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技術》解密: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大約7周的人胚胎被胎盤包圍的圖像。圖片來源:UNSW

對人類大腦早期發育的研究一直存在諸多障礙,因為研究人員還無法在妊娠最早期階段接觸到人胚胎腦組織。因此,目前幾乎所有關於大腦最早期發育的知識都是基於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

然而,人腦的組成與動物的存在很大差異。因此,人腦發育的這一時期一直被視為神經學的黑匣子。

現在,黑匣子有望被「破譯」了。

北京時間5月26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用於大腦研究的早期胚胎模型,以了解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同的大腦區域是如何形成的,並提供了對人腦發育的獨特見解。

為了開發針對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癲癇和中風)的幹細胞療法,研究人員必須要首先了解人腦在胚胎階段是如何發育的,以及神經細胞在不同發育階段是如何形成的,這將有助於更快地開發新的幹細胞療法。

研究通訊作者、隆德大學Wallenberg分子醫學中心和實驗醫學系研究員Agnete Kirkeby說:「我們的挑戰在於人腦中有幾千種不同的神經細胞亞型,每種疾病我們都需要能夠產生準確類型的神經細胞。」

研究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神經細胞在胚胎中的形成,對於研究人員了解如何在實驗室中製造這些特定的細胞至關重要。

為此,Agnete的團隊與哥本哈根大學的同事以及隆德大學工程學院的生物工程師一起,開發了一個通過使用幹細胞來模擬人腦早期發育階段的模型。

該研究第一作者、哥本哈根大學神經科學系助理教授Pedro Rifes說:「我們知道,在胚胎早期,大腦會受到各種濃度生長因子的影響,會導致不同腦區的形成。通過使用微流控技術,我們可以在極為可控的條件下重建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環境。當我們將幹細胞暴露在該環境中時,可以創造出包含彼此相鄰的不同腦區的組織,類似於受精後大約4到5周的胚胎大腦。這一階段在學術界至今還沒有研究報導。」

Kirkeby解釋道:「我們先從一小群細胞開始,這些細胞將形成大腦,並通過暴露於特定生長因子(WNT)的信號梯度來指導細胞,從而形成大腦的不同區域。我們的模型比以前發表的模型更好,因為它的可重複性更高,包含更多的腦區。我們現在可以用它來研究人類大腦早期發育過程中的未知特徵。」

圖片來源:Nature Biotechnology

Kirkeby認為,這一新的方法可以用來研究胚胎早期的腦細胞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對我們周圍的某些化學物質作出反應的。

她說:「這是幹細胞研究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我們現在第一次可以接觸到類似於早期胚胎大腦的組織,因此可以用以前不可能的方式研究大腦發育背後的過程。例如,我們可以用它來測試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對胚胎大腦發育的影響。」

Kirkeby表示,未來的另一個目標是利用這個模型來繪製一幅完整的人腦發育圖。這將有助於加快開發新的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療法。

Kirkeby總結道:「一旦我們有了這張發育圖,我們將能在實驗室裡更好地製造出可用於移植、再生治療和研究大腦功能以及不同疾病狀態的人類神經細胞。我們花了10年時間通過反覆地試驗,研發出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幹細胞療法。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未來在其他疾病療法的研發中加快這一過程。」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0-0525-0

相關焦點

  • GOSH啟動研究先天性缺陷在人類胚胎發育早期階段形成過程的新項目
    通過揭示胚胎通常是如何發育的,研究人員希望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在此發育過程中會出現先天性缺陷(如:脊柱裂和顎裂等)的情況。該研究項目已獲得英國威康人類發育生物學計劃 (Wellcome's Human Developmental Biology Initiative, HDBI) 的1000萬英鎊資助。該項目將集結來自英國各地的研究人員,繪製出細胞在受精後如何分裂和分化成不同的角色。這一發育圖將為理解疾病在人類發育早期過程中的發展情況提供基礎。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胚胎染色體的重編程過程中,來源父本、母本染色體的開放狀態、高級結構,以及其攜帶的表觀遺傳信息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建立三維培養系統、繪製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疾病又是如何來的?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然而,人類精子和卵子受精後,胚胎中染色體的結構如何變化、這些變化又受哪些生物學分子的影響等,一直以來是胚胎發育科學中的未解之謎。此外,由於精子在形態和功能上與其他終末分化的細胞截然不同,染色體在人類精子中如何壓縮摺疊也尚不清楚。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人體是如何發育的?個體差異是怎麼產生的?疾病又是如何來的?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
    《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臨床上,大約30%~40%的情況下,胚胎會出現無法著床或正常發育的現象,部分原因來自胚胎,然而具體機制尚不清晰。闡明胚胎從著床開始的早期發育情況,對不孕症的幹預、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率的提升至關重要。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人體多能幹細胞又有新用途
  • 孕婦吃什麼對胎兒大腦發育好?
    孕婦吃什麼對胎兒大腦發育好?作為一個聰明的準媽媽,補充優質蛋白質也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質是構成寶寶機體的重要成分。 其次:攝入充足的維生素 女性懷孕時期需要的營養是全面的。因此,在飲食調節上準媽媽應注意各種維生素營養的吸收,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來補充各種維生素。這時,也正是胎兒腦及神經系統迅速分化時期,所以,準媽媽要更加注意補充多種維生素(尤其是葉酸、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的攝入。
  • 孕婦慎用超聲波檢測器 影響胎兒大腦發育(圖)
    【搜狐科學訊】據美聯社網站2006年8月7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稱,孕婦暴露於超聲波可能影響胎兒大腦發育。但是研究人員也表示,由老鼠進行實驗得出的結果不應該令那些出於醫療目的而需要進行超聲波檢測的孕婦望而怯步。  在實驗中,當懷孕的老鼠置身於超聲波之中時,幼鼠胚胎正在發育的大腦神經細胞不能夠正確按大腦皮層方向擴展。
  • 弓形蟲控制了人類的大腦?
    你想到很多原因,現在科學家告訴你一個全新的解釋:你的大腦可能感染了一種叫做弓形蟲的寄生蟲,他們改變了你的性格。弓形蟲很噁心,侵入你的身體之後不但大吃大喝,還綁架你的大腦——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弓形蟲讓人更容易得精神病,也更容易出車禍!
  • 懷孕1~10個月,胎兒發育變化全過程!想「修煉成人」還得過四關
    新生命的孕育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細微的精子、卵子結合成受精卵,來到子宮內著床、發育,十個月之後就變成一個萌寶寶呱呱墜地,讓人禁不住感嘆生命的奇妙。那麼,懷孕1~10個月,在這280天的時間裡,受精卵是如何發育成長為小寶寶的呢?
  • RNA幹擾被發現是人類神經早期發育的「保護傘」
    RNA幹擾被發現是人類神經早期發育的「保護傘」 原標題:   新華社武漢4月19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神經前體細胞可以利用RNA幹擾抗病毒免疫抵抗寨卡病毒感染。
  • Nature雙重磅: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迷你胎盤」 有望揭秘人類孕早期...
    2018年12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迷你胎盤組織(mini-placentas),即早期胎盤的細胞模型,這或許能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研究孕早期的事件以及理解人類機體生殖系統障礙發生的機制。
  • 人類大腦25歲才可發育完全
    「大腦的發育時間比我們預期的要長很多,大概要到25歲左右才可以發育完成。因此,青春期的大腦是處於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狀態,青少年的大腦沒有辦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
  • 人類分娩史:為什麼分娩對人類來說如此痛苦和危險|懷孕|胎兒|產婦|...
    人類在分娩時面臨的風險為何會如此之多?我們又該如何去進一步減少分娩死亡率?分娩困境理論20世紀中葉,科學家首次開始深入研究人類分娩問題。他們很快有針對分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個原因:這是原始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麻煩問題。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垂體是最重要最複雜的內分泌腺體之一,是內分泌信號轉導的司令部,作為神經-內分泌系統中的主要成員,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中發揮關鍵作用。它位於大腦底部的蝶鞍中,重量不到1克,分為腺垂體和神經垂體兩部分。腺垂體主要由五種激素細胞組成,包括生長激素細胞、催乳素細胞、促甲狀腺素細胞、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和促性腺激素細胞。
  • 活組織可自發摺疊成3D結構,科學家有望解密自然發育過程
    隨著3D列印技術和類器官培養技術的進步及成熟,越來越多的人造器官或組織在實驗室中出現,但大多數在功能上卻差強人意。人類從一顆受精卵到胚胎再到有機體,組織在發育中經歷了伸展、皺縮、摺疊等一系列複雜而又精密的過程,才最終成為具有完整功能的成熟器官。這形成褶皺、摺疊等獨特3D結構的神秘旅程,正是無數生物工程師們渴望模擬重現的關鍵。
  • 人類在太空中能否懷孕?
    但這種情況下產出的後代有些不太健康——受到零重力影響的成熟精子受精的小鼠的生長發育落後於對照組。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太空精子庫來解決這個問題。在2019年提交的研究報告中,巴塞隆納的科學家報告了一些初步證據,表明冷凍的人類精子可以在短時間的微重力環境下存活,不會產生不良影響——不過他們的證據來自專門的航空器,而不是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