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達2億多人,總患病率高達17.5%。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超過1600多萬人,發病率超過1%,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美國麻省總醫院和精神疾病基因組協會(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的最新研究發現,許多不同的精神疾病具有共同的基因結構。作為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人員發現了100多種影響多種(一種以上)精神疾病患病風險的基因變異。
基因由DNA片段組成,DNA序列的改變會產生基因變異,從而增加或降低患病風險。研究人員現已發現許多影響特定精神疾病患病風險的單一基因變異。然而,基因通常具有多效性,這意味著單種基因也可能產生多重效應。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美國麻省總醫院精神病學和神經發育遺傳學主任Jordan Smoller博士表示,識別影響多種精神疾病患病風險的基因變異是邁向改善這些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一步。「了解特定的基因變異如何導致多種疾病,可以告訴我們這些疾病在何種程度上具有共同的生物特徵。」 Smoller博士說道。
為識別這些會產生多重效應的基因變異,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名為 「全基因組關聯」的技術,分析了來自494,162名健康對照受試者和232,964名精神疾病患者的的遺傳數據。該分析確定了109種基因變異,這些變異會影響罹患至少一種以上精神疾病的風險。
由於某些精神疾病具有許多共同的基因變異,研究人員將這些與基因相關的疾病分為了三組:以強迫行為為特徵的疾病(神經性厭食症、強迫症和程度較輕的抽動穢語綜合症)、情緒和精神障礙(躁鬱症、重度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以及早發性神經發育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抽動穢語綜合症)。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多種疾病相關的基因會在妊娠中期開始增加表達,並似乎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影響。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麻省總醫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基因組醫學中心計算遺傳學家Phil Lee博士表示,了解哪些基因變異會增加罹患多種精神疾病的機率,為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導致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線索。Lee博士說:「從生物學層面了解疾病之間的關聯,或有助於我們對精神疾病進行分類和診斷。」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了幾種對多種精神疾病具有特別廣泛影響的基因變異,這有望成為精神疾病預防和治療領域的重要發現。Smoller博士表示,「這些基因影響頗廣,並可能是開發新療法的潛在突破口,這些新療法將有助於多種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