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進行了首次同類研究,旨在研究130個哺乳動物物種的大腦連通性。有趣的結果與普遍的猜想相牴觸,表明在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中,大腦的連通性水平是相等的。
科研人員發現大腦的連通性,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
換句話說,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從微小的老鼠到人類,再到大型公牛和海豚,都表現出同等的連通性,並且信息在其中的傳播效率相同。
他們還發現,大腦通過特殊的補償機制保持了這種平衡。
當半球之間的連通性較高時,每個半球內的連通性相對較低,反之亦然。
該論文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
腦部連通性是一個關鍵特徵,對大腦的功能至關重要。
許多科學家認為,與其他動物相比,人腦的連通性要高得多,這可能是對人類超強功能的解釋。
另一方面,科研人員知道關鍵特徵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都得到保留,例如,所有哺乳動物都有四肢。
在這個項目中,他們希望探討大腦連通性可能是此類關鍵特徵的可能性,無論大小如何,所有哺乳動物都可以保持或大腦結構,為此,我他們使用了先進的研究工具。
該項目開始於對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高級擴散MRI掃描,每種哺乳動物代表不同的物種,從死動物中取出所有大腦,對本研究而言,沒有對動物實施安樂死。
從金龍獸醫學院獲得的大腦代表了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從重達10克的小蝙蝠到海豚的體重可以達到數百公斤。
由於這些哺乳動物中大約100種的大腦以前從未進行過MRI掃描,因此該項目生成了一個新穎且全球唯一的資料庫,還以相同的方式掃描了32名活著的人的大腦。
這項獨特的技術能夠檢測大腦中的白質,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重建神經網絡:通過其傳遞信息的神經元及其軸突(神經纖維)。
下一個挑戰是比較不同類型動物的掃描,這些動物的大腦的大小和結構差異很大。
為此,研究人員使用了網絡理論的工具,該理論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使他們能夠創建並應用統一的大腦電導率度量標準:一條消息必須穿越的概要數目,才能從神經網絡中的一個位置到達另一個位置。
哺乳動物的大腦由兩個半球組成,它們通過一組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軸突)相互連接。
對於掃描的每個大腦,科研人員測量了四個連通性度量標準:每個半球的連通性(半球之間的連通性),兩個半球之間的連通性(半球之間的連通性)以及整體連通性。
他們發現,所有大型或大型哺乳動物的整體大腦連通性均保持不變。
換句話說,信息通過相同數量的突觸從一個位置傳播到另一位置,但是,不同的大腦使用不同的策略來保持對整體連通性的這種均等度量:某些大腦表現出較強的半球間連通性和半球之間的連通性較弱,
科研人員發現連通性補償的變化不僅表徵了不同物種,而且表徵了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
與相同物種的其他物種相比,某些大鼠、蝙蝠或人類的大腦表現出更高的半球間連通性,但以半球內部的連通性為代價,反之亦然。
不同類型的大腦連接性可能會影響各種認知功能或人類能力,例如運動、音樂或數學,這些問題將在未來研究中解決。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條普遍規律:大腦連接性的守恆。
該法則表明,在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中,大腦神經網絡中信息傳遞的效率都是相同的。
他們還發現了一種補償機制,可以平衡每個哺乳動物大腦中的連通性。
這種機制可確保特定區域內的高連通性。
可能通過某些特殊才能(例如運動或音樂)表現出來的大腦總是被大腦另一部分相對較低的連通性所抵消。
在未來的項目中,他們將研究大腦如何補償與特定能力和學習過程相關的增強連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