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母親腸菌或影響後代神經發育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神奇的腸道微生物23個

胎兒在母親體內發育時,一切營養都來自於母親,同樣,有時候也會受到一些不利影響,例如孕期壓力、感染和飲食習慣的變化,這些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胎兒時期和出生之後的大腦發育和行為。

而這些影響,可能都是由邪惡的腸道微生物介導的。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母親的腸道微生物紊亂,代謝失調,進而對胎兒造成影響。但假如沒有這些因素,正常情況下,母親的腸道微生物與胎兒的大腦發育有關嗎?科學家對此還不得而知。

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1],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給出了答案。他們通過小鼠實驗發現,腸道微生物依然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母鼠腸道微生物在孕期可以通過調節進入小鼠大腦的代謝物質,來促進大腦的軸突發生,讓小鼠有健康正常的觸感的傳導。

圖片來自pixabay.com

為了知道母親的微生物是否影響胎兒大腦發育,研究人員先給備孕的鼠媽餵了抗生素,從受孕前到妊娠中期,鼠媽的腸道微生物都處於耗竭狀態。在鼠寶發育到第14.5天的時候,大腦中333個基因的表達發生了改變,其中就包括很多和軸突發生有關的基因。

在對鼠寶丘腦皮層軸突進行評估後,果然發現軸突的體積和長度減少,同時,作為軸突標記物的神經細胞粘附分子L1的表達也出現下降,側面印證了軸突發生受到了影響。

無特定病原體小鼠(SPF)、服用抗生素小鼠(ABX)和無菌小鼠(GF)後代14.5天時丘腦軸突表現

丘腦皮層軸突主要與感覺過程有關,它在體感皮層會和那裡的神經元形成緊密的突觸接觸,介導感覺的傳導[2]。

研究人員還是先用抗生素處理鼠媽,讓它們從受孕前到胚胎發育第14.5天中腸道微生物耗竭,之後再把無特定病原體小鼠的微生物移植給它們。當鼠寶長成成年鼠之後,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感覺方面的測試。

在壓覺感受實驗中,這些鼠寶相比普通小鼠,明顯要施加更大的壓力,才會知道要把被壓的後爪撤回,明示了它們的觸覺感受受損。而用膠粘住它們的前爪,這些鼠寶也要花更久的時間才能意識到「嗯?我被粘住了?」然後再把膠弄掉。

不過,它們和普通小鼠在弄掉膠上花費的時間沒什麼差異,說明這些鼠寶只是感覺能力受損,但運動能力沒有受損。

SPF小鼠、ABX小鼠和GF小鼠在壓覺感受實驗(m)中撤回爪子時的壓力值,以及膠粘實驗中感覺到被粘(n)和去除膠(o)所花費的時間的對比

由這些實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在受孕和胚胎發育的過程中,母親正常的腸道微生物在小鼠的大腦軸突發生中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介導了小鼠出生,甚至是成年後,觸覺感受的傳導。

接下來,研究人員在腸道微生物組中尋找起了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他們發現,梭菌綱中的產芽孢(Sp)細菌在鼠媽中的定植成功消除了腸道微生物耗竭對鼠寶大腦基因表達和丘腦皮層軸突發生的影響。

在孕期,母體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和生長因子支持著胚胎的生長發育,而上面的實驗又表明,母親的腸道微生物調節胚胎的大腦神經發育。因此,研究人員假設,母親的腸道微生物是通過調節循環中的代謝物影響胚胎的。

他們分別對幾種不同條件下生產的鼠媽的血液和鼠寶的腦裂解物的代謝譜進行了對比,結果在鼠媽血液中共鑑定出了753種代謝產物,鼠寶腦裂解物中鑑定出了567種。無特定病原體鼠媽和定植Sp菌的鼠媽血清代謝組特徵相似,而無菌鼠媽和孕前服用抗生素的鼠媽相似,鼠寶間也是如此。

相對於無特定病原體和定植Sp菌鼠媽的鼠寶,無菌鼠媽和孕前服用抗生素鼠媽的鼠寶腦裂解物中22種代謝產物顯著減少,其中有8種受到相似的差異化調節,生物利用度降低。

在這些代謝產物中,氧化三甲胺(TMAO)、N,N,N-三甲基-5-氨基戊酸(TMAV)、丙酸咪唑(IP)、3-硫酸吲哚酚(3-IS)和馬尿酸鹽(HIP)減少得最明顯,都在一半以上,而在Sp菌定植後得到恢復。同樣,如果給服用過抗生素的鼠媽補充這些代謝產物,也可以像定植Sp菌一樣改善鼠寶的軸突發生,避免了它們成年後的感覺受損。

幾種代謝產物的在SPF小鼠、ABX小鼠、GF小鼠和定植Sp菌小鼠(Sp)後代中的對比

總的來看,這項研究在小鼠中證明了,母親腸道微生物對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存在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實現的。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提示我們,懷孕期間,母親的腸道微生物健康應該受到重視,它可能不僅影響母親的健康,也影響後代的發育[3],未來,需要在人類中進一步複製這個研究成果,這也是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胎兒神經發育的一條必經之路。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45-3

[2] Enriquez-Barreto L, Palazzetti C, Brennaman L H, et al.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 regulates thalamocortical axon pathfinding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rtical somatosensory representation in mouse[J]. 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 2012, 5: 76.

[3] https://newsroom.ucla.edu/releases/maternal-microbiota-and-the-fetal-brain

本文作者 | 應雨妍

原標題:《《自然》:母親腸菌或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科學家發現,母親的腸道菌群在孕期調控胎兒大腦的軸突發生,與觸覺感受功能的正常發育有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今日Science:結腸黏液如何捍衛腸-菌和諧
    ,遠端結腸產生的黏液構成次要屏障,從而限制菌群與腸黏膜的接觸,減少腸炎易感性;③ 菌群能誘導近端結腸分泌Muc2包裹自身,這些富含O-聚糖的黏液也反過來調節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影響結腸黏膜基因表達。2020-10-15, doi: 10.1002/14651858.CD005496.pub5子宮內細菌如何引起後代的神經發育問題
  • 母體微生物組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母體微生物組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5:14:18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Helen E. Vuong課題組取得一項新成果。
  • 腸菌可作用於特殊的神經,直接調控肝臟和胰腺的糖代謝
    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研究者們分析了腸道中受腸菌影響的基因表達情況,結果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腸菌造成的影響,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差異是很大的。比如說,對比有菌小鼠和無菌小鼠,二者在十二指腸部分的轉錄譜幾乎一致,但在迴腸和結腸中,前者則分別有750個和117個基因轉錄顯著上調。
  • 《科學》:腸菌操控你,根本不用過腦子
    然而腸菌之「神」還不僅僅在於可以通過大腦調控人體機能,只要它想,甚至根本不用「過腦子」,也能夠對身體產生足夠大的影響。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1]。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腸道微生物啥都摻和,肥胖給腸菌帶來的諸多改變就不多說了,大家都很熟悉,而腸菌也能夠對記憶功能產生影響。比如此前研究就發現,缺少腸菌的無菌小鼠,對恐懼的習得能力是有所欠缺的[2],其他研究結果也找到了與記憶能力有關的具體菌種。不過這些發現都是在實驗動物身上找到的,在人類中是否也有類似的證據,能夠說明肥胖-腸菌-記憶損傷這個鏈條呢?
  • 《科學》:腸菌操控你,根本不用過腦子!
    腸道微生物管得不少,尤其是「腸腦軸」的存在,每每有新研究證據出現,都令讀者大呼,腸菌腦控實錘了。然而腸菌之「神」還不僅僅在於可以通過大腦調控人體機能,只要它想,甚至根本不用「過腦子」,也能夠對身體產生足夠大的影響。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1]。
  • 《科學》:腸菌助力免疫治療的機制找到了!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
    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研究者發現,在免疫治療過程中,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腸道屏障會有所減弱,這幫助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肌苷進入全身並激活抗腫瘤T細胞。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知幾文獻速遞是一個周更欄目 分享一周人體微生態及公共衛生相關前沿新聞 01 Nature子刊: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受體「煥然一新」
  • 中國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會降解阿司匹林
    腸菌本身也是結直腸癌的發生要因之一,它又會受到飲食、生活方式以及藥物的影響。當然,反之一樣成立,腸菌同樣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腸菌會降低口服阿司匹林在血液循環中的水平、影響抗血栓活性,而靜脈注射的阿司匹林就不會受到大鼠腸菌有無的影響[5]。這就很令人暢想了,阿司匹林預防結直腸癌的個體差異,是不是也是由腸菌導致的呢?
  • 母親如何以多種方式在後代機體中留下印記影響其機體健康?
    研究者表示,母親會以多種方式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記,其中一種名為SMCHD1的蛋白或許就參與到了這種「印記」形成的過程中。SMCHD1蛋白能夠關閉特定基因的表達並改變細胞的行為,最新研究揭示,當卵細胞與精子受精時,卵細胞中的SMCHD1會停留在發育中的胚胎中,並能關閉至少10個不同基因的表達,同時還會影響胚胎的發育,最終潛在對後代產生終身性的影響。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Stokholm等[9]發現,1歲內嬰幼兒腸微生物的成熟對哮喘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哮喘母親所育孩子中,5歲時的哮喘發病率與非哮喘患者相比,糞便桿菌屬、雙歧桿菌屬、羅氏菌屬等的相對豐度呈負相關,僅與韋永球菌屬呈正相關,並可能受益於微生物調節治療。在7歲內,腸道細菌的特異性IgA水平與哮喘發作的嚴重程度及概率密切相關[10]。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
    腸道微生物群與兒童發育之間的關聯為改善健康預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也是兒科醫學的基石。環境會影響微生物群的發育 (圖1)。雖然關於微生物群在出生前是否通過胎盤的子宮內微生物定植而受到影響的數據存在衝突,但一致認為出生後立即微生物定植的數據顯著性增加,其中初始定植由兼性厭氧菌引起,隨後是專性厭氧菌。
  • Nature:母體微生物組可調控胎兒神經發育
    通過研究耗盡和選擇性重建的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對小鼠胎兒神經發育的影響,探究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在穩態過程中調節早期胚胎大腦發育和後代晚期行為的作用。微生物組是大腦功能和行為的一個重要的調節器。已有的研究顯示,與普通的無特定病原體(SPF)的動物相比,沒有微生物菌落(無菌,GF)的動物或耗盡微生物組(抗生素處理,ABX)的動物會表現出神經生理和行為的改變。
  • 菌菇不是穿腸而過的「旅行者」 食用菌菇有好處
    原標題:菌菇不是穿腸而過的「旅行者」 食用菌菇有好處 某明星發布了一條具有調侃性質的微博:「很多人都喜歡吃金針菇,但是這種食物在肚子裡無論如何消化,第二天排洩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其實,不只是金針菇,其他蘑菇幾乎也是怎麼吃下去就怎麼排出來。因此有人說吃蘑菇沒啥用,事實真是如此嗎?
  • 今日Nature雙發:聚焦菌群-免疫互作和腸神經
    >10 月 29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關注:B細胞,腸神經Ms到嗉囊肌肉;③ 這能增強嗉囊的動態擴張能力,提高其抽吸力,從而增加交配後雌果蠅的攝食量,提高繁殖力;④ 這種在繁殖期間特異性活化的腸神經功能,在促進母體增加食物攝入中發揮關鍵作用。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此外,微生物源性代謝物還可能影響mPFC中的其他細胞亞群(如小膠質細胞),間接影響興奮性神經元和行為。 這些發現將我們對腸-腦間聯繫的理解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由於認知和突觸可塑性的改變在幾乎存在於所有的神經精神疾病中,這一研究也揭示一條將當前的發現轉化為臨床進展的可能途徑,其潛在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相關性最高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
  • 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 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 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
  • 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研究者發現,在免疫治療過程中,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腸道屏障會有所減弱,這幫助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肌苷進入全身並激活抗腫瘤T細胞。
  • ...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 科學大發現
    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  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  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
  • 男人的習慣影響後代 不良習慣藏在精子裡
    華龍網8月8日11時訊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母親對胎兒發育及未來成長負主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