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牙齒分析表明,早期的哺乳動物更像爬行動物

2021-01-10 騰訊網

科學家對牙齒化石中的生長環進行計數,以找出最早期的哺乳動物存活的時間。隨著生命的不斷增長,牙骨質每年都像樹木一樣沉積,圖中用彩色箭頭突出顯示。可以算出Morganucodon的壽命達到14年。圖片:Nuria Melisa,MoralesGarcia。Morganucodon基於Bob Nicholls/Palaeocreations 2018模型

最早的哺乳動物由似哺乳爬行動物中的獸孔目演化而來,大約在三疊紀晚期與恐龍幾乎同期出現。

在三疊紀中期,一些獸孔目動物開始產生一些新的特徵。由多塊骨頭構成的下頜演變成單塊牙骨,牙齒也從單一外形演變為根據在口腔內的位置而具備多種形狀。頰骨弓變得更為發達以支持咀嚼肌強化的需要。它們身體的骨骼變得輕盈靈活,四肢垂直向下而不是如同原始爬行動物一般向體側伸展。它們具備發育良好的皮毛,因此可能是恆溫動物。它們正處在過渡到真正的哺乳動物的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在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早期的哺乳動物與恐龍幾乎同時出現了。各種形態的恐龍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生態位,而早期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微不足道,主要靠昆蟲等生息在叢林中的小型獵物維生。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但是很難了解到它們的生理功能。最近科學家研究了兩種最早的哺乳動物,分別是Morganucodon和Kuehneotherium,它們發現於英國的南威爾斯,距今已有近2億年的歷史。

通過對牙齒化石的分析,科學家第一次直接研究了早期哺乳動物的生理學,結果顛覆了我們以前的想像,它們的身體功能更像冷血的爬行動物,雖然不夠活躍但壽命更長。

研究人員從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得到了約200顆牙齒樣本,它們分別屬於Morganucodon和Kuehneotherium兩種早期的哺乳動物。然後利用歐洲同步輻射裝置和瑞士光源(世界上最亮的X射線光源)進行的掃描。

通過掃描化石的牙骨質,這種材料將牙根鎖定在牙槽中,以3D方式數字重建了牙根。牙骨質在整個生命中持續生長,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每年沉積一層,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動物的壽命。儘管小動物的牙骨質只有幾毫米厚,但掃描得到的圖像非常清晰,足以數出這些環的數量。

結果非常意外,Morganucodon的壽命可達14年,而Kuehneotherium則可以達到9年。類似大小的現代哺乳動物,如老鼠和鼩鼱,在野外只能存活一到三年。

在這些早期哺乳動物的骨骼中也能發現一些有趣的證據。骨骼包含脂肪和血管,這些血管的直徑可以揭示動物可能獲得的最大血流量,這對於諸如覓食和狩獵之類的活動至關重要。

Morganucodon的大腿骨掃描圖像

在Morganucodon的大腿骨中,血液的流速比同等大小的蜥蜴略高,但遠低於現代哺乳動物。這表明這些早期哺乳動物比小型爬行動物更活躍,但遠不如現代哺乳動物。

它們的骨骼、頭骨和牙齒都非常像哺乳動物。它們的咀嚼牙齒特別大,大腦較大,可能長著頭髮。

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包括溫血大約是在同一階段出現的,但實際上這些特徵很可能不是同步演化的。

在大約2.7億年前,二疊紀晚期的哺乳動物祖先開始變得越來越溫血,但是,即使在經過7000萬年的進化以後,早期哺乳動物仍然更像爬行動物。

相關焦點

  • 早期哺乳動物長什麼樣?生物學家發現遠古牙齒,還原出它們的形態
    如果哺乳動物沒有出現,那麼一直到今天,很可能地球上仍然不會有智慧生物出現,人類自然也就沒有機會誕生。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哺乳動物相較於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等,都要更加發達,這也是為何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快速進化,短期內就演化出靈長類動物,直到人類出現的原因之一。
  • 基因分析顯示早期哺乳動物具有夜行能力
    新華社舊金山4月24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說,他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最早的哺乳動物祖先具有敏銳的夜視能力,通過晝伏夜出避開白天覓食的爬行動物。   現有化石記錄顯示,早期哺乳動物聽覺、嗅覺出色,這些特性在現存哺乳動物中依然保持著,因此科學界認為早期哺乳動物也具有夜行能力。而基於基因分析的結論證實了這一假設。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曾擁有共同的祖先,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大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研究人員推斷,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最早的共同祖先並不具備良好的夜視能力,而是習慣白天活動。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早期祖先都被稱為羊膜動物。這些爬行動物是由兩棲動物進化而來的。與兩棲動物不同,羊膜動物可以在遠離水的地方受精和產卵。 早期的羊膜動物很小,形似蜥蜴。擺脫了必須回到水裡繁殖的限制,它們可以棲息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
  • 鴨嘴獸為什麼奇怪-它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部分
    除了尖銳的針ech蟲外,這兩隻澳大利亞動物還屬於高度專業化的哺乳動物群體,稱為monotremes,它們不僅產卵,而且還用乳汁餵養幼仔。兩者的基因都是相對原始且不變的,揭示了幾種脊椎動物的奇異混合體,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乍一看鴨嘴獸似乎與眾不同,正是這些差異揭示了我們與地球其他脊椎動物的相似之處和共同的血統。
  • 哺乳動物起源曝新解:或源於爬行類動物(圖)
    近年來分子DNA證據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哺乳動物主要類群的分化事件可能發生在白堊紀和新生代古近紀的過渡時期。它們具有較長的指(趾)骨和可以捲曲的尾巴,表明這種賊獸很可能生活在樹上。新發現的樹賊獸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標本,從牙齒、下頜、肢骨等方面,為賊獸的形態學提供了很多新的內容。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賊獸在系統發育樹上位於哺乳動物冠類群(真正的哺乳動物)之內,因此,科研人員認為哺乳動物的主要類群很可能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且高度分化。
  • 鴨嘴獸為什麼如此奇怪-它們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
    除了尖銳的針ech蟲外,這兩隻澳大利亞動物還屬於高度專業化的哺乳動物群體,稱為monotremes,它們不僅產卵,而且還用乳汁餵養幼仔。 兩者的基因都是相對原始且不變的,揭示了幾種脊椎動物的奇異混合體,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乍一看鴨嘴獸似乎與眾不同,正是這些差異揭示了我們與地球其他脊椎動物的相似之處和共同的血統。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爬行動物和原始的似哺乳類爬行動物(爬行動物的一支,其後代進化為哺乳動物的祖先)的舌骨都是簡單棒狀結構。所以他們可以吞進去比自己頭部大很多的食物,比如蛇類可以吞食巨大的鳥蛋,鳥類可以吞進大魚等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哺乳動物進化出了多功能的牙齒和咀嚼功能,可以將口中的食物更好地分解,便於消化。而這一舌骨構造是何時產生的,一直是古生物學家感興趣的問題之一。然而,由於舌骨較為細弱,且不與其他骨頭相連接,所以很難被保存下來形成化石。
  • 現生哺乳動物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成功構建
    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北京1月7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三疊紀時候已經有大型哺乳動物
    對它四肢的骨骼分析顯示,同哺乳動物和恐龍相似,它具有很快的生長速度。它的生活年代是距今2.1億年至2.05億年的三疊紀晚期。在距今約2.5億年至2億年的三疊紀,地球陸地是連成一片的超級古大陸。恐龍在這個時期誕生,與鱷魚、哺乳動物、烏龜和青蛙類的祖先共生。古生物學界過去一直認為,在恐龍成為陸地上居統治地位的四足巨獸之前,二齒獸早已滅絕。
  • 鴨嘴獸——地球上最怪異的哺乳動物: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怪異?
    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該研究論文主導之一、現任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終身教授、中國國家基因庫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學科組負責人、張國捷(Guojie Zhang)解釋說:「完整的基因組為我們提供了鴨嘴獸的一些怪異特徵如何出現的答案。同時,對鴨嘴獸的基因組進行解碼對於增進我們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如何進化的理解非常重要。
  • 為什麼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色盲?
    最近人們發現,狗狗的色盲源於恐龍時代,這表明,對於哺乳動物來說,眼睛是窺視演化歷史的窗口。不同生物的眼睛發展出了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機制和各種各樣的能力。昆蟲有令人驚豔的複眼,能將多個光接收單元組合在一起生成一幅環境的合成圖像。它們的複眼甚至在形狀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從並置到疊加,從拋物線到多面體。
  • 有完整舌骨的哺乳動物化石竟然被你發現了
    7月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發現的「微小柱齒獸」化石新發現的「微小柱齒獸」化石保存精美,體長約14.7釐米,體重約5~9克,該化石保存了與現生哺乳動物同樣的舌骨構造,包括甲狀舌骨、基舌骨、角舌骨和上舌骨等。
  • 最新全球分析:候鳥類和哺乳動物遷徙和生活節奏加快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顯示,根據一項全球分析,候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生活節奏在加快——壽命縮短、發育加快、繁殖更多更快。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中美數家研究機構,在《自然》上聯合發表了關於晚侏羅紀早期燕遼生物群樹賊獸一個新種——阿霍氏樹賊獸的研究成果。新種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髫髻山組,時代為晚侏羅世早期(距今約164-159百萬年前),屬於燕遼生物群。
  • 探究哺乳動物進化史 科學家深入研究遠古生物「瘋狂的野獸」
    根據今天發表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描述了一種 6600 萬年前和恐龍同個時代的奇異哺乳動物--Adalatherium。它是南半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謎團的重要部分,而且很多東西目前依然缺失。
  • 在恐龍時代,鮮有體型巨大的哺乳動物可與之抗衡,這是為什麼?
    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都是些迷你獸,形態很像現在的老鼠,體長鮮有超過十幾釐米的,體重約幾十克左右。為什麼恐龍那麼大,同時代的哺乳動物卻那麼小呢?簡單地說,就是生態位已經被恐龍佔滿,後起的哺乳動物難以再向大型化發展。還有科學家認為,是早期哺乳動物選擇的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限制了它們走向大型化。
  • 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
    據介紹,此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
  • 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出爐」!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
    該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圖由周暘等繪)「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