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被認為是如今動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海陸空都有它們的身影,如陸地上有獅子、大象、猴子、人類等,海中有海豹、海豚、鯨魚等,會飛的有蝙蝠,這些動物的典型特徵都是胎生哺乳,因此就叫做哺乳動物。
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大象,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藍鯨,同時藍鯨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哺乳動物,甚至不少生物學家認為藍鯨很可能是地球上出現生命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已有的資料顯示人類目睹過的最大的一頭藍鯨體長超過33米,體重可達177噸,至少相當於30頭大象的重量。
藍鯨之所以比大象大得多,主要是因為它是生活在水中,水的浮力可以讓鯨魚不必為自己的體重擔心,雖然長達30多米,重達100多噸,仍然可以在水中來去自如自由遊蕩,而如果是在陸地上的話,靠的四肢支撐體重並行走就會很費勁了,而且如果地面較軟的話,都很難支撐它們的巨大重量,所以陸地上的生物通常都沒有海洋裡的生物體型更大,包括恐龍時代的一些大型恐龍,有不少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有可能是半水生動物。
那麼大象就是有史以來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嗎?也並非如此!通過古生物化石考古發現,曾經生活在我國新疆地區的天山副巨犀很可能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天山副巨犀又稱天山準噶爾巨犀,屬哺乳綱奇蹄目犀超科巨犀屬,與現在的犀牛是近親,化石考古發現其體長可達9米,身高7米多,肩高5米左右,重約15噸,較大者體重可超過20噸,堪比如今4頭非洲象的重量,超過任何其他陸生哺乳動物的體型和重量。
通過化石分布來看,天山副巨犀這種史前巨獸主要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我國內蒙古、甘肅和新疆一帶,中亞地區或也有分布。這個時候這一帶地區緯度還不像現在這麼高,氣候溫暖溼潤,植被非常茂盛,這種動物也像犀牛一樣以植物為食,成年天山副巨犀每天至少要吃一千斤青草和樹木等食物。而這種動物後來之所以滅絕,被認為和青藏高原隆起導致的我國西北地區的氣候變化有關,當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以後,青藏高原和其北邊的板塊向北推進,氣候變得寒冷乾旱,不再適合這種大型動物的生存,所以它們就漸漸滅絕了。
參考資料:
《古脊椎動物學報》2014年7月文章《霍爾果斯準格爾巨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