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媒:地球若沒有人類 北歐將是哺乳動物的天堂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英媒稱,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現在北歐大部分地區也許是狼、駝鹿、熊和大象等生物的家園。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21日報導,根據一項新研究,如果沒有人類破壞生態系統,地球上大部分地區應該類似於非洲塞倫蓋蒂平原。
-
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大象
大象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其中體積最大的是非洲象,體重可達3到8噸,它們的典型特徵就是那長長的鼻子,這鼻子不僅活動自如,而且還是它們拾取食物的重要工具,它們還有著大大的扇形耳朵,頭也賊大,4條粗大的腿,其中它們的牙齒是它們攻擊敵人的有力武器,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
-
三疊紀時候已經有大型哺乳動物
大象大小的哺乳動物近親二齒獸Lisowicia bojani在晚三疊世出現,當時恐龍才剛進化出巨大體型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
-
大象的產肉量那麼高,人類為什麼不養殖大象?大象:我大意了啊
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繁多,但是,可供人類食用的植物,其數量可謂是非常稀少,因為人類是雜食性動物,而不是草食性動物,人類的消化系統無法消化絕大多數種類的樹葉和草葉,人類只能吃植物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部分,比如根、莖和種子等等;在可食用的植物當中,能夠被人類馴化的植物又非常的少,因為大部分的植物是有毒的;在能夠被人類馴化的植物當中,可以當作糧食的植物,則是非常稀少
-
人類的出現造成了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6500萬年前,地球巨霸恐龍滅絕,給其他動物騰出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哺乳動物成為其中的佼佼者。隨著發展,體型巨大的哺乳動物出現,體重是現存犀牛10倍的巨犀、與人類一樣高的袋熊、身高約為現存大象2倍的古齒象悠閒地在地球上漫步,享受寧靜的生活。
-
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本地家畜,沒有歐亞大陸同樣大型的哺乳動物?
早期的澳大利亞人和紐幾內亞人可能是有意識地渡水前往一些看得見的島嶼,同時由於經常使用水運工具,他們不斷地在無意中抵達了甚至看不見的、遙遠的島嶼。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滅絕大型動物物種。除了人類自到達歐亞大陸以來第一次使用水運工具和擴大活動範圍外,對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移民還有一個重大的第一次聯繫在一起: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滅絕大型動物物種。
-
海裡有藍鯨,陸地有大象,為何天空中很少有大型生物?
在海裡有藍鯨,藍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長度可達33米,體重可至180噸,放在地面上就是一棟高樓了,它的肝臟就有在陸地上有大象,大象的壽命在哺乳動物中可以說是僅次於人類的了,平均壽命可以達到70年,大象也是一種較為聰明的動物,
-
大象、弓頭鯨不易生癌?對人類有何啟發?
但動物王國裡就有一些動物不易患癌。據英國BBC科學記者梅利莎(Melissa Hogenboom)10月31日報導,日前科學家已發現大象、弓頭鯨、裸鼴鼠等動物不易患癌,正致力於通過理解其中機理幫助人們治療甚至預防癌症。
-
為什麼像大象和犰狳這樣的哺乳動物很容易喝醉?
觀察人士說,之後,他們在移動時搖晃得更厲害,而且看起來更有攻擊性。然而在2006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生理學家Steve Morris和他的同事攻擊大象醉酒的概念是 「虛構的」。他們的論點之一是,就算非洲象真的以正在發酵的馬魯拉果實為食,它們也不可能一次吃下足夠多的果實。然而,這種計算是根據人類生理學推斷出來的。
-
哺乳動物·非洲大象
類型:哺乳動物飲食:草食動物在野生平均壽命:長達70年尺碼:肩高8.2至13英尺重量: 2.5至7噸大象喝水時,一次會吸入多達2加侖(7.5升)的水。然後,它的軀幹向下面捲曲,將軀幹的尖端插入嘴中,然後吹動。
-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一項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為了躲避人類的幹擾,全球多種野生哺乳動物正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夜間活動,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此前關於人類活動影響野生動物數量和生活空間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對動物習性的影響缺乏量化分析。
-
專家警告:大象犀牛等大型動物或在100年內滅絕
來源:參考消息網(資料圖 視覺中國)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英媒稱,最新研究顯示未來一百年大型動物可能滅絕,比如大象、犀牛及河馬;而適應狹小棲息地生存能力較強的小型動物將興旺繁殖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5月23日報導,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未來一百年,隨著人類不斷侵佔動物的領地,哺乳類動物的體重將總體減輕25%。報導稱,雖然體重減輕主要是由於大型動物滅絕所致,但是由於一些體型較大的動物被迫棲息在縮小了的生活環境中,它們的體積實際上可能要縮小。
-
我國西北地區曾有種史前巨獸,體型堪比4頭大象,卻是犀牛的近親
哺乳動物被認為是如今動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海陸空都有它們的身影,如陸地上有獅子、大象、猴子、人類等,海中有海豹、海豚、鯨魚等,會飛的有蝙蝠,這些動物的典型特徵都是胎生哺乳,因此就叫做哺乳動物。
-
《與人類最密切的哺乳動物》第一章 哺乳動物的基本知識
《與人類最密切的哺乳動物》 科學是一種世界觀 科技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回眸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與科技的重大突破緊密相連。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類 文明發生了徹底改變。
-
科學家:人類是大型動物滅絕的罪魁禍首!
究竟是人類還是氣候變化導致上個冰河世紀末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大型動物的滅絕進行了首次全球分析,結論顯而易見——人類才是罪魁禍首。這項最新研究明確地指出人類是過去10萬年間導致全世界各地大型動物大規模滅絕的主要原因。「我們的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在全世界的擴張導致了大型動物的大量消失。」
-
熱點關注|人類活動幹擾改變哺乳動物氣候生態位
該研究通過化石數據與現存哺乳動物分布數據證明了自全新世以來,美國本土多數哺乳動物的氣候生態位已經發生了改變,現存哺乳動物的分布並不能準確地反映物種偏好的氣候範圍。如果不能減緩哺乳動物正在經歷的變化,隨著人類幹擾和氣候變化的加劇,可能會進一步壓縮大型物種的生存空間甚至造成物種滅絕,同時小型、廣食性哺乳動物在不同生境的快速適應和擴散同樣也需要引起注意。
-
只佔地球總生物量0.01%的人類消滅了83%的哺乳動物
自人類文明興起至今,已經有83%的野生哺乳動物、80%的海洋哺乳動物、50%的植物和15%的魚類滅絕。據估計,地球上有大約一半的動物在過去50年中被認為已經滅絕。不過,將新研究的估算結果與人類成為農民之前,以及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的情況進行對比,才能充分揭示這種巨大的衰退。從老鼠到大象,只有六分之一的野生哺乳動物存留至今,這一點令科學家也感到震驚。在海洋中,持續三個世紀的捕鯨業使海洋哺乳動物只有五分之一存留下來。
-
《與人類最密切的哺乳動物》第一章 哺乳動物的基本知識(2)
腹面的丘腦下部是植物 神經活動中樞,與內臟活動的協調有密切關係,也是體溫的調節中樞。 哺乳動物的中腦不發達,體積甚小,中腦腔狹窄呈一管,稱中腦導水管,與第三、第四腦室交通。中腦背方具有四疊體,前面一對 為視覺反射中樞,後面一對為聽覺反射循環、汗腺分泌以及各種防禦反射。延腦的背面有第四腦室。
-
為什麼大型動物更容易因為人類遷移而滅亡?
自然界生物的滅絕模式,明顯受到人類遷徙影響:對人類進化歷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儘管人類的起源地很可能是非洲,但人類祖先並不是只在非洲境內活動,尤其是在進化到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同在的時期,大家開始遷移到廣闊的大陸上生產生活
-
冰河時期的大型哺乳動物,在現代被多個國家嘗試「復活」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在當代大陸中猛獁象是冰川世紀的一個龐然大物,其體重高達12噸以上,是現代大象的數倍之多。而其中猛獁象的滅絕原因也是一個令當代科學家都為之困惑的謎,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猛獁象的滅絕是因為當時急劇變化的氣候所導致的,就在距今約一萬多年前猛獁象就已經陸陸續續走向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