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發布最大蛋白質互作圖:有助於發現COVID-19的奧秘
來源:生物通
在最新一期(4月9日)Nature雜誌上,來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癌症系統生物學中心(CCSB)等處的科學家們公布了第一張人體相互作用組參考圖譜,這構成了一個信息「支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錯誤的基因如何導致疾病,例如癌症,還有冠狀病毒(COVID-19)的。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比利時,法國和以色列等處80多名研究人員共同努力,才繪製出人體參考互作圖譜(the Human Reference Interactome (HuRI) ),這一圖譜繪製了8,275種人類蛋白質之間的52,569種相互作用,是同類研究中最大的圖譜。
2,疫情期間隔離帶來的心理問題,如何破解
來源:NEJM醫學前沿
在一篇定性綜述中,作者分析了24項研究,這些研究是關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伊波拉病毒、H1N1流感、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馬流感暴發期間採取的隔離措施對心理的影響,並確定了引起心理壓力的關鍵因素。
作者建議採取緩解策略,包括最大限度縮短隔離時長、提供關於疾病和傳播風險的詳細信息、通過非接觸方式加強與家人朋友的聯繫、提供有助於度過隔離期的充分物資(如電話、無線網絡、食物、書籍、遊戲)以及呼籲利他主義,認可正在接受隔離的人所做的努力。
3,心臟超聲或可用於靶定神經厭食症重症患者
來源:精神時間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皇家伯克郡 NHS 基金會的 Amythe 學者做了一項 meta 分析研究,對神經厭食症出現心血管併發症患者的心臟超聲異常相關研究做了系統回顧,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中。
研究證實,神經厭食症患者出現心血管併發症時在心臟超聲下可見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異常改變,這些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患者神經厭食症相關症狀的嚴重程度,可以作為對神經厭食症患者危險分層的評價工具,指導臨床對神經厭食症重症患者的靶定。
4,雙語對人體大腦發育有影響嗎?這篇研究揭曉答案!
來源:生物探索
與雙語相關的14個皮層區域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以及連接這些區域的白質束的結構與單語者不同。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最新研究進一步探究了雙語如何影響大腦從幼年到成年前期的結構變化,該研究由雷丁大學和喬治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完成。
結果顯示,在幼年期到青春期早期,雙語者的大腦相比於單語者呈現更多的灰質,尤其是額葉和頂葉區域;而後在青春期中後期,雙語者大腦的白質完整性也增加了,尤其是纖維連接額皮層和紋狀體,表明雙語者和單語者之間大腦結構的差異可能是一個發展基礎。該發現不僅證實了先前關於雙語大腦結構與單語大腦結構不同的說法,還表明,成年人身上的某些影響可能源於大腦的發展。
5,星形膠質細胞對神經迴路形成作用研究進展
來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 Ast)是哺乳動物大腦中含量最多的神經膠質細胞,它在維持血腦屏障、調節局部血流量、抗氧化和代謝支持以及神經迴路的形成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星形膠質細胞可以通過各種分泌信號控制突觸的形成、成熟和修剪。
神經迴路的形成主要包括三個過程,首先,軸突和樹突之間形成未成熟突觸;其二,突觸成熟,沉默突觸轉化為活性突觸;其三,敲除和修剪過量及不合格突觸。星形膠質細胞可以控制突觸形成、成熟和消除的每個階段以支持神經迴路的發生和維護。本文將星形膠質細胞對神經迴路形成的調節作用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6,友誼質量如何影響青少年的直覺進食?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在青少年群體中,常出現限制性進食(為改變外在形象而控制進食)和情緒性進食(為排遣情緒而進食)等消極進食行為。直覺進食(個體根據內部生理線索進食, 即飢餓時進食, 飽腹時停止進食, 而不受外部或情緒因素的影響)包括無條件地允許進食、根據飢餓感進食且不受情緒因素的影響、關注內部生理線索和相信內部生理線索4個維度。以往研究表明,較差的友誼關係會增加青少年的消極進食行為,高水平的自我憐憫(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失敗或痛苦時, 對自身表達仁慈或憐憫的能力)和積極身體意象(指個體對自身外表持有愛、自信、尊重、欣賞和接受的能力)不僅能預測更少的飲食障礙,而且對青少年的直覺進食還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該研究旨在通過探討友誼質量與直覺進食的關係、作用機制, 以期為增加青少年直覺進食提供合理且有效的建議.
7,BMJ子刊:多泡熱水澡,心腦血管好!20年隨訪研究發現,每天泡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8%,中風風險降低26%有關
來源:奇點網
最近,Heart雜誌發表了一項包含30000多人,隨訪近20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結果。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與每周不泡澡或者泡1-2次相比,每天泡澡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下降28%有關,與中風風險下降26%有關,還與腦出血風險下降46%有關。按照水溫進行分析,溫水和熱水分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26%和35%有關。
8,普通的智能馬桶算啥,你見過登上《自然》子刊的智能馬桶嗎
來源:學術經緯
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的最新一期上,有篇研究論文向讀者介紹了一款新穎的智能馬桶,發明這款馬桶的是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支科研團隊。這種新的智能馬桶更關注你的健康,可以在你使用它時,連續不斷對你的尿液和糞便進行自動分析,從而幫助你及早發現疾病跡象。
研究人員在馬桶內裝配了壓力和運動傳感器以及一套攝像頭,通過拍攝視頻和算法處理來分析使用者的尿流(包括流速和流量),還使用可拆卸的試紙來測量尿液中的白細胞數量,測算蛋白質含量,從而判斷使用者是否患有膀胱感染、糖尿病、癌症或腎衰竭等疾病。利用計算機視覺及機器學習算法,馬桶還可以對便便進行圖像識別,根據其形狀、顏色、硬度等臨床指標來劃分糞便類型,論文指出,「其性能不亞於受過訓練的醫務人員」。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直接用人類神經元構建AI晶片;手臂一彎,LED燈就亮
2,腦科學日報| 腸道神經元的「守護神」;家用監控系統,遠程反饋新冠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