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中醫院、美國麻省總醫院、珠海橫琴國聯康華醫療投資有限公司在珠海橫琴新區籤訂合作框架協議,將在橫琴新區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醫院——美國麻省總醫院中國醫院,希望今後中國人看病不用遠赴歐美,在廣東就能享受到世界頂級的醫療技術服務。
一家媒體就這事採訪我,我的態度基本是:在中國,目前公共衛生理論還處於模糊階段,很多事情不可說行也不可說不行。像美國麻省總醫院與廣東省中醫院以及珠海橫琴國聯康華醫療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舉辦醫院的這種公私合營,既不是經典的非營利性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也不是營利性的股份制市場模式,這在世界也是少有的,所以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至於能走多遠,還得看中央政府今後如何「撥亂反正」和「正本清源」。就目前而言,美國麻省總醫院中國醫院只有這麼著:試!而且除了試,還是試!但是,總體上我不太看好,因為主要的參照物是港大深圳醫院。
我見證著港大深圳醫院的誕生,其前身可追溯到十年前就已立項的濱海醫院。我之所以支持港大模式,一方面是整體來說,深圳醫改在廣東是做得最好的,另一方面是希望港大深圳醫院能給政府、醫院和市民一次「洗腦」:政府為什麼要辦醫院?不辦行不行?如何體現政府的責任?如何與現行的公立醫院運作模式接軌?如何確定公立醫院中的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邊界?如何以人為本?如何尊重醫生的勞動價值?如何對固有就診模式進行改革?……如此種種都是觀念問題,所以「洗腦」就是觀念的「推陳出新」,就是港大深圳醫院如何將新觀念、新模式引入大陸。但是,深圳政府與港大的合作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公私合營」的,試圖用公立醫院40%的VIP服務來維持其60%的公益性。單從這一點我們也可看出,港大的管理者也不得不承認,港大深圳醫院的改革無法脫離國內的醫療現實,不可能完全照搬香港經驗,解決過度醫療、「以藥養醫」可能已經超出了港大深圳醫院改革所能涵蓋的範疇。當前公立醫院超過80%的收入屬於「自負盈虧」,而支付制度又過於市場化,必然導致唯利是圖。港大深圳醫院以比例頗大的特需服務反哺醫院運營的路徑,正有重回舊路之嫌。話說回來,運行了兩年的130元全科門診打包收費也好,如今調整過後的200元打包收費也罷,抑或高薪養廉,醫生年薪最低56萬元,最高91萬元,港大深圳醫院還在繼續探索,政府還在繼續扶持。如果港大模式可以在深圳複製推行,無疑對中國醫改是一個極大的推動!
現如今,麻省總醫院要在珠海建分院,這又將帶來什麼呢?追溯麻省總醫院的歷史,它始建於1811年,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教學醫院,也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三所綜合性醫院之一,是世界公認的頂級醫院。其實,麻省總醫院早與廣東有交集。1995年左右,它就已經與廣東省人民醫院結為姐妹醫院,當時還是我一手操辦的,而且當時的李蘭芳副省長和省外辦都積極支持。我當時也提議將「廣東省人民醫院」更名為「廣東省總醫院」,但當時政府還沒有這種理念,故此提議就此打住了。現在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很多骨幹都曾在麻省總醫院進修過。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後來廣東省人民醫院與麻省總醫院「冷」了下來。
現在麻省總院、省中醫院和橫琴三方合作,由珠海橫琴國聯康華醫療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麻省總醫院和廣東省中醫院共同管理和經營。初建規模為500張床位,將從美國麻省總醫院引進品牌和技術、設備,以及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由麻省總醫院領銜指導。還將建立科研中心,設立培養中國醫學人才的教育培訓項目,並開展以中國中醫藥與西方現代醫學相結合為目標的研究項目。該醫院其實就是麻省總醫院的中國分院,管理、人員、技術都是美方負責,辦營利性的高端醫療,面對國內和東南亞市場。廣東省中醫院的作用,主要是幫他們在中國落地,派人參與管理、學習技術、參與分紅。理想似乎很豐滿,但是現實呢?問題還是不少的!
首先,麻省總醫院中國醫院是要辦成什麼樣的醫院?臨床型還是科研型?臨床型的話,大量的醫生從哪裡來?按照設想,將從美國麻省總醫院引進優秀的人力資源,但是可能嗎?一個非常簡單的計算:美國醫生在本土一天看20個病人已經很累了,診金150美元/人,一天3000美元。如果到中國來,那就不可能低於3000美元。有人天真地說:「診金每人三百元就是了。不愁沒有病人來。有錢人會來花這個錢的。」問題是美國醫生為收你這300元來這扶貧?一次來回機票要看多少個300元呀!明顯是成本與收益不匹配,市場經濟下,人家醫生會願意大老遠跑來中國工作?另外,單單這20個病人的其他收入就能夠維持醫院的開銷和專家的開銷嗎?何況,麻省總醫院的定位主要是專科,每天也不會是看20個那麼多。那麼,要靠誰來養活醫院,是中國醫生,是政府,還是廣東省中醫院?
第二,屬性如何解決,廣東省中醫院是公立醫院,以公益性為主,可是麻省並不是。一公一私,兩者的意志如何交合,目標如何實現?方向不同,目標勢必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那麼醫院採取何種模式運營,如何管理?反過來,由於屬性未定,那麼靠誰養活醫院也很難界定,究竟是誰負責全部的責任,還是三方各佔多少比例,不得而知。就算是屬性明確的公立醫院,目前都還如此境況,何況屬性未明的麻省總醫院中國分院?
第三,麻省將帶來什麼?是概念、管理還是技術?我覺得,與港大深圳醫院一樣,它更多地將帶來觀念方面上的,特別是在以人為本、尊重醫生的勞動價值、對固有就診模式的改革以及醫院的定位上,進而促進政府體現其應有的責任,形成尊重醫生、尊重生命的社會風氣,同時緩解公立醫院的就診壓力,理順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的服務範疇,為民營醫院提供可發展的空間。
第四,支付制度的支付方式不同。麻省是向商業保險提供服務,廣東省中醫院是主要為醫保病人提供服務。如果麻省總醫院中國醫院是提供高端服務,那麼勢必絕大多數的項目需要患者自費。換言之,它只能吸引收入較高的人群,當然如果這部分人群購買了商業保險,減少自身負擔的同時也使得中國分院與美國麻省總醫院相近,是為享受商業保險者提供服務。倘若該院提供的是基本醫療服務,那麼就與廣東省中醫基本一致,主要面向醫保病人,但是醫保定點機構是需要執行醫療服務定價標準的。也就是說,醫療服務收費不可能達到150美金/人或者更高,那麼更不可能有美國醫生願意來扶貧,該院的運營也將與設想有很大的差距。相較而言,似乎前者與設想較為接近,可是現實是如何定價才能使得患者在珠海得到歐美最頂級的服務,與此同時,中國的商業保險目前還比較有限,仍有待進一步發展,這一外部因素似乎對醫院又有不小的影響。
第五,經濟運作模式不一致,造成價值觀的分道揚鑣。目前國內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與美國相差太大了,我們是通過薄利多銷,過度檢查和過度用藥來體現,而這些都不是美國的價值觀。目前我們的每床醫生與護士比遠不及美國,如果他們來到中國後,還是如此的人床比,如此低廉的收入,那麼一定會累死他們的;但如果增加人手,則意味著增加人員支出,成本又會不堪負荷,醫院一定要喝西北風,這醫院還如何運轉?就算是請了美國的慈善基金來中國行善,可是如何操作呢?一是僱傭全自費的義務者,二是使用招募的錢聘請參與者,當然是不高於市場價。但是這時候,我們還要考慮醫生流動性的問題,因為流動性太大不利於醫院的發展。
第六,中國人的看病習慣與價值觀和美國不同。我們的患者習慣了如果今天看病,就今天去醫院排隊掛號,並不習慣提前預約。在他們看來,這樣好麻煩,特別是已經退休的,直接排隊掛號看病在他們的腦海中早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此外,在自付的情況下,我們的患者也已經習慣了幾塊錢就能掛個號,因此,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才會掏150美金看洋醫生,或者只有白領以上、購買了商業保險的人才有能力看世界級的醫生,享受世界頂級的醫療服務。
麻省總醫院在珠海起航究竟將帶來什麼?是一次變革、一次顛覆,或者只是一個特區、一個孤島?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