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動物:用時間換空間的夜間模式

2021-01-12 出奇Quisite

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黃昏時刻,太陽逐漸隱去身影,都市中生活的人大部分已經下班;在鄉間田野忙碌了一天的農民們,也回到家裡。

但在夜幕中,還有這樣一群動物和人,他們習慣行走在夜色中,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也沒有人關心他們要到哪裡去。

他們只是最懂黑夜的夜行動物。

夜行動物

「夜行性」(Nocturnality)是一種動物行為,具有夜行性的動物喜歡晝伏夜出,通常白天休息、夜間活躍。夜行動物通常擁有非常發達的聽覺和嗅覺,部分物種還特化出專門適應低光環境的視覺系統,導致白天難以正常行動。

黑豹:黑夜給了我保護色

黑豹體重70-180千克,咬力可達1250磅,是現存第3大的貓科動物,僅次於獅、虎。主要棲息地在美洲。它身上的花紋比較像豹,但整個身體的形狀又更接近於虎。野外壽命約18年。

主要活動時間是夜間,天敵:人。

蝙蝠:穿梭於罪惡與現實

蝙蝠:全世界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群居,以花、果實或昆蟲為食,蝙蝠是僅次於嚙齒類(比如老鼠)的第二大類哺乳動物,佔全球哺乳動物種類的20%,超過1300個種類。還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最長壽命可達40年。

蝙蝠是很多新發病毒的宿主,比如伊波拉、馬爾堡病毒、SARS、MERS冠狀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等,但因為蝙蝠基因組裡有很多具修復功能的基因,表達量遠高於其它哺乳動物,可以在體內抑制這些病毒,所以這些病毒對蝙蝠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貓頭鷹:森林裡的夜間精靈

貓頭鷹:獨居。夜行肉食動物,捕食鼠類,昆蟲或其它小鳥。視網膜中視杆細胞(只有一種視覺色素,能辨明暗,不能辨別細節和顏色)非常豐富,卻不含視錐細胞(對強光刺激有反應,有三種視覺色素,能辨細節和顏色),對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適合夜間活動。是唯一不能分辨顏色的鳥類。

螢火蟲:沒有經歷過黑夜,就不懂光明

全球有2000多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多數種類日落後開始活動。

螢火蟲有專門的發光細胞,裡面化學物質反應(螢光素Firefly luciferin和螢光素酶)釋放光子。反應中釋放的能量幾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只有極少部分以熱的形式釋放,反應效率為95%,螢火蟲也因此而不會過熱灼傷。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辦法製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蛇:靜謐中的進擊

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無可活動的眼瞼,無耳孔,無四肢,全身布滿鱗片。蛇類是變溫動物,體溫低於人類,當環境溫度低於15℃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態。

並不是所有的蛇都在夜間活動。有一部分蛇怕強光,喜歡白天潛伏,夜間活動。比如環蛇屬。在夜間,它們會隱藏在夜幕中和叢林裡,默默吐出舌頭,舌尖在空氣中擺動,收集氣味分子,搜尋獵物的所在。

刺蝟:被荊棘包裹的,是一個柔軟的心

刺蝟: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哺乳動物之一,獨居動物,體重1-2kg,平均壽命4-7年。夜間活動,以昆蟲和蠕蟲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蟲子。

它雖然渾身長刺,但腹部的體毛非常柔軟,性格溫順。

天敵:老鷹,貓頭鷹,豺,蜜獾

夜行是為了躲避,人是新的恐龍嗎?

早期的哺乳動物大部分都是夜行性,它們曾經為了躲開日間活動的恐龍,不得不將活動限制在夜間。6000萬年前,恐龍滅絕,躲避恐龍的哺乳動物才能有更長時間在白天活動。現在很多哺乳動物仍然缺乏日間捕食者的一些重要特徵比如彩色視覺,其視覺更類似於夜行的爬行動物和鳥類,就說明了這種夜行性特徵的殘留。

去年,倫敦大學學院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學者利用電腦算法分析了2415種至今仍存活的哺乳動物數據,重新描繪了它們祖先在數百萬年前的活動規律。

分析顯示,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的祖先日間活動增加,但這一過程其實非常漫長,中間有長達數百萬年的過渡期,也就是晝夜活動夾雜的階段。而人類的祖先,也就是靈長目動物的祖先是最早改換成日間生活方式的哺乳動物之一。

人類在地球上的遷徙徵服進程,同時也是野生動物生存空間被壓縮的歷程。現在,人類活動佔據了地球陸地表面50%至70%的空間,使全球哺乳動物活動和遷移範圍大幅縮小,幾乎所有地區所有體型的陸生哺乳動物都受到影響。這導致一些動物獲得的資源變得極其有限,再加上人類對一些動物的過度獵殺和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惡化,已經造成了很多物種滅絕。

而人類活動對動物的影響,也不僅僅表現在空間上。今年新的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正在逼迫世界各地的哺乳動物在夜間變得更加活躍,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因為只有在晚上,它們才不太可能碰到人類。

6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野生哺乳動物的夜行性平均增強到先前的1.36倍,以應對更高水平的人類活動幹擾。不論這些動物生活在哪個大洲,不論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它們的夜行性都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在辛巴威的萬基國家公園,之前主要在白天進行活動的黑貂羚羊,如今大約一半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不僅狩獵、農業、住宅和道路建設會把動物驅趕到黑夜中,爬山等貌似沒有威脅的人類戶外活動,也會對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活習性產生幹擾。

荷蘭奈梅亨市拉德保德大學環境保護生物學家Ana Benitez-Lopez表示,雖然這些動物為了減少遇到人類的可能性,才增加在夜間的活動,但也可能給它們帶來負面影響。例如,許多食肉動物以往都是在白天捕獵,通過視覺尋找獵物,成功率更高;如果它們把捕獵活動轉移到夜間,短時間內成功率大為降低。當物種不能正常進食或交配時,它們的長期健康就會面臨不利影響。

以後會不會,我們白天再也看不到美麗的動物?

動物習性在恐龍滅絕後,又經歷了數百萬年的進化適應,有部分動物已經重新適應了日間活動,但人類影響造成的夜行性增強可能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生活習性與環境不適應、正常覓食行為受到幹擾、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增加、生存競爭激烈等。

人類正在成為新的恐龍,不僅侵蝕著動物的生存空間,還在吞噬著動物的活動時間。

恐龍已經滅絕了,那我們呢?

參考資料:

Temporal niche expansion in mammals from anocturnal ancestor after dinosaur extinction.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7

The influence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wildlifenocturnality. Science, 2018

相關焦點

  • 神奇的夜行動物
    如草兔、老虎、鬣(liè)狗、北美臭鼬;(4) Cathemeral animals:白天和夜晚都活躍的動物:這一類動物的生活模式既不屬於日行性,也不屬於夜行性,如獅子。有些動物還會呈現季節性的變動,如獴(měng)狐猴。
  • 夜行動物 尋找黑夜特寫,ColorOS教你用手機拍大片
    ColorOS在微博上發起了#夜行動物#活動,微博帶#夜行動物#超話,發布照片和故事即可參與,在ColorOS社區、OPPO+社區發帖也可參與該活動。評選出的入圍獎可登上OPPO鎖屏雜誌,出現在上億OPPO手機用戶鎖屏上,可獲得點讚互動;最佳夜行動物獎評選出5個優秀作品,入選作者可獲得OPPO Reno手機。
  • 夜行動物的狂歡 Garmin用Instinct系列激發年輕人本能
    近日,由Garmin推出的《照一下你晚上的真實面目》H5引發全網熱議,連迪麗熱巴都在呼籲大家照亮自己夜晚的真實面目,化身#夜行動物#。據了解,#夜行動物#是Garmin Instinct系列的產品態度宣言,通過#夜行動物#的身份認證,結合Garmin Instinct風格化強烈的產品特性,意圖激發年輕人展現自我,釋放本能天性,創造屬於年輕人自成一派的時尚歸屬感。
  • 《夜行動物奇遇記》 音頻小課今日上線
    這裡有一組來自夜行動物的留言,請查收。炎炎夏日,白天變得浮躁而漫長,夜晚卻似乎更加生機勃勃。它們,這些在夜深人靜時發光的生命,一起拼湊起了這座城市中的仲夏夜。它們有誰?過著怎樣的夜生活?身上藏著什麼秘密?  今起,錢江晚報特邀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多位專家,用聲音帶你開啟一場動物奇妙夜,揭開動物世界內鮮為人知的的另一面。
  • 周五,應該去哪裡「捕捉」夜行動物?
    夜行動物,我們要怎麼形容他們呢?生機勃勃、野性難馴、敏捷迅速、興致盎然....這些都是出沒在都市裡午夜動物們的特徵,每個周末的夜晚是他們的活躍期。所以,在你們打瞌睡的時候,他們到底在這個水泥叢林裡玩什麼呢?
  • Garmin個性海報引發猜想:夜行動物是什麼梗
    近日,在專業和時尚道路上不斷精進的Garmin,推出了主題名為#夜行動物#的系列海報,夜間活躍的Instincter們勁酷有型、動感十足,海報內容態度鮮明、自成風尚,引發喜愛Garmin的粉絲們熱烈討論,#夜行動物#的話題籤更引發大家的猜想,Garmin會帶來什麼驚喜?
  • 貓咪作為夜行動物,它晚上除了吃和玩耍,還會做什麼出乎意料的事
    有的鏟屎官因為好奇貓咪晚上會有怎樣的活動,會用監控器錄下來,結果卻被貓咪感動到,那些白天一個個高冷的貓咪,晚上都會爬上鏟屎官的床,蹲在鏟屎官胸前看著鏟屎官……又或者直接趴鏟屎官臉上,真是讓人窒息的操作,不過其實都是貓咪太喜歡鏟屎官了呀,可能白天這樣做,怕遭到鏟屎官拒絕吧~所以才會等鏟屎官睡著肆意妄為
  • 《夜行動物》豆瓣評分7.5分
    《夜行動物》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5,中規中矩的分數。豆瓣影評向來善意地高估影片,論分數,這部絕不在我的看片名單裡,但是衝著導演湯姆·福特的大名,我還是去看了,好奇跨界導演是如何調度資源,完成作品的。如果因為導演並非科班出身,而認為這部電影大大超出了預期,也許是沒看過湯福的上一部長篇《單身男子》。
  • 夜行動物更活潑 水域探秘成亮點
    圖說:夜間動物大巡遊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下同)夜行動物越夜越精彩雨後的空氣,清新溼潤,習習涼風吹散了白天的暑氣。如同魔法一般,樹叢中、巖石間、步道上,齊齊亮起柔和的燈光,喇叭中響起了輕柔音樂,眾人期待已久的夜間動物園終於開場。在第一站「靈猴天地」,黑掌蜘蛛猴、阿拉伯狒狒、山魈等都在嬉戲打鬧。
  • 夜行動物,冬眠已醒
    就像瑪麗黛佳四月即將上市的新品 「夜行動物眼影盤」and「夜行動物唇釉」。無需偽裝,釋放真我。「夜行動物眼影盤」眼眸流轉,鎖定獵物想在人群中閃耀卻又怕太招搖,為了低調只敢選擇大地色啞光眼影,對高調的姿態望而生畏,仿佛泯然眾人做個小透明才有安全感。可為何一定要屈服於平凡,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要做,就做不一樣的人。
  • 《夜行動物》:小眾化的懸疑電影,氣氛營造一流
    《夜行動物》這樣的電影名字,偏冷僻和怪異,讓多數人選擇瞭望而卻步。1991年王朔寫過一本書叫《動物兇猛》,很多人同樣難以理解書名和內容到底是有有著怎樣的聯繫,後來它卻成了94年電影巔峰之年的《陽光燦爛般的日子》的原著劇本。而《夜行動物》給我的感覺,與「動物兇猛」極度相似。
  • 「夜行動物園」Tizzy T 受到歌迷熱烈追捧
    「夜行動物園」Tizzy T 受到歌迷熱烈追捧時間:2018-04-11 19:25   來源:摩登天空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夜行動物園Tizzy T 受到歌迷熱烈追捧 今日,Tizzy T 2018年中國巡演宣布正式開啟。
  • 《夜行動物》:現實、虛幻、回憶——時空交叉的情感背叛
    這是《夜行動物》裡的語言主題,也是與片尾寓意高度契合的點睛之筆。《夜行動物》是美國著名時尚設計師湯姆·福特執導的第二部影片。湯姆·福特曾是國際一線品牌Gucci的執行長,他獨到的時尚眼光和暗藏的藝術天賦讓他在時裝界和電影界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夜行動物》有三條主線,現實陰沉冷冽,回憶青蔥斑駁,小說驚悚駭人。
  • 《夜行動物》:用口紅讓全世界女生瘋狂的TF 拍起電影也超A!
    影片《夜行動物》導演湯姆福德就是同名時尚品牌創始人兼設計師,跨界拍起電影也絕非玩票。大名鼎鼎的Tom Ford美妝產品,質優價貴,誰能不愛?影片開頭是藝術家蘇珊辦展的開幕式,身著華服被高端人士圍繞的蘇珊卻神情落寞,若有所思。
  • 《夜行動物》小說讀後感:我們都是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夜行動物
    今天終於把《夜行動物》讀完了。其實以前也讀過一點,只是可能中途放棄了。因為裡面有一些筆跡,而且很早之前就買了。有時候,他懷疑文明掩蓋了自身一個巨大的弱點,但既然找不到解決方法,他也就安之若素,甚至為之驕傲。這是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覺得可以囊蓋整本小說的中心觀點。而且它引起了我的共鳴。
  • 月食會直接影響動物的行為變化?有的只能停止夜間覓食活動
    別看動物生活沒有人類的精彩,但是在動物界也存在著自己的一套生存準則,不論是何時出去覓食、何時睡覺亦或是遷移,都是通過日照時間來建立自己的時間觀念的,而月球的運行周期也會直接影響到它們自身的行為活動。許多動物都會根據月球的變化來判斷條件,並以此來進行繁殖等一系列活動。
  • Tizzy T中國巡演「夜行動物園」海報中十二種夜行動物哪一種是你
    前不久,Tizzy T中國巡演「夜行動物園」發布主視覺海報,繼概念版海報後再次點燃了歌迷們對於巡演的期待。這一次,十二站巡演分別代表的動物一一曝光,隨著懸念的一步步揭示,Tizzy T籤約摩登天空後的首次個人巡演也將正式拉開帷幕。分站海報首次露出十二隻夜行動物躍然圖上鼯鼠也稱飛鼠,現在因容易馴化而常被人們作為通人性小寵物。
  • Vlog|《夜行動物奇遇記》粉絲夜探動物城,揭開猛獸真面目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蓉 通訊員 董森超 文 吳元峰 攝 邵帥 視頻製作夜幕下的動物世界,都藏著什麼秘密?「這隻小貘好興奮,一直圍著媽媽蹦蹦跳跳。」10歲女孩田芮驚喜地發現,長得呆頭呆腦的貘也會歡快地奔跑。「那幾隻老虎竟然在打架!」
  • 手機的夜間模式真的有用嗎?看完你就知道
    據英國媒體1月3日報導,通常情況下,在夜間使用手機會對人的大腦造成巨大傷害
  • 影片《夜行動物》主創亮相威尼斯電影節(高清組圖)
    9月2日,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的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演員埃米·亞當斯亮相《夜行動物》拍照環節。 新華社記者金宇攝9月2日,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的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夜行動物》演員阿倫·泰勒-詹森、導演湯姆·福特、演員埃米·亞當斯、演員傑克·吉倫哈爾(從左至右)亮相拍照環節。新華社記者金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