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前肢腕骨融合進化為適合鳥類飛行的骨骼

2020-11-26 騰訊網

圖中是異齒龍和腔骨龍的腕骨結構,其中彩色部分代表著進化成為鳥類豌豆骨的骨骼部分。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恐龍進化成為鳥類,它們筆直的腕骨將逐漸轉變為靈活的翅膀,這一骨骼變化過程歷經數百萬年才完成。但是科學家之前未曾揭曉其中的謎團。目前,智利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恐龍轉變成鳥類的「缺失環節」,證實了恐龍腕骨是如何消失,並轉變成為「豌豆骨」。

豌豆骨可以使鳥類維持身體向上飛行,考古學家在類鳥恐龍物種骨骼中並未發現該骨骼結構,但是發現現代鳥類逐漸進化形成這種小型骨骼。

該項研究意味著豌豆骨在恐龍向鳥類進化歷程中消失之後再次出現。雖然科學家多年以來都知道恐龍和鳥類腕骨存在著相似性,但是兩者精確的關聯性並不清楚。早期恐龍祖先擁有大約9個腕骨,但是鳥類在進化歷程中只保留了4個腕骨。

科學家並不知道這些骨骼是如何消失的,智利大學研究人員亞歷山大-瓦爾加斯(Alexander Vargas)教授稱,部分問題是由於古生物學家只關注骨骼化石,而生物學家只關注胚胎。

目前,智利大學科學家同時聚焦骨骼化石和鳥類解剖,研究小組跟蹤分析3D胚胎骨骼中的蛋白質,它與製造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的形成存在關聯性。這種方法使他們能夠揭曉是否一種骨骼是由兩種分離骨骼融合的,或者僅是單個骨骼進化形成。

與豌豆骨消失和再現一樣,他們發現鳥類存在著半月形腕骨,是恐龍的兩個腕骨整合在一起形成的。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悠悠/編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幾十噸的恐龍 如何飛上枝頭
    徐星說,到了侏羅紀,一些獸腳類恐龍的尾巴變短,身體重心前移,像鳥類一樣有著向後腹方延伸的恥骨。到了侏羅紀中晚期,一些獸腳類恐龍就已經和早期鳥類非常相似了——它們的尾巴很短,前肢明顯變長,並且半側向摺疊,能夠像鳥翅一樣側向拍打。  徐星還表示,恐龍骨骼的微觀結構也顯示了和鳥類的相似性。通過觀察不同種類恐龍的骨骼切片,人們發現恐龍從總體上更接近鳥類,它們的生長速率明顯快於大多數爬行動物。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未來鳥類會進化成什麼
    從發現的始祖鳥化石來看,始祖鳥仍然保留了爬行動物的特徵,如前肢爪狀和長尾骨,以及爬行動物的牙齒。進化論和自然選擇告訴我們鳥類適應環境。那麼我們就不得不依靠進化算法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鳥類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鳥類未來將會進化成什麼樣
    額外說明:文章為進化論學派,一切建立在進化論成立的基礎上。鳥究竟是不是恐龍進化來的?這件事是怎麼確定的生物學家Thomas Henry Huxley提出了鳥類與恐龍之間的進化關係,它對始祖鳥和各種史前爬行動物進行了仔細的對比分析,發現它與恐龍極為相似。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在中國獵龍腳趾的構造上也能看出恐龍向鳥類進化的痕跡——它每隻腳上有三趾,都長著長而鋒利的鳥類形狀的彎指甲,說明它非常兇猛。雖然在化石上沒有發現羽毛的證據,但徐星等恐龍專家根據系統發育得出中國獵龍也長著羽毛的結論。在製作復原圖時,徐星等專家態度保守地為中國獵龍披上了一層絨毛,而事實上,中國獵龍的前肢和尾巴上可能已經長有類似尾羽龍那樣的現代鳥類羽毛。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而較反鳥類和今鳥型類更原始的尾綜骨類屬種非常稀少,僅有孔子鳥類和會鳥類。從而形成了一個長尾的最原始鳥類(始祖鳥、熱河鳥類)和更進步的反鳥類和今鳥型類之間的「演化空白」,極大限制了人們對尾綜骨類演化初期的認識。巾幗鳥恰好補充了這一空白,它呈現出高度鑲嵌演化的特徵組合:齒列、部分頭骨和肩帶形態與非鳥類獸腳類恐龍相似,但同時具有退化的手指、加長的前肢、癒合的尾綜骨等典型的鳥類特徵,這也正是其種名的來源。
  • 鳥類基礎知識(2)骨骼與肌肉系統
    (2)骨骼與肌肉系統二、骨骼系統   3.1鳥類骨骼系統的特徵:      3.1.1骨骼充氣​現象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今天,所有非鳥類恐龍早已滅絕,但是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一句話:是的。「鳥類是活著的恐龍,就像我們是哺乳動物一樣,」研究飛行進化的古生物學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地質科學系教授朱莉婭·克拉克(Julia Clarke)說道。
  • 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中國數字科技館
    一種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小型恐龍。最早明確提出這一論點的是1868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赫胥黎,他認為始祖鳥的大小、全身骨骼和與它共生的美頜龍很相似,但由於證據不多,加上許多學者認為這種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故未得到公認。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進化成鳥類的當然不是這些大塊頭,而是一些身上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得非常美麗。
  • 恐龍是如何進化喙並成為鳥類的?科學家認為他們有答案
    一旦你知道許多恐龍都有羽毛,它們可能演變成鳥類似乎更為明顯。但仍有一個大問題。一群牙齒豐富的恐龍頜(想想霸王龍)如何變成現代鳥類的無牙頜,被喙覆蓋?在這種轉變中必須發生兩件事:牙齒的抑制和喙的生長。現在,新的化石證據已經證明了它是如何發生的。
  • 把「小個頭」恐龍逼上樹,於是有了鳥……
    但是這隻烏鴉大小的標本化石上卻覆蓋了類似鳥類羽毛的印記,對於赫胥黎而言,這是一個過渡形態生物標本:一隻恐龍正在進化轉變為一隻鳥。德國專家稱這個標本為「Urvogel」,它是第一種鳥類(其學名源自希臘單詞「遠古羽毛」)。始祖鳥的發現對於赫胥黎十分重要,這意味著一場羽毛革命的開始。
  • 為進化成為鳥類,恐龍捨棄了一側卵巢,且為此遭受不少折磨
    通過化石研究,周忠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發現,雌性恐龍是擁有左右2側卵巢和輸卵管的,不過,奇怪的是,大約在1.2億年之前的早期鳥類化石中,雌性鳥類的右側輸卵管和卵巢就已經退化了。科學家表示,這是恐龍為了變成鳥類而放棄的身體器官之一,除了卵巢和輸卵管,在進化的過程中,它們還放棄了自己的骨骼結構。
  • 鳥類可能屬於恐龍類!
    其實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兩足恐龍的起源,它們大多以肉食為食,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獸腳亞目」)。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來源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動物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譜系,當然,並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中國發現迄今最古老帶毛四翼恐龍
    北京時間9月28日消息,據美國連線網站報導,始祖鳥生活於侏羅紀,同時有著鳥類及恐龍的特徵,以往被公認為是鳥類的祖先,從恐龍進化而來。然而,最近在中國的遼寧省發現了比始祖鳥還要更古老的有翅生物化石,有力地填補了恐龍與始祖鳥之間的進化空白。
  • 匪夷所思,一種恐龍長著「蝙蝠翅膀」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張瑩)中國科研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告說,他們發現侏羅紀一類稱作善攀鳥龍的恐龍曾演化出類似蝙蝠的膜質翅膀,這種與鳥類飛羽截然不同的結構表明,恐龍至鳥類的演化中曾出現意想不到的飛行嘗試。
  • 中國發現擁有類似蝙蝠翼膜的恐龍化石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9年《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侏羅紀善攀鳥龍類揭示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展示了在恐龍—鳥類演化歷程中出現大量意想不到的適應飛行的嘗試,與之對應演化出差異顯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組合。
  • 奇翼龍:新的中國恐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它們與翼龍一樣,也飛上了藍天,各自獨立發展出飛行技法,翱翔於空際;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的後裔一直存活到了今天,那就是我們每天所見到的鳥類。以演化樹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飛行的這些小動物,都是恐龍。這些多姿多彩的披羽恐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遼寧西部及周邊地區大量發現的似鳥恐龍化石。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鳥類恐龍起源說逐漸成為有關鳥類起源研究的主流假說,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卻長期缺少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證據。我國科學家的一個發現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請關注——2010年10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該化石被命名為「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 中國研究發現一種恐龍長著「蝙蝠翅膀」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張瑩)中國科研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告說,他們發現侏羅紀一類稱作善攀鳥龍的恐龍曾演化出類似蝙蝠的膜質翅膀,這種與鳥類飛羽截然不同的結構表明,恐龍至鳥類的演化中曾出現意想不到的飛行嘗試。
  • 700萬年前的大腿骨無主人紐西蘭發現與人體型相近的企鵝化石骨骼
    紐西蘭國立博物館的脊椎部館長艾倫·田納森說:「這是一種難以活捉的鳥類,因為它們可能比人類更有力量。」庫密瑪努企鵝和其他早期企鵝一樣,進化出了企鵝的典型特徵,包括鰭狀翅膀以及直立站姿。邁爾先生還說,早期的企鵝可能是棕色的,不像現在的企鵝具有典型的黑白顏色。普遍認為企鵝是由一種貌似鸕鷀的飛行鳥類進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