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是異齒龍和腔骨龍的腕骨結構,其中彩色部分代表著進化成為鳥類豌豆骨的骨骼部分。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恐龍進化成為鳥類,它們筆直的腕骨將逐漸轉變為靈活的翅膀,這一骨骼變化過程歷經數百萬年才完成。但是科學家之前未曾揭曉其中的謎團。目前,智利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恐龍轉變成鳥類的「缺失環節」,證實了恐龍腕骨是如何消失,並轉變成為「豌豆骨」。
豌豆骨可以使鳥類維持身體向上飛行,考古學家在類鳥恐龍物種骨骼中並未發現該骨骼結構,但是發現現代鳥類逐漸進化形成這種小型骨骼。
該項研究意味著豌豆骨在恐龍向鳥類進化歷程中消失之後再次出現。雖然科學家多年以來都知道恐龍和鳥類腕骨存在著相似性,但是兩者精確的關聯性並不清楚。早期恐龍祖先擁有大約9個腕骨,但是鳥類在進化歷程中只保留了4個腕骨。
科學家並不知道這些骨骼是如何消失的,智利大學研究人員亞歷山大-瓦爾加斯(Alexander Vargas)教授稱,部分問題是由於古生物學家只關注骨骼化石,而生物學家只關注胚胎。
目前,智利大學科學家同時聚焦骨骼化石和鳥類解剖,研究小組跟蹤分析3D胚胎骨骼中的蛋白質,它與製造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的形成存在關聯性。這種方法使他們能夠揭曉是否一種骨骼是由兩種分離骨骼融合的,或者僅是單個骨骼進化形成。
與豌豆骨消失和再現一樣,他們發現鳥類存在著半月形腕骨,是恐龍的兩個腕骨整合在一起形成的。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悠悠/編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