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包括人類在內的130個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MRI掃描表明連通性相等

2020-08-23 老鐵一起嗨

研究人員進行了首次同類研究,旨在研究130個哺乳動物物種的大腦連通性。有趣的結果與普遍的猜想相牴觸,表明在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中,大腦的連通性水平是相等的。

科研人員發現大腦的連通性,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

換句話說,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從微小的老鼠到人類,再到大型公牛和海豚,都表現出同等的連通性,並且信息在其中的傳播效率相同。

他們還發現,大腦通過特殊的補償機制保持了這種平衡。

當半球之間的連通性較高時,每個半球內的連通性相對較低,反之亦然。

該論文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

腦部連通性是一個關鍵特徵,對大腦的功能至關重要。

許多科學家認為,與其他動物相比,人腦的連通性要高得多,這可能是對人類超強功能的解釋。

另一方面,科研人員知道關鍵特徵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都得到保留,例如,所有哺乳動物都有四肢。

在這個項目中,他們希望探討大腦連通性可能是此類關鍵特徵的可能性,無論大小如何,所有哺乳動物都可以保持或大腦結構,為此,我他們使用了先進的研究工具。

該項目開始於對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高級擴散MRI掃描,每種哺乳動物代表不同的物種,從死動物中取出所有大腦,對本研究而言,沒有對動物實施安樂死。

從金龍獸醫學院獲得的大腦代表了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從重達10克的小蝙蝠到海豚的體重可以達到數百公斤。

由於這些哺乳動物中大約100種的大腦以前從未進行過MRI掃描,因此該項目生成了一個新穎且全球唯一的資料庫,還以相同的方式掃描了32名活著的人的大腦。

這項獨特的技術能夠檢測大腦中的白質,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重建神經網絡:通過其傳遞信息的神經元及其軸突(神經纖維)。

下一個挑戰是比較不同類型動物的掃描,這些動物的大腦的大小和結構差異很大。

為此,研究人員使用了網絡理論的工具,該理論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使他們能夠創建並應用統一的大腦電導率度量標準:一條消息必須穿越的概要數目,才能從神經網絡中的一個位置到達另一個位置。

哺乳動物的大腦由兩個半球組成,它們通過一組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軸突)相互連接。

對於掃描的每個大腦,科研人員測量了四個連通性度量標準:每個半球的連通性(半球之間的連通性),兩個半球之間的連通性(半球之間的連通性)以及整體連通性。

他們發現,所有大型或大型哺乳動物的整體大腦連通性均保持不變。

換句話說,信息通過相同數量的突觸從一個位置傳播到另一位置,但是,不同的大腦使用不同的策略來保持對整體連通性的這種均等度量:某些大腦表現出較強的半球間連通性和半球之間的連通性較弱,

科研人員發現連通性補償的變化不僅表徵了不同物種,而且表徵了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

與相同物種的其他物種相比,某些大鼠、蝙蝠或人類的大腦表現出更高的半球間連通性,但以半球內部的連通性為代價,反之亦然。

不同類型的大腦連接性可能會影響各種認知功能或人類能力,例如運動、音樂或數學,這些問題將在未來研究中解決。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條普遍規律:大腦連接性的守恆。

該法則表明,在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中,大腦神經網絡中信息傳遞的效率都是相同的。

他們還發現了一種補償機制,可以平衡每個哺乳動物大腦中的連通性。

這種機制可確保特定區域內的高連通性。

可能通過某些特殊才能(例如運動或音樂)表現出來的大腦總是被大腦另一部分相對較低的連通性所抵消。

在未來的項目中,他們將研究大腦如何補償與特定能力和學習過程相關的增強連通性。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包括人類在內的130種哺乳動物腦連接水平相當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美媒稱,研究人員首次研究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腦連接水平。研究結果非常有趣,與普遍推測相反,這項研究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腦連接水平相當。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20日報導,研究人員阿薩夫教授說:「我們發現,腦連接——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換言之,所有哺乳動物——從小鼠到人類,再到公牛和海豚——都表現出同等水平的腦連接,信息在所有哺乳動物大腦內傳播效率相當。
  • 用MRI掃描數據訓練機器 數秒就能讀出大腦年齡
    因此,利用MRI成像技術發現大腦中的衰老跡象甚至確定「大腦年齡」,都是有可能的。大腦年齡與生理年齡之間的區別,可能幫助科學家找出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發病條件。但這個分析程序相當漫長,因為在適合用於自動化衰老模型出現之前,MRI數據需要繁重的整理。這種前期處理包括刪除顱骨等非大腦組織的圖片,對白物質、灰物質以及其他組織進行分類,利用各種數據平滑技術刪除圖像偽影等。
  • 人類大腦為何獨特:腦內連接是關鍵
    考慮到我們身體的尺寸,大腦作為一種器官顯然比預想的要大。同時它還有自己特化的腦區——其中一塊用於處理語言。近年來,對大腦的掃描研究逐漸使我們明白,人腦神經元間特殊的連接方式也是答案的一部分。核磁共振成象(MRI)是這些研究中一種關鍵的工具,具體而言它是一種彌散張量成像。這種技術可以在不開顱骨的前提下,將神經元延伸出的連接不同腦區的長纖維可視化。這些連接像電線一樣在神經元間傳遞電信號。
  • 最新的牙齒分析表明,早期的哺乳動物更像爬行動物
    科學家對牙齒化石中的生長環進行計數,以找出最早期的哺乳動物存活的時間。隨著生命的不斷增長,牙骨質每年都像樹木一樣沉積,圖中用彩色箭頭突出顯示。 研究人員從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得到了約200顆牙齒樣本,它們分別屬於Morganucodon和Kuehneotherium兩種早期的哺乳動物。然後利用歐洲同步輻射裝置和瑞士光源(世界上最亮的X射線光源)進行的掃描。 通過掃描化石的牙骨質,這種材料將牙根鎖定在牙槽中,以3D方式數字重建了牙根。
  • 人類在對大腦的認識研究過程中,對大腦的幾種誤解
    猶他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1000多個大腦,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人們擅長使用左腦或右腦。所有參與者,包括科學家在內,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都平等地使用了整個大腦。科學家們相信,確實存在著某些功能傾向於使用一個大腦區域而不是另一個區域,這種現象科學家稱之為橫向支配。這並不意味著偉大的作家或演說家更經常使用左腦,或者大腦的一側有更多的神經細胞。
  • 通過雙人MRI掃描研究大腦如何感知觸摸
    原創 Aalto University 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和圖爾庫PET中心(Turku PET Centre)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同時對兩個人的大腦活動進行成像
  • 對自閉症模型小鼠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可減輕大腦的連通性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用於了解整個大腦的神經元活動。但是,迄今為止,大多數在小鼠模型上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都使用了麻醉的小鼠。即使在輕度麻醉下抑制身體運動,小鼠的意識也受到抑制,無法執行認知任務。這使得難以理解腦功能。因此,很難將麻醉小鼠的fMRI掃描與有意識的人的fMRI掃描進行比較。
  • 烏龜與蜥蜴的大腦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它由海馬體一類的「古老」腦區和「新生」腦區共同組成,「新生」腦區包含了一個具有六層結構的「新皮質」,新皮質僅出現在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之中。但是,大腦皮質的組成區域是何時又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具有典型的分層結構的大腦皮質僅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和非鳥類的爬行動物中出現,比如蜥蜴和烏龜。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都起源於大約生存在3.2億年前的同一個祖先。神經科學家認為,這個祖先有一個三層的小皮質,因為今天在哺乳動物的海馬體和現代爬行動物的所有皮質中都發現了類似的結構:這些三層的皮質很有可能和它們共同祖先的皮質相對應。
  • 科學家通過MRI掃描繪製出複雜的烏賊大腦神經連接圖
    據外媒報導,由昆士蘭大學的Wen-Sung Chung和Justin Marshall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利用MRI掃描檢查了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 lessoniana)的大腦繪製出了一幅新的神經連接圖以此來幫助人們更好地去理解它們的行為。
  • 數據分析表明,非人類雌性哺乳動物的壽命也比雄性更長
    圖片:Isabelle CHARRIER/Neuro-PSI/CNRS Photothèque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小組發現的證據表明,除了人類以外,雌性哺乳動物的壽命也比雄性更長。該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如何彙編和分析來自大量動物種群的數量統計數據以及發現的內容。
  • 鴨嘴獸和人類有共同祖先?最奇怪的哺乳動物進化史揭秘
    當地時間1月6日,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鴨嘴獸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找到了鴨嘴獸奇怪特徵的起源。18世紀末,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鴨嘴獸,這種古怪的半水生動物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完整的基因組為我們解答了鴨嘴獸的一些奇異特徵是如何出現的。與此同時,破譯鴨嘴獸的基因組對於理解其他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進化也很重要。
  • 研究表明:早期人類長期與異種通婚,包括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
    然而,一項關於早期人類通婚的新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早在「更早的接觸」中就已經擁有了智人的基因,而且新的研究還表明,在37萬到10萬年前的某個時候,智人的Y染色體已經「完全取代了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
  • 大腦掃描器可閱讀人類夢境 看到動態夢境內容
    科學家預測我們不久便能使用計算機「看到」自己的夢境內容,甚至人們還能將昨天的夢境複製出來進行觀看。德國慕尼黑市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已證實新型大腦掃描器能夠看到神智清晰造夢者的夢境。科學家預測我們不久便能使用計算機「看到」自己的夢境內容,甚至人們還能將昨天的夢境複製出來進行觀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科學家證實掃描神智清晰造夢者大腦的夢境就像掃描其清醒狀態大腦思維一樣,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可用於展示建立動態人類大腦夢境圖像的「復原技術」。
  • AI讓MRI成像快了4倍,核磁檢查再也不用排隊了
    而且在掃描時,有些類型的組織是在不斷運動的,所以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生成的圖像有時會過於模糊,無法發揮作用。這就要求在檢查的過程中,病人要儘量保持靜止狀態。這對任何的病人來說都是一個困難的事情,而對於兒童、老人及重病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當然醫生需要快速獲得疾病的信息時,他們也會選擇使用其他檢測方式,例如X射線和CT掃描,它們的速度要比MRI快很多。
  • 人類和蒼蠅:對大腦的發育和功能採用非常相似的機制
    數據表明,構成昆蟲和哺乳動物大腦發育的遺傳機制非常相似,但這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其中有人認為它為哺乳動物和昆蟲提供了單一祖先的證據,而另一些人認為它可以支持大腦獨立進化多次的理論。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是由倫敦國王學院,亞利桑那大學,魯汶大學和萊布尼茲研究所DSMZ進行的這項合作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調節基因活性的機制可以形成對於控制行為重要的大腦區域,對於昆蟲和哺乳動物而言是相同的。
  • 掃描大腦可以知道真假!
    近日,一項由中國科技大學、西南大學和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聯合研究在2月國際期刊《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發表。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在靜息狀態下,愛情仍會對人類的大腦造成一定的影響。  大腦12個不同區域會因愛情受到影響  該項研究於2013年3月發起,歷時1年11個月。
  • 未來的精神疾病可能通過腦部掃描和計算機算法進行診斷「研究速遞」
    目前的精神病學診斷,雖然是可用的最好的模式,但由於三個主要因素其可靠性不高:患者的異質性(即患者的心理狀態、提供可靠信息的能力以及臨床表現的差異),臨床醫生不一致(即,同一案例的不同意見)和術語不足。
  • 蠕蟲樣生物,是包括當今人類在內的大多數動物的祖先
    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地質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包括人類在內的當今最熟悉的動物的族譜上,存在著第一個祖先。這種微小的蟲狀生物名叫伊卡利亞瓦裡尤蒂亞(Ikaria wariootia),是最早的bilaterian式生物,即前後對稱、兩側對稱、兩端開口、由腸道連接的生物體。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實際上,鳥類BVR與DVR的體積比和哺乳類基底神經節與端腦剩餘區域(包括大腦皮層和杏仁核)的體積比大致相等。其他研究表明,鳥類大腦中存在許多長程的下行神經連接,且與哺乳動物基底神經節迴路大致相同。昆澤爾等人在一篇綜述中詳細描述了針對基底神經節的後續研究,進一步強調了只有BVR的結構功能與哺乳動物基底神經節近似這一結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