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2020-12-05 固拓生物科技

免疫治療這麼熱門,關注的讀者肯定了解,免疫治療還有一大塊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響應率。很多癌種對免疫治療原發性耐藥,即使在受益最明顯的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種中,實際響應率也不高。

為什麼患者之間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呢?最近的一些研究把目光放到了腸道微生物上。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

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研究者發現,在免疫治療過程中,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腸道屏障會有所減弱,這幫助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肌苷進入全身並激活抗腫瘤T細胞。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選擇的癌種是結直腸癌(CRC)。雖然在臨床上CTLA-4抗體和PD-1抗體基本對結直腸癌束手無策,不過在藥物誘導的模式小鼠中,這兩種免疫治療方法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研究者對比了未經治療和經過免疫治療小鼠的糞菌組成,發現總體多樣性基本一致,但是個別菌種豐度差異較大。在厭氧條件下培養,總共分離鑑定出21種菌,其中7種只存在於經過免疫治療的小鼠中,4種只存在於未經免疫治療的小鼠中。這7種菌裡就包括我們之前反覆介紹過的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以及假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

糞菌組成的對比

這還無法說明免疫治療效果和腸菌組成之間的關係,所以研究者又在無菌小鼠和抗生素治療後小鼠中再次進行了同樣的實驗。結果顯示,這兩種小鼠中,免疫治療的效果都下降了。看來真的存在神秘微生物,能夠協助免疫治療的效果。

接下來研究者把目標菌轉移進小鼠體內,製造出了只有一種腸菌的小鼠,藉此來研究單一菌種對免疫治療的影響。最終,研究者確定了三種菌,可以提高CTLA-4抗體的療效,假長雙歧桿菌、約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 ),齦乳桿菌(Olsenella)。在這三種菌的加持下,CD4+T細胞和CD8+T細胞激活明顯增加,腫瘤中的CD8+T細胞水平也增加了。

三種菌使抗腫瘤免疫更強

不過呢,雖然研究者從腫瘤內部分離到了細菌,但是實驗結果卻顯示這些菌並不直接參與免疫治療,所以研究者猜測,可能是腸菌分泌的一些可溶性因子在發揮作用。

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在沒有免疫治療的情況下,假長雙歧桿菌並不能發揮抗腫瘤作用,但仍然是具有一些免疫調節能力的。沒有免疫治療,它的作用就僅限促進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的Th1轉錄分化,但不能增加其他的效應功能。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假長雙歧桿菌的威力從局部擴散到全身呢?從臨床研究的數據我們能夠得知,胃腸道炎症是CTLA-4抗體治療常見的不良反應。在動物實驗中,也能夠觀察到CTLA-4抗體處理後的小鼠全身血清抗體反應增強,小腸上皮經皮電阻降低。這說明,免疫治療降低了腸道屏障。

那麼合理推測,正是這種腸道屏障的「疏忽大意」,使得腸菌的一些代謝物更容易進入循環,擴散到全身其他地方。能證明這一點的是,來自只有假長雙歧桿菌一種腸菌小鼠的免疫治療後血清,就足以在無菌小鼠中誘發抗腫瘤免疫並抑制腫瘤生長了。

那麼這種神秘物質是什麼呢?

經過分析,假長雙歧桿菌小鼠血清中唯一一種豐度非常高的代謝物是肌苷,水平是無菌小鼠的8-9倍。此外肌苷的降解產物黃嘌呤和次黃嘌呤的水平也有升高。肌苷正是假長雙歧桿菌的代謝物,而約氏乳桿菌雖然不產生肌苷,但是產生大量次黃嘌呤——次黃嘌呤和肌苷結合的受體是一致的。

肌酐水平非常高

最初確定肌苷的時候,其實研究者還挺驚訝的。因為在之前的諸多研究中,肌苷都被認為與腺苷2A受體(A2AR)結合之後,是對Th1分化以及抗腫瘤免疫有抑制作用的,甚至已經有靶向這個通路的抗癌藥物在研了。不過的確也有一些研究持完全相反的意見。這種矛盾的觀點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

經過實驗,研究者發現原來肌苷的作用是受環境影響的。比如說在有外源性IFN-γ的情況下,肌苷能夠顯著增強Th1分化;但在沒有IFN-γ的情況下,肌苷反而是抑制Th1分化的。

考慮到這種情況,研究者也探索了肌苷在體內的作用條件,最終確定了CpG寡核苷酸作為肌苷的共刺激因子。口服或注射肌苷,再加上CTLA-4抗體和CpG,果然可以增強免疫治療的效果;如果不加CpG,那麼結果就背道而馳了。

有無IFN-γ,肌苷作用完全相反

通過灌胃給小鼠移植假長雙歧桿菌也能夠增強免疫治療的效果,不過一定得是活菌,死菌是不行的。可能是因為死菌不會產生肌苷吧。此外,肌苷+CpG的效果在膀胱癌和黑色素瘤小鼠中也得到了驗證。

綜合此前的一些腸菌數據,假長雙歧桿菌這個菌很值得注意。在已經發表的人類糞便微生物組原基因數據集中,免疫治療響應的患者表現出一種假長雙歧桿菌豐度更高的趨勢,雖然統計學上不顯著,但假長雙歧桿菌水平是不響應患者的2.4倍;將目光放大到整個雙歧桿菌屬,也同樣存在5.9倍的差異,雖然同樣不顯著。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 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 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
  • ...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 科學大發現
    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  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  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
  • 《科學》:腸菌助力免疫治療的機制找到了!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
    很多癌種對免疫治療原發性耐藥,即使在受益最明顯的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種中,實際響應率也不高。為什麼患者之間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呢?最近的一些研究把目光放到了腸道微生物上。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
  • Science|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即使有患者從ICB治療獲益,但是患者對於ICB治療敏感性存在明顯異質性,許多其他類型的腫瘤對於ICB治療具有抵抗性。因此,患者治療抵抗的機制亟待研究。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
  • Science | 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儘管發現特定菌群與抗腫瘤免疫調控有關,但其中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來自加拿大Calgary大學的 Kathy D.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本人也相當意外。當他們將老年健康小鼠的腸菌,FMT至年輕無菌受體小鼠時發現: 受體小鼠大腦海馬區的神經生成增加; 小鼠的腸道生長增加,小腸絨毛的長、寬度增加; FGF21-AMPK-SIRT1
  • 中國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會降解阿司匹林
    球形芽孢桿菌會降解阿司匹林,使得機體能利用的藥物更少,從而減弱防癌效果。阿司匹林與多種癌症風險降低有關,尤其是結直腸癌。從機制上來說,阿司匹林防癌主要是由於能夠對環氧化酶-2(COX-2)產生抑制,並下調前列腺素E2(PGE2)水平[2],也有研究發現,阿司匹林還能阻止癌症轉移。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作為一種新型的免疫治療藥物,在晚期血液惡性腫瘤中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單克隆抗體(mAbs)阻斷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CTLA-4)和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細胞死亡1配體1(PD-1/PD-L1)。然而,有一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了原發性或獲得性耐藥,阻礙了ICIS的廣泛臨床應用。鑑於此,選擇最佳的候選患者是避免耐藥性和提高ICIS療效的關鍵。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近期的《細胞代謝》雜誌上,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對比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記憶功能差異,並與大腦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芳香族胺基酸代謝物與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肥胖可通過這一機制損害記憶功能[1]。實驗中,移植了肥胖者腸菌的小鼠記憶功能有了顯著的降低!
  • 《科學》重磅發現!3種腸道細菌「點亮」4種癌症免疫治療
    這一發現讓我們對免疫治療產生的臨床結果有了新的認識。研究表明,將免疫治療與特定微生物相結合,可以增強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諸如黑色素瘤、膀胱癌和結腸直腸癌細胞的能力。她說:「最近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腸道菌群可以積極影響抗腫瘤免疫,並在提高某些癌症免疫治療效果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細菌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仍然是個謎。我們現在已經可以通過展示特定細菌如何增強T細胞的能力來繼續這項工作。」
  • 如何預測癌症免疫治療效果?微生物代謝物或給出提示
    另外,研究還發現,微生物群落多樣性越低,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效果就越差(包括在檢查點抑制劑開始前使用過抗生素的患者),儘管這些研究發現並不普遍[1]。腸道中的微生物代謝活動,可以介導各種病理系統的免疫反應,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風溼性關節炎、炎症性腸病和哮喘[4,5]。例如,在新生兒中,特殊的糞便代謝產物與過量促炎代謝物的分泌有關,從而引起 CD4-T 細胞功能障礙,導致兒童過敏和哮喘[4]。
  • 讓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翻倍,科學家發現這類細菌能影響PD-1免疫治療效果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腸道菌群居然對腫瘤免疫治療效果有著巨大影響。 二、腸道菌群讓抗PD-1/ PD-L1免疫治療更有效 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量的臨床試驗線索都表明微生物組對於癌症研究至關重要。
  •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治療的神之匯合 有望大幅提升免疫治療效果
    雖然效果不錯,但由於缺乏確切的科學證據,還有接種病原體微生物的巨大風險,Coley的治療方法並沒有被廣泛接受和研究。直到20世紀晚期,第一個免疫檢查點——CTLA-4被發現,科學家們意識到,打破抑制,激活免疫系統,或許是對抗癌症的新方法。於是,第一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CTLA-4抑制劑隨之誕生了。24年後的2011年,它獲批上市,開闢了腫瘤免疫學的「新紀元」。
  • 癌症治療新發現!逆轉缺失免疫T細胞可對抗致命腦瘤
    T細胞功能障礙有助於癌症患者的腫瘤免疫逃逸,並且在膠質母細胞瘤(GBM)中尤其嚴重。近日,杜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GBM患者中缺失的T細胞的蹤跡,它們被大量的隔離在骨髓中。骨髓中T細胞的隔離是T細胞功能障礙的腫瘤適應性模式,其逆轉或可成為一種有前途的免疫治療輔助手段。
  • 激活自身免疫系統,讓T細胞從攻擊身體轉變為保護身體
    激活自身免疫系統,讓T細胞從攻擊身體轉變為保護身體 對大多數人而言,免疫系統的作用是保護我們不受細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病原體的傷害。但對於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來說,免疫系統會將體內其他健康細胞和組織視為外來物,並對它們進行攻擊。
  • 上交大PNAS:免疫治療誘腸炎,雙歧桿菌來緩解?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王鋒團隊與國外團隊合作在PNAS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可通過增加Treg的IL-10介導的免疫抑制功能,並促進Treg的線粒體代謝,以調控腸道菌群組成,從而緩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誘發的小鼠結腸炎。
  • Brain:科學家發現治療多發性硬化的新機制
    現在,《Brain》雜誌三月封面上發表的一篇新發表的論文,通過詳細說明代謝物如何用於抑制表觀遺傳機制和有效治療多種疾病,包括多發性硬化症(MS),為這項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富馬酸二甲酯(Tecfidera) - 富馬酸酯(FAE)家族中的細胞可滲透代謝物 - 是被批准的治療MS的藥物,並且可能是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有效療法。
  • 抑鬱,自閉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出路
    各種免疫細胞駐留在肌層,但在固有層中也非常豐富,特別是在Peyer氏斑塊和淋巴濾泡中。 這些免疫細胞也與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緊密相連。這裡顯示的上皮由5種不同的細胞類型組成,包括吸收腸上皮細胞,腸內分泌細胞,杯狀細胞,潘氏細胞,微細胞。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這是目前為止,用CAR-T治療ALL隨訪期最長的臨床試驗,證實了此種療法的潛力。同時,這也是首次發現低疾病負荷患者能夠從 CAR- T中受益更多。雖然這是單個病例的結果,但期待這種治療效果能夠在其他臨床試驗中複製。
  • 科學家研究發現炎症性腸病與過度活躍的記憶免疫細胞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IBD一種功能失調的免疫細胞長期持續過度反應。 這項研究發表在雜誌上。科學免疫學,為更好地理解IBD發生的方式和原因以及未來治療該病的可能方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