卡丘也太可愛了吧!!
一個90後觀眾說:」看著這個黃色毛絨絨,我像老母親般垂淚40分鐘「。
圖源:新浪微博,《大偵探皮卡丘》劇照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史丹福大學將人大腦的特定區域與流行的《Pokemon Go!》遊戲聯繫起來。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雜誌,史丹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每日科學等數十家高校和媒體進行了報導。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向測試對象展示了數百個神奇寶貝的角色,發現神奇寶貝的忠實粉絲的大腦反應比其他人更明顯。
大腦特定區域,用於識別面孔、文字,甚至像珍妮弗安妮斯頓、柯林頓和科比這樣的名人。哈佛最近的一項熱門研究發現,對猴子來說,要開發類似的區域,需要從小接觸物體。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想知道人類是否也如此。
選定「神奇寶貝粉絲」為完美實驗者神奇寶貝對80後、90後是一個美好回憶,它的粉絲被選定為本次完美的實驗對象,大多數人在很年輕的時候開始玩,而且角色獨特。
「我從6歲開始不停地玩」,該研究的主要人員史丹福大學的戈麥斯博士說。「我的童年時代一直在玩,因為任天堂不斷推出新版本。」
「神奇寶貝的獨特之處在於,有數百個角色,過程中會獎勵你數百個這些看起來很相似的角色」,戈麥斯說。
第一個神奇寶貝遊戲於1996年發布,由當時5歲的孩子們玩,其中許多人繼續跟蹤遊戲的後期版本玩到十幾歲甚至成年早期。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意識到這些粉絲擁有非常好的自然實驗的所有成分。
這些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暴露在同一個角色中,當他們贏得神奇寶貝的戰鬥或在遊戲百科全書中添加一個Pokédex新角色時,會得到獎勵。
此外,每個玩家都在用同一個手持設備-任天堂,並保持大致相同的手臂長度。
史丹福大學測試了」偏心偏差」視覺理論,在一個小屏幕上玩神奇寶貝意味著其角色只佔據了玩家視角一小部分,因此,確認了優先大腦激活在視覺皮層中處理中心凹視覺部分。
神奇寶貝激發粉絲大腦超出非粉絲戈麥斯博士通過史丹福大學的認知和神經生物學中心申請資金,開始了實驗,「我們抓住機會,這些實驗可以回答深刻、富有意義的問題」。
獲得資助後,戈麥斯招募了11名兒童時期長期玩神奇寶貝的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包括他自己和當時的實驗室經理Michael Barnett。
通過fMRI繪製出遊戲《Pokemon GO!》激活的實驗者的大腦特定區域,研究人員希望了解重複視覺接觸的影響以及大腦如何編碼信息。
當研究對象被放置在MRI掃描儀內,並顯示數百個神奇寶貝時,與兒童時期沒有接觸遊戲的對照組相比,粉絲的大腦對圖像的反應更多。
「我最初使用Game Boy中的神奇寶貝角色,後來還使用了卡通中的角色」,戈麥斯說,「即使卡通人物像素低,仍會激活大腦。」
粉絲看到神奇寶貝角色時大腦激活得更多(右),而不是(左)的非粉絲。圖中大腦位置為成年人的枕顳溝(OTS)。
每個人看到神奇寶貝激活的大腦部位是一致的。
它位於相同的解剖結構中 - 耳後的腦褶,稱為枕顳溝(OTS),而這個區域通常也會對動物圖像做出反應(和神奇寶貝的角色很像)。
這項最新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表明我們的大腦能夠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學習改變,大腦中有一些潛在的限制因素可以塑造和指導這些變化展開。
「玩遊戲並不影響孩子成功」大腦像一個大師級別的即興創作者,可以激活基於神奇寶貝的新想法,但它仍然遵循某些規則,就像一個熟練的爵士樂演奏者,他發明了新的旋律,同時仍然尊重音樂的語法。
對於那些可能將這次研究看作是遊戲可以對孩子的大腦產生持久影響的父母來說,研究人員表示每個人的大腦都能夠容納足夠大量的事物。
「視覺皮層由數億個神經元組成,」戈麥斯說,「每個人都有能力在這片皮層中編碼許多模式,學習新東西,很多玩神奇寶貝的測試對象都成長為成功的成年人,很多博士學位的」。
事實上,遊戲有可能把孩子變成一個更聰明、更快樂、更成功的成年人,父母是否應該少些阻止遊戲,而思考一下如何激發孩子大腦功能呢?
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5/190506163644.htmhttps://news.stanford.edu/2019/05/06/regular-pokemon-players-pikachu-brain/
https://www.syfy.com/syfywire/study-childhood-pokemon-brain-development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5-brain-region-pokemon-characte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