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時候已經有大型哺乳動物

2020-11-22 騰訊網

大象大小的哺乳動物近親二齒獸Lisowicia bojani在晚三疊世出現,當時恐龍才剛進化出巨大體型

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與波蘭科學院同行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描述了新發現的二齒獸化石的特徵。這種食草動物的體型與現代大象相當,身長約4.5米,高約2.6米。研究人員推測,其活體可能重達9噸,比此前發現的二齒獸化石的活體推測體重超出約40%。對它四肢的骨骼分析顯示,同哺乳動物和恐龍相似,它具有很快的生長速度。它的生活年代是距今2.1億年至2.05億年的三疊紀晚期。

在距今約2.5億年至2億年的三疊紀,地球陸地是連成一片的超級古大陸。恐龍在這個時期誕生,與鱷魚、哺乳動物、烏龜和青蛙類的祖先共生。古生物學界過去一直認為,在恐龍成為陸地上居統治地位的四足巨獸之前,二齒獸早已滅絕。

二齒獸屬於獸孔目,後者是一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也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所有二齒獸都是食草動物,身形介於小型穴居動物和大型食草動物之間。二齒獸從「二疊紀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生活在三疊紀中晚期的陸地上。

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熱戈日·尼茲維茨基博士說,他們新發現的二齒獸化石表明它曾與大型蜥腳類恐龍共存。這也是三疊紀除恐龍外迄今發現的最大陸生四足動物。

想像一下,如果讓一頭犀牛和一隻巨龜雜交然後把結果放大:你可能得到一些像Lisowiciabojani的東西。Lisowicia bojani是最新發現的三疊紀哺乳動物的「表親」,擁有形似犀牛的身體和像烏龜一樣的喙,重量則和一頭非洲大象相當(約9噸重)。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個令人錯愕的生物為了解恐龍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新的視角。

這塊包含部分骨架、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得以描述的新化石,是一種被稱為二齒獸的古代植食者。二齒獸的名字是「兩顆犬牙」的意思,指代上頜和超大型犬類相似的標誌性獠牙。除了獠牙,二齒獸幾乎沒有牙齒,但是有一個和現代烏龜類似的角質喙。它們是被稱為單孔類動物的大型進化群(包括人類的哺乳動物祖先)的一部分,並且是從中二疊世到中三疊世(2.7億年前至2.4億年前)過渡期間最豐富和最多樣的陸地動物之一。

二齒獸進化出各種各樣的形式:有的像現代鼴鼠一樣挖洞,有的成為首個已知生活在樹上的脊椎動物,還有的體型大到和今天的河馬相當。不過,最新的化石記錄顯示,到Lisowicia bojani出現時,該種群已經開始衰退。即便是在二齒獸的全盛時期,它們在體型上也無法和早期恐龍媲美。

波蘭科學院古生物學研究所古生物學家Tomasz Sulej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古生物學家Grzegorz Niedzwiedzki在一個黏土坑裡發現了新化石。這個黏土坑曾被開採出來用於制磚,位于波蘭南部克拉科夫市西北方向約100公裡的Lisowice村。2006年,該團隊得到消息,有人在那裡發現了骨頭碎片。第一次尋訪此地,他們在15分鐘內便發現了化石。在11年的野外工作中,該團隊共挖掘了1000多塊骨頭。

他們並未馬上認出這個新的二齒獸動物。Sulej表示,部分原因在於它太大了。「我們最初認為它是一種蜥腳類動物。」這是當時已知最大的食草動物,身長可達11米。不過,骨頭碎片和肢骨將該動物指向了迄今發現的最大、距今最近的二齒獸動物。該團隊以Lisowice村和18世紀比較解剖學家Heinrich Bojanus的名字為其命名。據估測,這隻動物身長超過4.5米、高2.6米。

研究人員曾推斷,蜥腳類動物長得高大是為了不被吃掉。Sulej認為,這或許同樣適用於Lisowicia bojani。Lisowice的骨床含有5米長捕食者的遺骸(可能是一隻恐龍)以及包含二齒獸骨頭的糞化石。

科研與科普互相促進,科研人員進行科普工作是責任和義務。

化石網堅持把最前沿的科學內容和科學故事以最為通俗易懂的形式分享給最廣泛的大眾。

願意與社會各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

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發現三疊紀巨型哺乳動物「表親」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
  • 三疊紀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三疊紀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距今約兩億多年前,分為早、中、晚三個世。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今天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
  • 恐龍不是三疊紀唯一稱霸者?曾有巨獸與恐龍「一決雌雄」
    參考消息網11月24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們11月22日說,在距今約2.05億年至2.10億年的三疊紀,一種健碩的體形類似大象的食草巨獸曾與恐龍在歐洲大陸同時遊蕩。據路透社11月22日報導,科學家們稱,在波蘭意外發現這些四足巨獸的化石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上生存的唯一龐然大物,同時存在的還有這種此前被誤認為早已滅絕的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犬齒獸類。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格熱戈日·尼茲維茨基說:「我們認為這是歐洲三疊紀時期最出人意料的化石發現之一。」
  • 中生代,三疊紀,爬行動物的王朝
    三疊紀的命名。距今2.52億至2.01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間上剛好還在二疊紀之後,不過這只是個巧合。因為:「二」疊紀,是因為當時的沉積層分為兩層,而「三」疊紀則有三層。在三疊紀早期,合弓綱率先發動。水龍獸等二齒獸類成為大地上的優勢種群,尤其是看似遲緩,笨拙的水龍獸在當時幾乎佔據了整個泛大陸。數量高達數10億頭!但到晚三疊世,二齒獸類已經演變成笨重的大型植食類動物,以扁氏肯獸為代表。局面一度非常不吃香。在當時大型的肉食動物,都非常喜歡捕食,像扁氏肯獸這樣體型大而且跑不快的。而另一類比較低調的合弓綱成員「犬齒獸類」。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有些動物,如布拉塞龍,是大型獸群,而另一些則是小型穴居動物。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標誌著古生代的結束和中生代的開始。 多達75%的物種,包括許多早期哺乳動物,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滅絕事件的可能原因包括小行星撞擊和大規模火山爆發。 一些二齒獸類動物倖存了下來,包括一頭豬大小的水龍獸,它有喙和兩顆獠牙。水龍獸是三疊紀早期最常見的陸地動物。
  •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
    為什麼在恐龍時代,哺乳動物的體型沒有大型化,出現體型堪比獅子、老虎甚至大象的品種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恐龍的存在。恐龍作為當時最具優勢的陸生脊椎動物,已經佔據了陸地生態系統,完全壓制了新生的哺乳動物,根本就沒有給哺乳動物大型化的可能性和空間。
  • 天天學普地||三疊紀
    三疊紀中生代開始,生物界的面貌發生重大變化,除前述的海洋各脊椎動物以外,二疊紀時已發展到204屬的陸上四足動物,到三疊紀時只剩下48屬。早三疊世,海生菊石類普遍發育。以前繁榮的植物界蕨類、石松類、有節類,在三疊紀大為衰減,而被子植物則蓬勃興起。
  • 三疊紀:恐龍出現之時
    三疊紀晚期的遐想圖(來源:wikipedia)三疊紀距今約2.4億年,位於二疊紀之後,侏羅紀之前。這個持續了約5200萬年的時代,也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三疊紀的開始,是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誌的。三疊紀中到晚期,由主龍類演化出來的恐龍出現來,其中包括始盜龍、艾雷拉龍、尼亞薩龍等。但需要牢記的是,恐龍演化的過程是十分漫長的,它們形態上的改變花費了數千年的時間。作為三疊紀很具代表性的恐龍,始盜龍被認為是最原始的恐龍之一。為什麼呢?從始盜龍的化石來看,它們缺乏了後期恐龍的一些專有特徵,而且缺乏掠食性動物的特徵,所以,我們認為始盜龍是最早的恐龍。
  • 白堊紀末期,強大的恐龍都滅絕了,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滅絕?
    已發現的恐龍種類多達800多種,它們從三疊紀的晚期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白堊紀末期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1.6億年間,不斷的有恐龍滅絕,當然也有新的恐龍出現。比如梁龍出現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到了1.4億年前時,它就已經滅絕了,而像霸王龍、棘龍這些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直到白堊紀的晚期才出現在地球上。
  •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
    來源標題: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科技日報訊 (記者聶翠蓉)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這次發生在二疊紀—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導致多達95%的生命喪生,包括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極少數倖存者面臨著一個動蕩的世界,反覆受到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危機的打擊。四足動物突觸類和始龍類倖存了下來,分別成為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古生物學家已經在這些三疊紀倖存者身上發現隔膜和鬍鬚,這是它們變成恆溫動物的證據。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昆蟲綱蜻蜓總目受二疊紀末和三疊紀末滅絕事件的影響尤為明顯,其中的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晚期,在中-晚三疊世進入輻射期,但於三疊紀末滅絕。原蜻蜓目的Triadophlebiomorpha支系代表了古生代巨型蜻蜓和現代蜻蜓的形態學「連結」,然而關於該支系的身體結構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較少。
  •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有關
    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這次發生在二疊紀—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導致多達95%的生命喪生,包括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極少數倖存者面臨著一個動蕩的世界,反覆受到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危機的打擊。四足動物突觸類和始龍類倖存了下來,分別成為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古生物學家已經在這些三疊紀倖存者身上發現隔膜和鬍鬚,這是它們變成恆溫動物的證據。
  • 三疊紀大滅絕
    這次物種大滅絕幫地球改變了它的面貌,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溼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巖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溼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
  • 2.5億年前的物種滅絕事件引發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在《岡瓦納大陸研究》發表論文稱,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源於它們大約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後生存下來的經歷。 這次發生在二疊紀—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導致多達95%的生命喪生,包括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極少數倖存者面臨著一個動蕩的世界,反覆受到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危機的打擊。
  • 三疊紀晚期——恐龍的黎明(上)
    在大約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初的恐龍從某種爬行動物中進化出來。它們是當時陸地上許多新的動物類群中的一支。同時,那個時代還有一些其它的新生命徵服了天空和海洋。三疊紀晚期的地球,顯示盤古古陸  那時候,地球上緩慢漂移著的陸地沿著赤道結合成了一個超級大陸,這個超級大陸被地質學家叫做盤古古陸。在這個盤古古陸上,氣候處處溫暖,並且在逐漸地變得乾燥。
  • 科學家認為:三疊紀真正統治者並不是恐龍,而是另一種奇怪大型動物
    趣味探索訊 在2.5億至2億年前的三疊紀是一個地質時代,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後獸下綱是有袋類動物,而現存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屬於真獸下綱,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都是胎生的,不同的是前者沒有胎盤,而後者有胎盤。現存後獸類:袋鼠恐龍時代有沒有胎生的哺乳動物?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距今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是不是胎生已經不可考。考慮到今天的哺乳動物仍有卵生的種類,最初的哺乳動物是卵生的可能性更大。恐龍時代同時生活著大量哺乳動物,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好幾十種中生代哺乳動物的化石,相信還有更多的原始哺乳動物沒有形成化石或還沒有被發現。
  • 這種別針般大小的動物,可能是所有哺乳動物的祖先,就發現於我國
    哺乳動物的主要生理特徵是體溫恆定,胎生、哺乳, 如今這一物種已經高達5450餘種,可以說它們是地球陸地和海洋的統治者,因為哺乳動物不但活躍在地球的陸地表面,也活躍於海洋中,還有蝙蝠類哺乳動物像鳥一樣飛翔於夜晚的天空。哺乳動物興盛於恐龍滅絕之後,那麼哺乳動物什麼時候出現在地球上的呢?
  • 三疊紀·上 涅槃
    風中再也不會有大地咆哮的聲音,也不會有讓人昏昏欲睡的毒氣。一切似乎又回到了那個曾經的過去,然而,時間卻將古生代定格與此,沒有任何猶豫和欷歔。雖然大滅絕依然是每一個生物心中的恐懼,但從這一縷風中能感覺到的,是新時代的空氣。
  • 人類活動影響大型哺乳動物分布 北歐本可有大象
    【環球網綜合報導】為了生存,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處於競爭狀態。狩獵、砍伐森林及全球變暖威脅到許多動物的自然棲息地。據法國《20分鐘報》8月24日報導,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科學家嘗試研究,如果現代人類不存在,大型哺乳動物將會如何分布。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多樣性與分布》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