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宣布發現體型最小恐龍眼齒鳥,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比蜂鳥還小一點,種屬可能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可能和現代鳥類有親緣關係。
眼齒鳥是一種體型很小的恐龍,本來化石是很難形成並保存的,幸運的是這個眼齒鳥被包裹在了琥珀中,因此科學家才得以通過三維重建確定了這種鳥的外形特徵,有著相對於腦袋特別大的眼睛,而且嘴巴上長有一圈倒鉤的小刺狀結構,骨骼結構和鳥類有相似的地方。之所以認為它是恐龍主要是由於眼齒鳥也有一條類似於非鳥類恐龍的長尾巴,
上頜每側有18–23顆牙齒,齒骨每側有29–30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100顆,是一種肉食性的小型動物,而這些特徵和始祖鳥和我國熱河發現的熱河鳥有較多的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的種屬劃分應該是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之間。根據想像復原圖,這種恐龍可能還具有飛行的能力,但是由於目前僅這一件不完整的眼齒鳥化石,只能從生物的結構去推測它的種屬,也還有一些問題等待驗證。
鳥類的演化起點至今還不是很清楚,古生物學家普遍認為是某些獸腳亞目的恐龍演化而來,近親可能包括始祖鳥和近鳥龍等長有翅膀、翎羽、尾羽的恐龍,經過漫長的1.5億年,從不會飛主要以攀援為主的恐龍演化為會短距離滑翔的物種,然後才具備了自主的飛行能力,而且由於生物的遷徙,發生輻射演化,所謂的輻射演化是指多重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同種生物的不同種群進化出了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進而發展為迄今的眾多的鳥類,它們的骨骼變為中空,翅膀和翎羽的構造和始祖鳥等恐龍不同,胸骨、鎖骨等方面也和恐龍既有相似也有差異,但由於距今太久,難以確定它們最為直系的祖先。蜂鳥是現代鳥類的一員,演化歷史也很難確定,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類似於蜂鳥的鳥類化石形成於3000萬年前,暫時沒有找到像眼齒鳥琥珀那樣能較好保存生物結構的化石。
不過從現有的研究結論中,也可以判斷眼齒鳥和鳥類始祖具有一定的親緣關係,僅限於它們生存的那個時代,現代的鳥類無疑又是經歷了長達近一億年的演化,生物結構等方面更多地和恐龍有了區別,基因層面的差異應該比眼齒鳥與鳥類始祖的差異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