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兩種鳥類大小的恐龍進化出了滑翔能力,但並不擅長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研究人員在10月22日發表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交叉科學》(iScience)上的報告中稱,兩種小恐龍——Yi和Ambopteryx——儘管有像蝙蝠一樣的翅膀,卻很難飛行,只能笨拙地在其棲息的樹間滑翔。由於無法與其他樹棲恐龍和早期鳥類競爭,它們在幾百萬年後就滅絕了。這些發現支持了恐龍在現代鳥類出現之前以幾種不同的方式進化出飛行能力的觀點。

「自從鳥類能飛到空中,相比之下這兩種生物在空中的生存能力非常差,它們就被擠了出來。」該論文第一作者、美國馬蒂山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Thomas Dececchi說,「也許你可以在表現不佳的情況下生存幾百萬年,但上層捕食者、底層競爭,甚至一些小的哺乳動物也加入進來,就把它們排擠出去,直到它們消失。」

Yi和Ambopteryx是生活在距今1.6億年前晚侏羅世中國地區的小型動物。它們的體重不到兩磅(1磅約為454克),是獸腳亞目恐龍中不同尋常的例子,而鳥類正是由獸腳亞目恐龍進化成的。大多數獸腳亞目恐龍都是喜愛棲息在地面的食肉動物,但Yi和Ambopteryx則「定居」在樹上,以昆蟲、種子和其他植物為食。

出於對這些動物飛行方式的好奇,Dececchi和合作者使用雷射激發螢光(LSF)掃描了化石。這是一種使用雷射捕捉用標準白光無法看到的軟組織細節的技術。隨後,該團隊使用數學模型測試了許多不同的變量,如體重、翼展和肌肉位置,從而推測了它們可能如何飛行。

「它們真的不能進行動力飛行。你必須對它們如何扇動翅膀做出極其寬泛的假設,必須把它們塑造成最大的蝙蝠,使它們的重量最輕,並假設它們翅膀拍擊速度像非常快的鳥一樣快,並賦予它們高於可能需要跨越閾值的肌肉。」Dececchi說,「它們會滑翔,但滑翔得也不是很好。」

雖然滑翔並不是一種有效的飛行方式,因為只有當動物已經爬到最高點時才會這樣做,但這確實幫助Yi和Ambopteryx在它們還活著的時候遠離了危險。

「如果動物出於某種原因需要長途旅行,滑翔一開始會消耗更多能量,但速度更快。它也可以藉此逃生。這並不是一件好事,但有時這也是一種在失去一點能量和被吃掉之間的選擇。」Dececchi說。「一旦受到壓力,它們就失去了空間。它們不能在地面上取勝,也不能在空中取勝。它們消失了。」

研究人員正在觀察Yi和Ambopteryx的肌肉,這些肌肉為它們構建了精確的圖像。Dececchi說:「我已經習慣了研究最早的鳥類,我們對它們的樣子已經有了一定了解。我們只是試圖找出一種奇怪生物存在的可能性,這種工作很有趣。」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isci.2020.101574

來源:科學網 唐一塵

相關焦點

  • 兩種鳥類大小的恐龍進化出了滑翔能力但並不擅長
    研究人員在10月22日發表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交叉科學》(iScience)上的報告中稱,兩種小恐龍
  • 為了生存,這種小恐龍開始向鳥類進化!不過,事情並不那麼順利
    研究人員檢查了保存在「奇翼龍」化石標本中的軟組織,並使用數學模型來模擬這兩種恐龍是如何滑翔的。實驗證明,這兩種恐龍的飛行進化是「失敗」的;它們滅絕的原因,也很可能與它們笨拙的滑翔技巧有關——因為,它們實在無法與鳥類和早期滑翔哺乳動物的敏銳飛行能力相抗衡。
  • 這兩種長著小翅膀的小恐龍可能飛行能力不如雞
    幾年前發現的兩隻有著蝙蝠一樣翅膀的小恐龍是一個古生物學家的夢想。我們還在試著弄清鳥類是如何進化出飛行能力的,而恐龍中這種類似蝙蝠翅膀的早期進化能夠給我們一些線索。 但是現在有一支研究者團隊指出,有翅膀不意味著就善於飛行。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那麼,鳥類的恐龍祖先也都長有這樣的羽毛嗎?科學家通過研究帶毛恐龍的化石發現,有些恐龍身上的羽毛跟現在鳥類的羽毛相似,而更早一些的恐龍,它們的羽毛跟現在鳥類的羽毛不同,是一種更原始的羽毛。另一種假說叫"樹棲起源說",這種假說認為,那些演化成鳥類的恐龍原本是生活在樹上的,他們在樹枝間跳躍滑翔的過程中演化出了飛翔的本領。雖然對於恐龍如何進化出飛行的本領這個問題,科學家還沒有給出一致的答案,但已有的證據更傾向於支持第二種假說。
  • 港大夥國際團隊研究恐龍飛行演化 發現具有翼膜翅膀的恐龍只有短暫...
    港大夥國際團隊研究恐龍飛行演化 發現具有翼膜翅膀的恐龍只有短暫滑翔能力 2020-11-20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動物:鳥類是如何從小型食肉恐龍進化而來的
    導語:大約在1.5億年前的某個時候,一種叫做手盜龍的小羽毛恐龍開始進化出更長的胳膊和更短的後腿,開始了進化的過程,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鳥類。今天的一萬種鳥類,從蜂鳥的蜂鳥到禿鷹,從同步的生理變化中進化出來,並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作者是漢斯·拉森,麥吉爾大學的一位宏觀進化研究員,在蒙特婁的紅徑博物館,和亞歷山大·迪克金,他是南達科塔的研究生學生,現在是弗萊萬的南達科他州大學的研究生。他們的研究基於化石記錄中的幾十組數據。他們說,在這種轉變開始之前,手盜龍的四肢和身體的大小之間的關係已經穩定了數百萬年。
  • 把「小個頭」恐龍逼上樹,於是有了鳥……
    但是這隻烏鴉大小的標本化石上卻覆蓋了類似鳥類羽毛的印記,對於赫胥黎而言,這是一個過渡形態生物標本:一隻恐龍正在進化轉變為一隻鳥。德國專家稱這個標本為「Urvogel」,它是第一種鳥類(其學名源自希臘單詞「遠古羽毛」)。始祖鳥的發現對於赫胥黎十分重要,這意味著一場羽毛革命的開始。
  • 鳥類祖先:小型食肉恐龍(組圖)
    經過長期的爭論,科學家們逐漸認同鳥類和恐龍屬於同一個祖先,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  以下是能證明鳥類從恐龍進化而來的證據:  1、始祖鳥具有典型的恐龍特徵  始祖鳥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鳥類祖先。19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石灰巖層中首次發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化石。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這兩篇論文出自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化石廓羽盜龍類恐龍有各式形態和大小,生活在廣泛的棲息地。雖然牠們後來徵服天空,但後來數量大幅下降。時至今日,只有鳥類仍然生存。圖片提供:《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通報》及Julius T Csotonyi。鳥類的起源和其飛行能力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的重要議題。大量保存完整的化石顯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直系後代;而在研究非鳥類恐龍進化成鳥類的過程時,廓羽盜龍類是最相關的一個類群。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首次發現有毒恐龍 「中國鳥龍」以毒牙克敵(圖)
    千禧中國鳥龍  現代「後毒牙」蛇類    國際在線專稿:據《泰晤士報》12月2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能夠分泌毒液的恐龍——千禧中國鳥龍,其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前。它能像今天的毒蛇那樣,將毒牙中的毒液注入獵物體內,從而有效麻痺獵物。
  • 恐龍前肢腕骨融合進化為適合鳥類飛行的骨骼
    圖中是異齒龍和腔骨龍的腕骨結構,其中彩色部分代表著進化成為鳥類豌豆骨的骨骼部分。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恐龍進化成為鳥類,它們筆直的腕骨將逐漸轉變為靈活的翅膀,這一骨骼變化過程歷經數百萬年才完成。但是科學家之前未曾揭曉其中的謎團。
  • 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中國數字科技館
    一種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小型恐龍。最早明確提出這一論點的是1868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赫胥黎,他認為始祖鳥的大小、全身骨骼和與它共生的美頜龍很相似,但由於證據不多,加上許多學者認為這種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故未得到公認。
  • 恐龍並未完全滅絕,還有一部分仍然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談到鳥類與恐龍的關係,不得不提到初龍類,初龍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早期,初龍類四肢垂直於軀幹,這意味著初龍類不再是腹部貼地爬行,初龍類進化出次生顎,次生顎的分割,使得該物種具有鼻腔和口腔,可以一邊進食一邊呼吸,初龍類具有兩心房兩心室,更強壯的心臟和較高的新成代謝,使得初龍類有更強的運動能力,甚至具備溫血的能力,初龍類還有一個特別的能力,該物種呼吸時氣體通過肺部單向循環
  • 中國東北發現新型有羽恐龍化石 體態特徵似鳥類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5月4日報導,3日,中國、加拿大等國研究小組在英國《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在中國東北地區白堊紀前期(距今約1.45億年—1億年前)地層發現新型有羽毛恐龍化石。該研究小組將其命名為「騰氏嘉年華」。文章稱,該有羽毛恐龍屬於傷齒龍類新品種,全長約110cm。由於保存狀態較好,可以觀察全身骨骼情況。通過觀察發現,該恐龍的尾羽圍繞中軸呈不對稱狀態,而翅膀部位的羽毛情況則無法確認。科學界認為,鳥類是由馳龍類或傷齒龍類恐龍進化而來,而不對稱飛羽有利於滑翔飛行,因此這種羽毛是鳥類具有的普遍特徵。
  • 人類萬年文明史才掌握了飛行能力,動物進化如何輕易實現?
    而鼯鼠這樣的動物只要不滅絕,進化歷程會非常長,使得鼯鼠具備足夠的時間和環境向飛行動物進一步邁進,就像它們的另一個近親(哺乳動物都是近親)蝙蝠一樣,具備飛行能力。蝙蝠是地球歷史上唯一一種擁有大面積翼展、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而如今鼯鼠也在向飛行的方向演化。據目前的研究,如今的鳥類也是不會飛的恐龍演化而來,靠演化具備飛行能力完全可能。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嗎?是什麼力量讓恐龍離開地面,奔向天空?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生物進化論也把生命研究推向了進化歷程。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各種動物的祖先,希望發現更多生命的奧秘。於是天空中飛翔的鳥類就成了科學家眼中的謎團。這些鳥類從哪裡來?它們為什麼會進化出翅膀?誰又是它們的祖先呢?
  • 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體型與蜂鳥相當,也是最小的古鳥類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宣布發現體型最小恐龍眼齒鳥,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比蜂鳥還小一點,種屬可能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可能和現代鳥類有親緣關係。根據想像復原圖,這種恐龍可能還具有飛行的能力,但是由於目前僅這一件不完整的眼齒鳥化石,只能從生物的結構去推測它的種屬,也還有一些問題等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