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析顯示早期哺乳動物具有夜行能力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舊金山4月24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說,他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最早的哺乳動物祖先具有敏銳的夜視能力,通過晝伏夜出避開白天覓食的爬行動物。

  現有化石記錄顯示,早期哺乳動物聽覺、嗅覺出色,這些特性在現存哺乳動物中依然保持著,因此科學界認為早期哺乳動物也具有夜行能力。而基於基因分析的結論證實了這一假設。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曾擁有共同的祖先,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大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研究人員推斷,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最早的共同祖先並不具備良好的夜視能力,而是習慣白天活動。但在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分化出來後不久,哺乳動物開始增強夜視基因,夜間出動,這樣可以避開白天捕食的爬行動物。有假說認為,像蜥蜴、蛇等這類晝行性爬行動物與哺乳動物之間存在生存競爭,這迫使哺乳動物更好地去適應光線不明的環境。

  為了搞清楚動物夜行性的進化歷史,研究人員研究了與貓頭鷹等某些鳥類的夜視能力相關的基因,以及許多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夜視基因,其中包括蛇、鱷魚、老鼠、鴨嘴獸和人類。利用這些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研究人員分析夜視基因在進化歷史中何時得到增強。

  研究團隊負責人、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莉茲·哈丁說,哺乳動物在1億年裡變得能更好地看見夜晚的世界,這就是進化。看清白天或夜間的環境,這看起來簡單,但這些基因是在自然選擇中不斷地改變和完善的結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色盲?
    然而哺乳動物擁有的視錐細胞則較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視杆細胞,因此顏色分辨能力被削弱,夜視能力卻好得很。一般哺乳動物的色盲稱為紅色盲(protanopia),它們分不清光譜中紅-黃-綠的部分。靈長類動物是少數擁有不錯顏色視覺的哺乳動物之一,這多虧我們祖先產生了額外的視蛋白基因拷貝。視蛋白是視網膜上感光細胞中的感光蛋白,它們能把光線轉化為電信號。
  • 夜行動物:用時間換空間的夜間模式
    他們只是最懂黑夜的夜行動物。夜行動物「夜行性」(Nocturnality)是一種動物行為,具有夜行性的動物喜歡晝伏夜出,通常白天休息、夜間活躍。夜行動物通常擁有非常發達的聽覺和嗅覺,部分物種還特化出專門適應低光環境的視覺系統,導致白天難以正常行動。
  • 最新的牙齒分析表明,早期的哺乳動物更像爬行動物
    科學家對牙齒化石中的生長環進行計數,以找出最早期的哺乳動物存活的時間。隨著生命的不斷增長,牙骨質每年都像樹木一樣沉積,圖中用彩色箭頭突出顯示。它們正處在過渡到真正的哺乳動物的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在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早期的哺乳動物與恐龍幾乎同時出現了。各種形態的恐龍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生態位,而早期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微不足道,主要靠昆蟲等生息在叢林中的小型獵物維生。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但是很難了解到它們的生理功能。
  • 其實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色盲,人類只是特例
    然而哺乳動物擁有的視錐細胞則較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視杆細胞,因此顏色分辨能力被削弱,夜視能力卻好得很。一般哺乳動物的色盲稱為紅色盲(protanopia),它們分不清光譜中紅-黃-綠的部分(見下圖)。靈長類動物是少數擁有不錯顏色視覺的哺乳動物之一,這多虧我們祖先產生了額外的視蛋白基因拷貝。視蛋白是視網膜上感光細胞中的感光蛋白,它們能把光線轉化為電信號。
  • 最新研究證明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靈長類最先
    迅猛龍和一些翼龍具有明顯的夜行性特徵,但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恐龍時代晝行性哺乳動物存在的證據。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博士研究生Roi Maor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該研究直接支持了「夜行瓶頸假說」。後者是人們理解哺乳動物進化的核心概念。在今天,這種理解尤其重要,因為它是規劃有效保護方案的必要條件。
  • 早期哺乳動物:夾縫中求生存
    哺乳動物與恐龍出現的時間其實相差不多,都是2億多年前。恐龍一出現,就開始向大型化發展,很快就以巨大的體型和運動能力方面的優勢,佔據了當時陸地生態系統裡的統治地位。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們,體型則要小得多,大多數接近於現在的松鼠、老鼠,還是一群毫不起眼的「鼠輩」。因為還處於演化的早期,它們與現在的哺乳動物還有比較大的差別,可以說還是一個「非主流」的哺乳動物世界。
  • 人類最羨慕的哺乳動物,壽命達到200歲,90歲仍具有生殖能力
    地球上壽命最長的哺乳動物是什麼呢?不是大象,不是藍鯨,而是弓頭鯨,弓頭鯨是地球上唯一壽命超過200歲的哺乳動物。而之所以弓頭鯨能夠擁有如此綿長的壽命,主要是具備以下的特質:減少能量的攝入,新陳代謝慢,生活在寒冷環境,以及具備特殊的基因。
  • 基因決定鳴禽早期辨音能力
    科技日報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日前發表了一篇有關兩種姬鶲屬鳥的研究,新結果認為,鳴禽在幼年時期就能分辨不同鳥鳴的能力是由基因決定的。  鳴禽在幼年時期就能分辨同類和其它近親物種的鳥鳴,但對其背後的機制人類一直不清楚。此前分析認為,幾個可能的影響因素包括早期經歷、母體效應和遺傳背景。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相比之下,哺乳動物的卵細胞常常具有不同於精子和體細胞的非經典表觀遺傳學修飾(non-canonical patterns)。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模式2020年10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實驗室(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夏煒焜)受邀在Stem Cell Reports發表綜述「Rebooting the epigenomes during mammalian early embryogenesis」(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觀基因組重啟),詳細總結了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
  • 中美科學家揭開哺乳動物流產之謎
    (劉通宇/圖)   絕大多數克隆動物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即告流產,中美兩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與胚胎發育相關的一個重要基因的沉默是哺乳動物早期流產的關鍵原因,這一發現也為解決人類自發流產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 專家點評Science|揭示高等哺乳動物再生能力丟失的機制
    低等脊椎生物如魚類、蠑螈等,具有極強的器官再生能力,他們可以再生受損的心臟、大腦、脊椎及肢體;相比之下,高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卻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這些讓人夢寐以求的再生能力。現代再生醫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人們恢復因疾病、衰老或其它原因造成損傷器官的功能,然而迄今為止,我們仍然不清楚高等哺乳動物再生能力因何丟失。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解析哺乳動物早期內胚層特化和軸向形成...
    哺乳動物胚胎在早期胚胎發育中形成外了解內胚層的時空發育路徑,不僅對於揭示內胚層來源器官的譜系發生和分子調控機制至關重要,也對利用人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構建各類內胚層來源的器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鴨嘴獸為什麼奇怪-它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部分
    鴨嘴獸基因組的第一個完整圖譜剛剛發布,它與您所期望的一樣奇怪,它具有10條性染色體,一對有毒的刺骨,一層螢光皮毛和「發汗」的皮膚牛奶。鴨嘴鴨嘴獸確實是地球上最奇怪的生物之一。除了尖銳的針ech蟲外,這兩隻澳大利亞動物還屬於高度專業化的哺乳動物群體,稱為monotremes,它們不僅產卵,而且還用乳汁餵養幼仔。
  • TargetScan:哺乳動物miRNA靶基因資料庫
    哺乳動物中的miRNA通過結合轉錄本序列的3』UTR區,從而發揮轉錄後調控作用。TargetScan是一個專門分析哺乳動物miRNA靶基因的軟體,並且根據已有的分析結果整理成了資料庫,網址如下http://www.targetscan.org/vert_72/根據不同的代表物種,分成以下幾個子資料庫TargetScanHumanTargetScanMouseTargetScanFlyTargetScanWorm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Nature:早期哺乳動物在分類上的複雜性
    有關來自中國侏羅紀(距今約1.60億-1.65億年前)的兩個新發現的化石的獨立報告,產生了對哺乳動物起源的相互衝突的重建結果Haramiyids是中生代哺乳動物,具有奇特的、高度衍生的、與嚙齒類動物相似的牙齒。由於這一點,它們過去一直被認為與「多瘤齒獸類」是同類,後者是一類體型較大的、高度成功的、與嚙齒類相似的哺乳動物,直到始新世才滅絕。Haramiyids所存在的問題是,它們直到不久前還僅僅通過牙齒而為人們所知。
  • 最大的一組哺乳動物基因組揭示了瀕臨滅絕的物種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名為「動物學家項目」的研究,分析和比較了所有哺乳動物家族中超過80%的整個基因組,跨越了近1.1億年的進化過程。包括120多個以前未被測序的物種的基因組,並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捕獲了哺乳動物的多樣性。
  • 鴨嘴獸為什麼如此奇怪-它們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
    這組作者對動物的性染色體特別感興趣,該性染色體似乎獨立於其他泰勒亞哺乳動物而起源,它們都包含一個簡單的XY對。 鴨嘴獸是唯一已知的具有10條性染色體的動物(針ech類動物有9條)。鴨嘴獸的5X和5Y染色體呈環狀組織,在哺乳動物進化過程中似乎分裂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