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雙人MRI掃描研究大腦如何感知觸摸

2020-12-02 澎湃新聞

通過雙人MRI掃描研究大腦如何感知觸摸

2020-05-26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Aalto University 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和圖爾庫PET中心(Turku PET Centre)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同時對兩個人的大腦活動進行成像,使他們能夠研究社交互動時的大腦。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掃描了10對夫婦的大腦活動。每對夫婦在核磁共振掃描儀內待45分鐘,進行身體接觸。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社交如何激活大腦。研究結果發表在《精神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雜誌的神經精神病學中的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in Neuropsychiatry)主題期刊上。

「這是研究自然相互作用的良好開端。阿爾託大學名譽教授Riitta Hari說:「人們不僅僅是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而是根據他們對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的預期,每時每刻調整自己的行為。」

普通的磁共振成像只能一次掃描一個人。在阿爾託大學開發的設備中,用於常規腦部掃描的頭部線圈被分成兩個獨立的線圈。這種新的設計允許兩個大腦同時掃描,當兩個人在掃描儀內彼此足夠靠近時。在掃描過程中,參與者面對面,幾乎互相擁抱。

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受試者輪流輕拍彼此的嘴唇。通過大腦掃描,研究人員可以看到這對夫婦大腦的運動和感覺區域被激活了。

研究人類互動的基礎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的大腦是同步的。對他人動作的心理模仿可能是社會交往的基本機制之一,」來自圖爾庫PET中心的Lauri Nummenmaa教授說,「現在開發的新技術將為研究大腦的社會互動機制提供全新的機會。」

「例如,在談話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們的大腦功能會靈活地聯繫在一起。然而,如果我們不能同時掃描參與社會互動的兩個人的大腦功能,我們就無法理解實時社會互動的大腦基礎,」Riitta Hari說。

這項研究是由歐洲研究委員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RC)和芬蘭科學院(Academy of Finland)資助的。

阿爾託大學

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是由歐洲頂尖級理工類院校赫爾辛基理工大學(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北歐最大的藝術類院校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以及全歐洲第一所商學院赫爾辛基經濟學院(The 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三所芬蘭著名大學合併建立而成,這三所大學分別是全球理工類、藝術類、經濟類學科領域的佼佼者。

參考文獻

Source:Aalto University

How Touching Is Perceived in the Brain – Investigated With Two-Person MRI Scans on Couples

Reference:

「Imaging Real-Time Tactile Interaction With Two-Person Dual-Coil fMRI」 by Ville Renvall, Jaakko Kauramäki, Sanna Malinen, Riitta Hari and Lauri Nummenmaaal, 28 April 2020,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DOI: 10.3389/fpsyt.2020.00279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上的醫療信息僅作為信息資源提供與分享,不用於或依賴於任何診斷或治療目的。此信息不應替代專業診斷或治療。在做出任何醫療決定或有關特定醫療狀況的指導之前,請諮詢你的醫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阿爾茨海默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37:40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D. Ginty及其研究組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 科學家通過MRI掃描繪製出複雜的烏賊大腦神經連接圖
    據外媒報導,由昆士蘭大學的Wen-Sung Chung和Justin Marshall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利用MRI掃描檢查了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 lessoniana)的大腦繪製出了一幅新的神經連接圖以此來幫助人們更好地去理解它們的行為。
  • 對包括人類在內的130個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MRI掃描表明連通性相等
    研究人員進行了首次同類研究,旨在研究130個哺乳動物物種的大腦連通性。有趣的結果與普遍的猜想相牴觸,表明在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中,大腦的連通性水平是相等的。科研人員發現大腦的連通性,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
  • 科學家或能利用通過大腦掃描來預測人們的智力
    2018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如果你曾經撒謊說自己很聰明智商很高,那麼是時候坦白了,如今科學家們就能通過對你的大腦進行掃描來判斷你到底是否真像所說的那麼聰明了。實際上,更準確地說,科學家們自己並不會觀察你的大腦掃描結果,而是藉助一種機器學習的算法來對人們的大腦進行掃描。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又會不會反過來影響或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又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這是認知科學家想搞清的具體問題。發表在最近的《交叉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心理和身體自我意識之間的這種緊密聯繫還涉及諸如記憶的功能:當我們的心理自我概念與我們的身體自我不匹配時,我們的記憶就會受到損害。
  • 哥大新研究:運動可使大腦老化推遲 4 年!磁共振成像是如何掃描大腦...
    基於此,我們通過掃描大腦來測量其容量。近日,一項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相比不常運動的老人,經常進行散步、遊泳或跳舞等運動的老年人大腦萎縮程度更低,大腦老化時間相對晚 4 年。
  • 綜合視覺感知的節奏性腦活動,視錯覺和大腦活動有什麼關聯?
    眾所周知,我們的一切行為都由大腦進行支配,但是,你可知視錯覺和大腦活動的規律波動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以及這些視覺特徵又是如何在大腦的整合下成為了可能?平日裡那些看到或看不到的、曾在我們眼前閃現的複雜圖像,都是通過大腦活動的節奏波實現的。
  • 治癒「鼠」心的觸摸
    神經肽催產素是如何將軀體感覺信號轉化為社會行為的?觸覺會顯著影響人類和動物感知周圍世界的方式。然而,作為感知體驗的重要成員,觸覺卻常常在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中被視覺搶走風頭。Medicalxpress.com網站8月17日報導,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合作完成了一項有趣的研究,探索了社會性接觸如何影響雌性動物之間的交流。他們在《自然·神經科學》發表論文稱,社交接觸會通過激活小細胞催產素神經元來促進雌性大鼠之間的交流。
  • AI讓MRI成像快了4倍,核磁檢查再也不用排隊了
    而且在掃描時,有些類型的組織是在不斷運動的,所以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生成的圖像有時會過於模糊,無法發揮作用。這就要求在檢查的過程中,病人要儘量保持靜止狀態。這對任何的病人來說都是一個困難的事情,而對於兒童、老人及重病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當然醫生需要快速獲得疾病的信息時,他們也會選擇使用其他檢測方式,例如X射線和CT掃描,它們的速度要比MRI快很多。
  • 大腦感知方向和形狀的兩個區域確定
    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紐約大學和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先進的成像設備,確定了大腦負責感知方向和形狀的兩個區域。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的該研究成果是在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視覺信息方面的一個重要進步。 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設備,定位了這兩個位於大腦皮質上如硬幣大小的相鄰區域,然後短時間向其施加磁場,暫時中斷了神經活動。
  •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在小鼠的實驗中,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創造了一種被大腦嗅覺處理中心嗅球感知為氣味的電子信號,儘管這種氣味並不存在。由於氣味模擬信號是人造的,研究人員可以操縱相關神經信號的時間和順序,並確定哪些變化對小鼠準確識別「合成氣味」的能力最重要。「解碼大腦如何分辨氣味是複雜的,部分原因是,與視覺等其他感官不同,我們還不知道單個氣味最重要的方面。」
  • 用MRI掃描數據訓練機器 數秒就能讀出大腦年齡
    網易科技訊12月13日消息,據外媒報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掃描確定大腦年齡總是非常耗費時間,現在人工智慧(AI)機器只需要數秒鐘就能給出答案。
  • 新的研究揭示了大腦體驗時間的機制
    今年8月,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三位研究人員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些關於時間的新見解,闡釋了是什麼拉伸和壓縮了我們的時間體驗。他們發現了時間感知和通過獎勵和懲罰幫助我們學習的機制之間存在聯繫的證據。他們還證明,對時間的感知與我們大腦不斷更新的對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的預期緊密相連。
  • 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大腦如何感知價值與回報
    當人們商店購物或在網上交易的時候,消費者如何感知和確定有價值的東西?是大腦中的哪些區域在起作用?大腦的這些區域是如何參與了做出關於價值和回報的選擇?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這樣的既通常但又非常重要的問題,以闡明如此潛在的經濟行為的神經科學。世界著名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批科學家一直在對上述課題進行大量的研究。
  • 最新研究:掃描大腦就可以檢測人類的智商
    腦部掃描能夠檢測到人類的智商嗎?
  • 腦部掃描能判斷病人是否是植物人
    通常來說,醫生要判斷某個病人究竟是處於植物人狀態還是仍然具有某些深層思維活動,只能通過床邊觀察做出診斷。而現在,一項在5月26日發布的研究指出,標準腦部掃描技術能夠幫助醫生在上述兩種狀態之間做出明確區分。
  • 科學家研製成功雙人磁共振成像掃描儀
    對人類社交活動感興趣的科學家,該如何在被試者孤立的情況下,捕捉到一個忙於社交互動的大腦信息呢?兩個研究小組給出了一個奇妙的解決方案:讓兩個被試者共用一臺掃描儀。可用於雙人同測的磁共振掃描儀,其中一臺正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支持下進行研發,另一臺已經進行了初次測試,相關結果上月在BioRxiv上以預印本形式發表。兩個研究小組希望通過上述實驗開闢新方法,研究大腦如何通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肢體接觸,交換微妙的社交和情感線索。
  • ...這個植入「迷你大腦」的AI機器人,可感知疼痛,還能自我癒合
    沒錯,是因為大腦中樞神經。和觸覺、溫度等感覺一樣,我們對疼痛非常敏感,當受到外界「輕微」刺激時,體內的神經元產生相應的信號,並傳輸至大腦中的中樞神經系統,讓我們產生痛感。藉助這一反應機制,如果給機器人植入一個「大腦」,是否也可以讓它感知疼痛?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有意或無意記憶對注意的影響
    美國哈佛大學Wei-Chung Allen Lee、Alexandra Pacureanu等研究人員合作,通過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對神經元進行密集重建。研究於2020年9月1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研究人員發現,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XNH)可以以100nm以下的解析度成像毫米級體積,從而能夠重建果蠅和小鼠神經組織中的密集分布。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的XNH和電子顯微鏡(EM)來重建數百個皮質錐體細胞,並顯示更多的淺表細胞對其頂突產生了更強的突觸抑制作用。
  • 大腦的這種感知失真讓科學家撓頭
    針對「是什麼延長和壓縮了我們對時間的感受」這一問題,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艾多·託倫、克里斯多福·阿伯和羅恩·帕茲在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種新見解。長期以來便有觀點認為,我們會通過獎賞和懲罰進行學習,而其背後的機制與時間感知存在聯繫。如今,這三位研究者發現了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