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

2021-01-15 中國青年網

來源標題: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

科技日報訊 (記者聶翠蓉)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6日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在《岡瓦納大陸研究》發表論文稱,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源於它們大約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後生存下來的經歷。

這次發生在二疊紀—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導致多達95%的生命喪生,包括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極少數倖存者面臨著一個動蕩的世界,反覆受到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危機的打擊。四足動物突觸類和始龍類倖存了下來,分別成為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

古生物學家已經在這些三疊紀倖存者身上發現隔膜和鬍鬚,這是它們變成恆溫動物的證據。哺乳動物祖先從三疊紀開始就有毛髮的證據曾被懷疑了很長時間,但最近,恐龍和鳥類祖先羽毛早期起源的證據被曝光。三疊紀的突觸類和始龍類的骨結構也表現出恆溫的特徵。

本頓團隊觀察了數百個腳印化石的樣本後驚訝地發現,所有中型和大型四足動物都是在二疊紀-三疊紀從伸展狀態轉變為直立姿勢的。而且這種姿勢的變化是瞬間發生的,不是在數千萬年裡慢慢演變的。

本頓解釋道,現代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都是四肢伸展的動物,它們的四肢部分是側著的。鳥類和哺乳動物都有直立的姿勢,四肢就在身體下面。這使得它們跑得更快、更遠。直立姿勢讓恆溫動物具有了很大的優勢,但要比變溫動物吃更多的食物來控制它們的體溫。

如今,恆溫動物可以生活在地球上包括寒冷地區的每一個角落,即使在晚上,它們也仍然活躍。它們還表現出「父母悉心照料餵養嬰兒,教會它們複雜行為方式」的能力。

本頓教授補充道,二疊紀—三疊紀是地球生命史上一個非凡的時期。期間發生的大滅絕事件,造就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吸收熱量保持體溫恆定的獨特能力。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有關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有關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0-22 16:39:04
  • 2.5億年前的物種滅絕事件引發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
    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
  • 2.5億年前的故事,一場大滅絕降臨地球,鳥類的祖先「中頭獎」
    據報導,在2.5億年前,第四次生物大滅絕降臨地球,當時多達95%的生物喪命,其中受損最嚴重的是海洋生物,僅有4%的物種倖存下來,其餘的倖存者是30%的陸地脊椎動物,不過,災難過去後的世界卻並不樂觀,這也讓倖存者開始被迫快速進化,以此來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
  • 2.5億年前,全球變暖讓哺乳動物和鳥類成為贏家,進化出超強能力
    在自然界中,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它們相較於變溫動物來說,對於氣候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強,並且能進行自身體溫調節。那麼,你知道它們的這種「特殊功能」究竟是哪來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
  • 2.5億年前發生大滅絕,改寫了生物的命運,變溫動物變成恆溫動物
    也就是說,不同階段的過渡通常會發生生物滅絕事件,而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過渡期所發生的生物滅絕事件應該是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事件,根據研究當時全球高達96%的生物都滅絕了,整個地球的生命接近消失。但最終還是有生物倖存了下來,考古研究表明始龍類動物和突觸類動物就是其中的幸運兒,它們之後的發展更是奠定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繁榮發展的基礎。 哪些發現可以說明變溫動物變成了恆溫動物? 本頓教授在該論文中指出,他們團隊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的倖存者化石,並且在它們身上發現了隔膜或者鬍鬚。
  • 科學家:恆溫動物的崛起,起源於地球上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
    如今地球上的恆溫動物(主要指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有著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它們的身體都能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自動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憑著這套體溫調節機制,恆溫動物比變溫動物(比如爬行動物、兩棲動物)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在生存上擁有更多的優勢。
  • 恐龍的崛起源於2.33億年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一個新的大規模滅絕被發現,滅絕了2.33億年前的生命,導致恐龍的崛起。很多人都知曉,大約6600萬年前恐龍在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動蕩中迅速滅絕。但是看起來在恐龍出現之前的另一次滅絕為它們的長期統治獨佔鰲頭鋪平了道路。那一次滅絕發生在大約2.33億年前,而科學家直到現在才發現它。此次滅絕發生在所謂的卡尼安洪積期(CPE)期間。
  • 若無這次大滅絕,哺乳類或提前1.5億年統治地球,就沒恐龍的事了
    羊膜動物(Amniote)是指所有能產生羊膜卵的動物,包括經典分類系統中的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的蛋是典型的羊膜卵;哺乳動物胎生,羊膜卵在母體內就已經孵化成胎兒了。二疊紀始於距今2.99億年前,終於距今2.52億年前,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形勢:合弓類在二疊紀發展勢頭很猛。二疊紀早期,氣候還比較溼潤,陸地生態系統由原始的合弓動物——盤龍類(pelycosaurs)和兩棲動物共同主導。兩棲類仍然繁盛,但已是強弩之末,它們沒有羊膜卵,生殖和發育擺脫不了水,因而最終敗下陣來。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太陽每2.5億年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圈 與地球生態大滅絕有關嗎?
    太陽帶著太陽系八大行星等所有天體,圍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每秒鐘線速度約250公裡,轉一圈約2.5億年,因此如果按照太陽圍繞著銀河系轉一圈算一年的話,太陽已經過了20歲生日了。地球呢,也為太陽賀壽18次了。如果地球物種大滅絕與太陽公轉有關,那至少都滅絕18次了吧,況且太陽每轉一圈不一定就滅絕一次,那就更多次了。
  • 新的大滅絕事件被發現!2.33億年前,為恐龍崛起鋪平道路
    隨著地球氣候的不斷變化,它們也在不斷地興起、滅亡、再迎來新的物種爆發,甚至出現過導致全球80%甚至90%以上生物消亡的大滅絕事件。每一次的生物大滅絕,都是地球生物的一次重新洗牌。我們最熟悉的一次,就是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生物大滅絕。在那次大滅絕事件中,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哺乳動物得以崛起,最終為人類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造成了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太陽也在「拖家帶口」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億年到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第三次大滅絕發生在2.51億年前,98%的海洋生物和96%的陸地生物在「短短50萬年內」消失的一乾二淨,仿佛從來都沒出現過一樣,至於原因嘛,科學界推測可能是連鎖火山爆發。
  •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頃刻間,約有90%的海洋生物物種以及75%的陸地生物在地球上徹底銷聲匿跡,令絕大多數生物面臨大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氣候發生了突變以及沙漠的範圍普遍擴張,再加上火山爆發等現象造成的一系列影響所致,科學家們曾在二疊紀末期的巖石樣本中發現,該時期部分區域的氣候產生了明顯變化,使得地球兩極出現了巨大的大陸冰川,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冷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是造成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的原因嗎?
    小到電子大到恆星,宇宙時空中的一切都在用無休止的運動,宣示著自身的存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太陽也在「拖家帶口」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億年到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
  • 二疊紀末大滅絕 破解2.5億年前的「謀殺案」
    原標題:破解2.5億年前的「謀殺案」 在生物演化的「長河」中,曾經出現過一次「大滅絕」事件,幾乎造成了地球生物界回到原始狀態,這就是著名的「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但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次大滅絕呢?
  • 2.5億年前二疊紀大滅絕,4.5億年前奧陶紀大滅絕,6.5億年前呢?
    太陽繞著銀河系運轉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有沒有想過,月球在繞著地球運轉時,會因為近日點和遠日點還有月晝和月夜之間都有溫度的差別,地球繞著太陽轉時,太陽帶著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也在變化,會不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呢?經過研究,太陽繞銀河系旋轉一圈大約需要2.5億年的時間,那麼我們按照這個時間去尋找,就能發現一些不尋常。
  • 地球歷史上的那些「大滅絕」:2.5億年前96%物種死亡
    北京時間10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物種滅絕一直在發生。事實上,地球上出現過的生命形式有90%以上已經滅絕,一種生物滅絕了,會有另一種生物演化出來,取代它的位置,然而,在過去5億年中,有5個物種滅絕速度很快、在地質時間上相對短暫的時期,殺死了當時50%到90%的生命形式。
  • 恐龍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溫血動物)。恐龍呢,有的考古學家說是變溫,有的說是恆溫。恆溫動物體內化學反應更穩定,所以新陳代謝啊,食物消化效率等速度會更迅速。對變溫動物具有顯著優勢。
  • 地球5次物種大滅絕,太陽2.2億年公轉周期,兩者互為因果?
    地球5次物種大滅絕,太陽2.2億年公轉周期,兩者互為因果?百年一遇乃至萬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放在宇宙上百億年的歷史中都是十分頻繁的,而人類文明此刻就在小概率事件的「夾縫」中生存著,誰也不知道宇宙深處正在發生著什麼,或者已經發生了什麼。
  • 2.5億年前的這種南極水龍獸,可能是冬眠動物的鼻祖
    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安·西多爾,以及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梅根·惠特尼近日在《通訊生物學》雜誌發表論文稱,生活在大約2.5億年前三疊紀早期的一種水龍獸動物可能是冬眠界的鼻祖,它們當時生活的地區是現在的南極洲,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它們靠冬眠熬過沒有太陽的日子。研究人員從6隻水龍獸的化石中獲得其獠牙橫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