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年前,全球變暖讓哺乳動物和鳥類成為贏家,進化出超強能力

2020-11-22 騰訊網

在自然界中,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它們相較於變溫動物來說,對於氣候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強,並且能進行自身體溫調節。那麼,你知道它們的這種「特殊功能」究竟是哪來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

研究發現,恆溫動物的出現與大滅絕有關

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滅絕事件,其中最嚴重的一共有5次,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恐龍退出舞臺,哺乳動物飛速進化,靈長類動物登場,人類成為地球新的主人。

當時間再往前推,恐龍之前的大滅絕事件,則是發生在2.5億年之前,當時的地球處於二疊紀和三疊紀之交,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生物都非常豐富了,不過,災難卻悄然而至,這場大滅絕也是地球上最嚴重的一次,96%的生物都因此喪命。

倖存下來的動物也並不樂觀,因為災難結束後,地球重換生機需要漫長的時間,在三疊紀早期,地球上的溫度非常高,而且氣候也變得乾旱,這個時候,倖存下來的動物中,四足動物裡的突觸類和始龍類,便是後來登場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它們為了活下去,開始了變溫動物朝著恆溫動物方向的進化,最終取得了成功。

恆溫動物是如何出現的?

在研究三疊紀倖存者化石時,研究者發現,伴隨著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的結束,地球上倖存下來的所有中型和大型四足動物,仿佛一夜之間,都由伸展狀態轉變為直立姿勢。

這種姿態的轉變,有哪些作用呢?拿伸展姿態來說,變溫動物便是伸展姿態的動物,它們的四肢部分是側著的,比方說爬行類、兩棲類。

而直立狀態的動物,則是四肢直接處於身體下面,這樣不僅活動更方便,同時也更容易獲取食物,新陳代謝也更快,身體的適應能力也更強。

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表示,這種短期內出現的姿態變化,是倖存動物為了更好地適應地球氣候的變化,因為只有攝入足夠的食物,才可以讓體溫保持恆定,時間久了,自然也就順利成為了恆溫動物。

此外,研究者也表示,雖然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在地球上,是最嚴重的一場大滅絕,但是它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從這場大滅絕開始,地球上的生物由古生物群正式向現代生物群轉變,很多現代生物的最早祖先,也都是在這場大滅絕之後出現的。

同時,地球的面貌也發生了改變,現代大陸的雛形出現了。2.25億年前,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了,不過卻一直銷聲匿跡到白堊紀末,當恐龍滅絕後,才正式進化,最終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模樣。

對此,大家有哪些看法?認為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究竟哪種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呢?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
    來源標題: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科技日報訊 (記者聶翠蓉)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6日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在《岡瓦納大陸研究》發表論文稱,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源於它們大約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後生存下來的經歷。
  • 2.5億年前的物種滅絕事件引發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
    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
  •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有關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有關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0-22 16:39:04
  • 2.5億年前的故事,一場大滅絕降臨地球,鳥類的祖先「中頭獎」
    據報導,在2.5億年前,第四次生物大滅絕降臨地球,當時多達95%的生物喪命,其中受損最嚴重的是海洋生物,僅有4%的物種倖存下來,其餘的倖存者是30%的陸地脊椎動物,不過,災難過去後的世界卻並不樂觀,這也讓倖存者開始被迫快速進化,以此來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
  • 2.3億年前這一場的特大暴雨改變了地球
    在有些時候,地球非常冷,例如,6.5億年前的成冰紀,幾乎整個地球被冰凍成「大雪球」。有些時候,地球又非常熱,例如,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平均溫度達到21 ℃,比現在高了7度。而在2.3億年前的卡尼期,地球上不但非常熱,而且還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1]。那麼,這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持續不斷的暴雨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了什麼後果?目前的地球與當時有何共同之處?
  • 進化出獨立的生殖系統,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成為新的地球霸主
    2.05億年前,似哺乳動物開始出現,然而直到180萬年前,哺乳動物才進化成熟,和昆蟲、海洋生物等相比,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一致,可以說是按照一個模版進化出來的生物,我們甚至可以將這個範圍擴大到脊椎動物,它們也都是由一個模式進化而來,無論是狗也好,蜥蜴也好,恐龍也好都是一樣的。
  • 2.3億年前,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在有些時候,地球非常冷,例如,6.5億年前的成冰紀,幾乎整個地球被冰凍成「大雪球」。有些時候,地球又非常熱,例如,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平均溫度達到21 ℃,比現在高了7度。而在2.3億年前的卡尼期,地球上不但非常熱,而且還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1]。那麼,這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持續不斷的暴雨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了什麼後果?目前的地球與當時有何共同之處?
  • 兩種鳥類大小的恐龍進化出了滑翔能力但並不擅長
    由於無法與其他樹棲恐龍和早期鳥類競爭,它們在幾百萬年後就滅絕了。這些發現支持了恐龍在現代鳥類出現之前以幾種不同的方式進化出飛行能力的觀點。 「自從鳥類能飛到空中,相比之下這兩種生物在空中的生存能力非常差,它們就被擠了出來。」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新京報訊 在鳥類的起源時代,有另一類生物也離開大地「飛」向了天空。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中外兩支研究團隊分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孟慶金研究員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領導。  孟慶金告訴新京報,這項研究成果對研究侏羅紀時代哺乳動物的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證明侏羅紀時期哺乳動物多樣性遠超人們想像,打破了傳統認知。  這兩種動物是在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的。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註:哺乳型動物,是指現生哺乳動物的非直系祖先,和現生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生活在一個時代,後來滅絕) 該化石的發現,揭示了現生哺乳動物的「馬鞍狀」舌骨構造(不利於吞咽)傳承於更為原始的哺乳型動物,可能在整個哺乳動物家族祖先獲得咀嚼能力的最早期階段就已成型。該成果於7月 19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鴨嘴獸為什麼奇怪-它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部分
    兩者的基因都是相對原始且不變的,揭示了幾種脊椎動物的奇異混合體,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乍一看鴨嘴獸似乎與眾不同,正是這些差異揭示了我們與地球其他脊椎動物的相似之處和共同的血統。科學家認為,它的基因組可以告訴我們有關自身進化的秘密,以及我們遙遠的哺乳動物祖先從產卵到生育的過程。
  • 生態學家記錄氣候變暖背景下美加州鳥類和哺乳動物種群數量
    死亡谷中探生死
  • 研究發現:兩種鳥類大小的恐龍進化出了滑翔能力,但並不擅長
    研究人員在10月22日發表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交叉科學》(iScience)上的報告中稱,兩種小恐龍——Yi和Ambopteryx——儘管有像蝙蝠一樣的翅膀,卻很難飛行,只能笨拙地在其棲息的樹間滑翔。由於無法與其他樹棲恐龍和早期鳥類競爭,它們在幾百萬年後就滅絕了。
  • 研究稱:哺乳動物最早起源於2.08億年前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11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畢順東、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員通過對在我國發現的、年代為一億六千萬年前的6件相當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進行研究,提出哺乳動物起源於至少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並首次命名了神獸、仙獸兩個新屬以及陸氏神獸、玲瓏仙獸和宋氏仙獸三個新種。
  • 鴨嘴獸為什麼如此奇怪-它們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
    除了尖銳的針ech蟲外,這兩隻澳大利亞動物還屬於高度專業化的哺乳動物群體,稱為monotremes,它們不僅產卵,而且還用乳汁餵養幼仔。 兩者的基因都是相對原始且不變的,揭示了幾種脊椎動物的奇異混合體,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乍一看鴨嘴獸似乎與眾不同,正是這些差異揭示了我們與地球其他脊椎動物的相似之處和共同的血統。
  • 鴨嘴獸和人類有共同祖先?最奇怪的哺乳動物進化史揭秘
    與此同時,破譯鴨嘴獸的基因組對於理解其他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進化也很重要。這是人類和其他真獸類哺乳動物進化成胎生動物,而非卵生動物的關鍵所在。」生物系教授Guojie Zhang表示。鴨嘴獸是一種古老的哺乳類動物,屬於單孔目,它早在現代哺乳動物出現前數百萬年就已經存在。「鴨嘴獸屬於哺乳類,但從基因上講,它是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混合體。
  • 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有利於在空中飛翔,並且鳥類在動物大綱上屬於卵生動物。其實,與老鼠相比,蝙蝠更接近人類,所以說蝙蝠是哺乳動物。蝙蝠可以說是最奇怪的哺乳動物了,它雖然是哺乳動物,但卻和鳥類一樣會飛。蝙蝠(學名: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屬翼手目動物,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主要狩獵武器是彎曲而尖銳的嘴喙,能一下就將小型哺乳動物的骨頭敲碎。巨大腳爪上有利爪,用來撕碎屍體。竊鶴在大地上追逐小型哺乳動物,宛如恐龍時代沒有結束。這場鳥獸爭霸到晚始新世(約4000萬年前)已經分出了勝負。
  • 恐龍的崛起源於2.33億年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一個新的大規模滅絕被發現,滅絕了2.33億年前的生命,導致恐龍的崛起。很多人都知曉,大約6600萬年前恐龍在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動蕩中迅速滅絕。但是看起來在恐龍出現之前的另一次滅絕為它們的長期統治獨佔鰲頭鋪平了道路。那一次滅絕發生在大約2.33億年前,而科學家直到現在才發現它。此次滅絕發生在所謂的卡尼安洪積期(CPE)期間。
  • 基因分析顯示早期哺乳動物具有夜行能力
    新華社舊金山4月24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說,他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最早的哺乳動物祖先具有敏銳的夜視能力,通過晝伏夜出避開白天覓食的爬行動物。   現有化石記錄顯示,早期哺乳動物聽覺、嗅覺出色,這些特性在現存哺乳動物中依然保持著,因此科學界認為早期哺乳動物也具有夜行能力。而基於基因分析的結論證實了這一假設。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曾擁有共同的祖先,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大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研究人員推斷,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最早的共同祖先並不具備良好的夜視能力,而是習慣白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