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會直接影響動物的行為變化?有的只能停止夜間覓食活動

2021-01-18 趣味動物集

別看動物生活沒有人類的精彩,但是在動物界也存在著自己的一套生存準則,不論是何時出去覓食、何時睡覺亦或是遷移,都是通過日照時間來建立自己的時間觀念的,而月球的運行周期也會直接影響到它們自身的行為活動。

許多動物都會根據月球的變化來判斷條件,並以此來進行繁殖等一系列活動。月球的運行周期自然也十分重要,從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變化都會直接引起地球磁場的變化,但要是遇到月食現象,動物的生活可以說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科學家的研究,面對月食的現象時,有著原先生活規律的動物會直接開始調換,習慣白天活動的動物會突然在夜間進行活動,而原本在夜間活動的動物反而會一覺睡到白天。有的夜行動物因為月食的出現,會因為世界突然變暗而停止覓食活動,畢竟會出現緊張情緒或是很難看到自己的食物。

在地球之上每年大約會出現三次「超級月亮」現象,也就是月地距離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滿月的時間會與月球近地點時間重合,而這時候的月亮也比之前看起來要大的多,月球的軌道也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圓了。

而有一些動物,類似於野生黑雁等會直接對超級月亮現象作出反應。在超級月亮期間,野生黑雁的體溫、心率都會在夜間升高,這也意味著超級月亮的強光會直接導致它們的心率、體溫等生理條件發生變化。

從這也能看出,月球的周期其實也能間接影響人類行為,有一些社會行為甚至是因為月球所發生的變化而進行改變,甚至在超級月亮期間,動物的「推測」活動也是真實存在的,甚至有的動物在正常的月球現象之下會安排自身的進食活動。

相關焦點

  • 當日食或月食發生時,動物們為何行為怪異?真正的原因在這兒
    日食和月食是較為常見的天文現象,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上幾次。記得筆者小時候參加了一次科普活動,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科學的觀測日食,不僅要測量日食前後地表溫度、溼度、風向、風速的變化,還要同時注意身邊的動物有無行為異常。
  •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 2018年02月27日 09: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曉真 字號 內容摘要: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2018年 02月 26日
  • 夜行動物:用時間換空間的夜間模式
    但在夜幕中,還有這樣一群動物和人,他們習慣行走在夜色中,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也沒有人關心他們要到哪裡去。他們只是最懂黑夜的夜行動物。夜行動物「夜行性」(Nocturnality)是一種動物行為,具有夜行性的動物喜歡晝伏夜出,通常白天休息、夜間活躍。
  • 注意了,喜歡上山「搞事」,4種危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會被重處!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注意了,喜歡上山「搞事」,4種危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會被重處!農村人愛吃「野味」,農村的年輕人不僅愛吃,還愛獵殺野生動物。他們捕殺的野生動物,以前,不在國家所保護的野生動物名單之列。他們因為年輕,喜歡炫耀,將捕殺野生動物的技術和方法在網上傳播,教會不少人,對生活在大山中的野生動物家族是一種災難。
  • ※常識一題173※ 動物行為
    動物行為按行為的不同表現可分為覓食行為、貯食行為、攻擊行為(同類)、防禦行為(不同類)、領域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洄遊行為,遷徙行為)、社會行為、定向行為、通訊行為等。按獲得途徑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A項正確,動物的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一種本能行為,由遺傳物質決定,是生來就有的一種行為能力。
  • 為什麼會有日食和月食現象出現?
    他們發現,日食出現的時候,天空會變暗,並伴隨有星辰的出現,但月亮卻並未出現。這是因為日食總是發生在月亮從西向東,超過了太陽,並在天空中呈現出新月形的日子裡。當月亮從太陽面前經過時,會將太陽全部遮住,於是我們此時就看不見太陽了。不久,當月亮移走後,太陽又會再次出現在天空中。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那麼為什麼不是所有新月出現的日子裡都會有日食發生呢?
  • 動物準時上床,準時睡覺,沒有表動物如何知道時間變化?
    到底動物們有沒有時間觀念?每一個生命體內都有一個「鐘錶」,控制著它們適應地球晝夜變換,做出相應的行為。人類通過一些客觀的方式來記錄時間的流逝,但動物並不像人那樣知道具體時間,但確知道什麼時間幹什麼事。例如,家裡養雞的同學,有沒有發現,到了傍晚,所有雞都主動歸窩,清晨公雞準時打鳴。這說明啥,是表明動物明確知道時間嗎?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去函韓國動物園:立即停止違規行為
    就日前引發熱議的韓國一動物園違規組織藝人親密接觸大熊貓幼崽並製作娛樂節目一事,11月5日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發布聲明稱,已正式去函該動物園,要求其立即停止此類行為,停止播放、傳播相關內容的視頻。
  • 探訪中國首個特色夜間野生動物園
    它們會不會也和我們人類一樣到了晚間就睡覺了呢?還是會在覓食、奔跑、打鬥、玩耍……  說到夜間動物園,許多喜歡旅遊的市民並不陌生,夜間動物園發源於國外,公眾耳熟能詳的是新加坡夜間動物園,人們一直對夜間動物們在做什麼都充滿了好奇。   記者3日晚獲悉,上海野生動物園特色夜間動物園(以下簡稱「上野夜間動物園」),將帶給遊客不同於白天的獨特感受,成為名副其實的夜間動物園。
  • 日食月食的時候,是否特別適合練功修行?
    這個時候,有人會感覺身心受到影響,引發一些奇妙的感應。那麼,日食月蝕的時候,是否適合練功修行呢? 對這個問題練氣功者答案不一,有的贊成有的否定;而修習佛法者多珍視日月蝕的機會,勤行精進! 下面我們看看各家的看法吧!要注意鑑定迷信和錯誤。 一、八段錦、易筋經習練者:日食、月食時為何不宜外出練功?
  • 從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以月食為例,傳統月食觀念為何會轉變?
    在古代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人的月食觀念都是蛤蟆吞月,一直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時,延續了幾千年都是這樣的觀念,這個觀念可謂是經久不衰。但是反觀如今的社會,老人們所說的月食都是天狗食月,他們都認為月食是因為天狗把月亮吃掉了,這與以前的蛤蟆吞月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如今也很難再聽說到蛤蟆吞月這樣的觀念了。那麼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轉變?這樣的轉變又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 大型肉食動物令人聞風喪膽?但其實它們更怕你
    2017年的夏天,聖克魯斯山脈的美洲獅、短尾貓和其他動物居民傾聽了生態學家賈斯汀·蘇拉西(Justin Suraci)與朋友們帶來的美妙詩歌朗誦。然而,在這之後,有些動物變得緊張不安,有些停止了進食,甚至還有幾隻害怕得逃走了。
  • 中國學者研究闡明夜間光照如何導致小鼠抑鬱樣行為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中國學者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每晚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幾周後,小鼠便會出現抑鬱樣行為。該論文闡明造成這一現象的神經通路,或能解釋過度的夜間光照會如何影響人類。
  • 兩分鐘認識常見夜行性動物
    在night animals這一集,我們知道了很多夜行動物,如:slug, snail, fox, hedgehog, moth, firefly.動物為什麼會在夜間出來活動,一般有以下4種原因:1. 為了避開捕食自己的動物,倉鼠(hamster)在夜間活動,是為了避開蛇、狗、狼等動物;2.
  • 街頭張燈結彩 | 夜行性動物卻戒了「夜生活」
    大家知不知道夜行性動物,這類動物每天的活動具有周期性,即白天休息,夜間進行攝食、生殖等活動。夜行性動物之所以會在夜晚出沒,有些是因為捕食的動物也在夜晚出沒,有些則是有靈敏的感官,適合在晚上出沒。現如今城市中大多數夜行性動物以及晝行性動物的棲息地都被佔領了,在滿足我們人類能夠得到欣賞的前提下,同時也希望能減少這樣的布景,控制縮短點亮時間,為更多生物提供本屬於它們的生存環境。
  • 動物行為學及其起源——動物行為學系列(一)
    動物行為學(Animal Ethology)是以動物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是動作和動作的變化、信息的傳遞與接受及個體之間的行為互作,通常指動物的各種形式的運動、鳴叫、身體的姿勢,個體的通訊和能夠引起其他個體行為發生反應的所有外部可能識別的變化(Aubrey Manning,1998)。
  • 澳研究:河豚會組隊覓食 合作非聰明動物專利
    原標題:澳研究:河豚會組隊覓食 合作非聰明動物專利  只有人類和某些聰明的動物才懂合作互惠?不是的。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河豚(rabbitfish)也懂得合作覓食。   「合作」這件事兒被認為需要高度發達的認知水平和社交技能才能做,而魚類則通常被認為無知、不懂社交。
  • 臺灣研究團隊拍到穿山甲背寶寶覓食畫面(圖)
    原標題:臺灣研究團隊拍到穿山甲背寶寶覓食畫面(圖)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穿山甲研究團隊,今年初在臺東海岸山脈拍到穿山甲媽媽背著寶寶外出覓食的珍貴畫面。《中國時報》   中新網1月22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穿山甲研究團隊,今年初在臺東海岸山脈拍到穿山甲媽媽背著寶寶外出覓食的珍貴畫面。   該團隊研究員興奮地說:「這是臺灣第一次拍到,可能也是全世界第一次」。研究員孫敬閔表示,他們2012年開始追蹤這隻穿山甲,當時它約1歲,這是它第一次當媽媽養育小穿山甲。
  •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一項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為了躲避人類的幹擾,全球多種野生哺乳動物正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夜間活動,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此前關於人類活動影響野生動物數量和生活空間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對動物習性的影響缺乏量化分析。
  • 動物們有節奏運動與社交行為嗎?
    這些客戶會坐到鼓上,會朝鼓小便,會撕咬鼓,會嘗試用手把鼓撕碎。不到一周的時間,那些鼓還沒怎麼在演奏中派上用場,就被這些傢伙弄爛了。工作人員也只能幹瞪眼,因為這些傢伙是小黑猩猩。無奈之下,Remo公司用來自卡車坐墊上的材料製作出了更結實的鼓,這樣可繼續進行打鼓嘗試了。那麼,他們為什麼這麼願意讓小黑猩猩糟蹋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