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溫血動物)。
恐龍呢,有的考古學家說是變溫,有的說是恆溫。
恆溫動物體內化學反應更穩定,所以新陳代謝啊,食物消化效率等速度會更迅速。對變溫動物具有顯著優勢。可以說從變溫到恆溫代表了歷史的進程和進化的必然趨勢。
但是具體如何實現,則有多種方法。在恐龍時代的環境下,進化通常會沿著最容易實現的路徑先行:
而最容易實現的就是恐龍的方案,通過身體長大的方式。我們知道,表面積和身高成二次方比例,而體積和身高成三次方比例,對流散熱和表面積成正比,越是個頭大的生物,散熱就差,越能夠保持體內溫度顯著高於環境溫度,從而實現恆溫。
這是最快最容易的實現路徑,所以我們看到,在空中,在水中,在平原裡,恐龍迅速佔領了中生代各個生態位,恐龍本身個頭越來越大,消耗越來越多的生態資源,逐漸把原來反應慢的變溫動物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或者沼澤池塘等少數幾個特殊保留地帶苟延殘喘。
當年哺乳動物的祖先們則被趕到了地洞裡,成為穴居動物。哺乳動物也是恆溫動物,但是當年主要還是使用了加快新陳代謝速度和食物消耗速度,從而增加體內熱源的方式來保持體溫。代價就是其瘋狂的消耗和更短的壽命。在地穴裡的好處在於更加安全,同時地穴狹小的環境也能起到部分保溫作用。
回頭說恐龍,作為第一批溫血動物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使用了身體變大的方式帶來的問題也尾大不掉。大塊頭固然可以威懾群小,但是過高的消耗,明顯的體積,不夠靈活的身體等都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環境適應性,比如溫度的適應性,在溫帶和熱帶是不能使用同樣大小的身體的。緩慢的溫度變化可以通過進化來適應,但是對於稍劇烈的溫度變化,恐龍不可能在幾代時間內身體忽大忽小。
而這對於使用體內消耗發熱的哺乳動物來說不是問題。僅僅是脂肪消耗,變胖變瘦而已。而更進一步的,哺乳動物獲得了保持體溫的大殺器:毛髮。
之前爬行動物的鱗片緊貼皮膚,而現在毛髮能夠在皮膚之上形成一個隔熱的空氣層。這極大的提高了保暖效率。哺乳動物現在可以去到更寒冷的寒帶,同時保證體溫。同時在地面競爭中開始全面碾壓恐龍的生存空間。這個時候,恐龍的滅絕就僅僅是時間問題了。
只有小型的恐龍能夠勉強競爭,因為他們走出了自己的保溫之路:羽毛。同時羽毛可以讓它們有了飛翔的可能性,這和他們之前就是在陸地上兩足飛奔的小恐龍是相關的。兩足行走可以提高身高和速度,上肢縮短用羽毛可以輔助轉向。所以那些小暴龍之短手其實是和今天鴕鳥類似的小翅膀。進一步的變化讓小恐龍變成了鳥類,並最終佔領了天空。
所以,以上所述。恐龍是變溫動物到恆溫動物之間的一個先行者,不幸走在了錯誤的方向上。其滅絕乃是必然的,就算沒有大災難,也不過是晚點滅亡而已。
(圖片資料來源網絡,文章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