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無論是嚴寒的冬日,還是酷暑的夏天,正常人類的體溫,基本上都是恆定不變的,根據數據顯示,人類口腔的體溫是36.3攝氏度-37.2攝氏度,腋窩的體溫是36.1攝氏度到37攝氏度,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測量體溫,也都是用口腔或者腋窩來測量,因為局部即代表整體,差別並不大。不過,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的朋友,明明變溫的動物更節能,為何人類在進化中卻一直都是恆溫動物,沒有進化成為變溫動物呢?
先讓我們看一下變溫動物的基本概念:其實在地球上,除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和鳥類之外,其餘的動物都是變溫動物,比方說青蛙、蛇、烏龜、鱷魚、蜥蜴等等。之所以它們是變溫動物,是因為它們的身體中,不存在可以自身進行體溫調節的機制,只能通過外界環境中的熱量變化,同時自身活動所造成的體熱變化,來進行自身的溫度調節。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蛇在冬天的時候會冬眠,這就是因為在冬天的時候,外部環境的氣溫非常低,蛇自己不能夠進行體溫調節,就只能因為氣溫的變化,體溫也越來越低,當體溫不夠的時候,它們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只能躲起來通過冬眠,來保持自己的生命特徵,等待開春氣溫回暖了,蛇的體溫再次升高,它們的生命也重新得到了復甦。
冬眠的動物在冬天是不進食的,而且也沒有什麼活動,代謝慢了,自然也就對環境的危害變小了,換句話說,它們不需要能源供給,也就可以節省更多的能源。如果人類是變溫動物,看起來似乎我們也可以節省更多的能源,也可以來通過變溫調節,來保護環境。不過,事實上卻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人類是變溫動物,人類很可能無法進化成功。
上文中我們用蛇來舉例子,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當變溫動物因為外部過高或者過低的氣溫,不得不通過夏眠或者冬眠,來維持自己的生命體徵時,它們的行動也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為它們體內的能量只夠它們維持基本的生命,根本不可能再有其它的精力和能量去做別的事情,所以,它們受到環境的制約越大,它們就越沒有辦法戰勝自然。說白了,變溫動物的一生,都要被氣候環境「牽著鼻子走」。
不過,人類這種恆溫動物就不同了,無論外部氣候環境是什麼樣的,人類的體溫都是恆定不變的,這就使人類不受到氣候的制約,在夜晚的時候,也可以自由的行動,不受到任何的束縛。比方說,很多哺乳動物都喜歡在夜晚外出打獵,因為這樣更容易捕獵到獵物,因為夜晚溫度低,很多變溫動物的活動都被限制住了。
此外,我們都知道人類是遍布世界各地的,而如果人類是變溫動物,我們就會只能生活在溫暖的熱帶,對環境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一旦變冷,我們就無法正常活動。所以,正是因為人類成為了恆溫動物,我們才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活動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