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2020-11-22 澎湃新聞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一、 曾經繁盛的犀牛王國

如同鯨魚不是魚一樣,被我們習慣性稱為犀牛的動物也和偶蹄目的牛沒什麼瓜葛,而是和馬同屬於奇蹄目。

化石記錄顯示,最早的犀牛出現在始新世時期(5600萬~3390萬年前)的北美。在此後的5000多萬年裡,它們首先在海平面下降時期,穿過白令陸橋(位於白令海峽上連接亞洲和北美的冰橋)進入歐亞大陸,隨後又在地球板塊運動,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相連之後來到非洲,先後發展出50多個屬種。其中有不少分布於中國,比較著名的種類有大唇犀、甘肅黑犀、披毛犀、中華板齒犀、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等,從東北的林海雪原到南方的熱帶林地、從黃土高原到海南島,華夏大地的版圖上幾乎到處都有它們的蹤影。

不過,正如很多曾經繁盛的動物因不適應氣候變化而消亡一樣,犀牛王國也在環境的巨變中遭遇了沉重打擊。

嘴唇凸出的大唇犀(圖片來源:化石網)

中華板齒犀(圖片來源:北城百科)

二、 氣候變冷,數量銳減

古生物學家結合犀牛化石所在的地層發現,曾經廣泛遍布歐洲大陸的犀牛沒有一種存活到全新世,亞洲也只有區區3種熬過了更新世(距今260萬~1.2萬年前)。

現有研究認為,氣候的急速驟變是造成犀牛數量銳減的主因。從距今約1.8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開始,氣溫持續驟降,特別是距今1.28萬年前,一顆彗星和地球發生摩擦,導致全球的溫度在短短10年內下降了8 ℃。

如此快速的下降導致歐亞大陸的北方地區大部分被冰雪覆蓋。植被要麼被凍死,要麼被掩埋在厚厚的積雪之下,這對於體型龐大的犀牛來說無疑是致命的,為了填飽肚子,它們不得不邁著短粗的四肢在雪地上艱難跋涉,很多犀牛因此被活活餓死。再加上人類的捕殺,犀牛王國的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 人類統治下的中國野生犀牛

距今1.2萬年前起,隨著最後一個冰期結束,終於轉暖的地球進入了全新世,也就是我們現在依舊在經歷的時代,隨著製造工具技術的不斷成熟,人類一步步成為了地球的「主宰」。而江河日下的犀牛家族卻只剩下4屬6種,其中就包括生活在中國的2屬3種,即獨角犀屬的印度犀、爪哇犀,雙角犀屬的蘇門答臘犀。

人類統治下中國境內三種犀牛的對比(圖片來源:化石網)

雖然物種的多樣化程度已經嚴重下降,但在全新世的早期,中國犀牛的數量還是很多的,分布在華北南部及南方的熱帶、亞熱帶地區。考古學家在距今7000~5000年前,河南仰韶以及浙江河姆渡等多個中原及南方的原始社會遺址中都發現過犀牛骸骨。

犀牛骸骨在人類遺址中大量出現,說明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老祖宗就已將它們視為主要的狩獵對象。而隨著農耕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獵殺犀牛的目的也從吃肉變成了對其相關製品的追求。

(一)、 犀牛皮做鎧甲

早期的生物學家,曾把犀牛、大象、河馬等看上去身體非常結實,皮膚很厚很硬的動物統稱為「厚皮目」。雖然從現代的角度看,這個分類單元不夠科學,但也從一方面反映了犀牛皮厚的事實。

正因為如此,在冶鐵業廣泛興起之前,由犀牛皮製成的皮革甲一度是兵將的主要防護手段。西周滅亡後,我國陷入春秋列國的分裂時期,各國之間徵伐不斷,對犀牛皮的需求暴增。根據《吳越春秋》所載:僅公元前570年的吳越之戰中,吳國軍隊中就有13萬人身披犀牛皮甲。為了獲取犀牛皮,一些地方甚至推出了上交犀牛皮可以免死的政策。

戰國時期身披犀甲的武士(圖片來源:文檔網)

(二)、 犀牛角當神藥

從秦漢時期開始,犀牛皮開始被更堅硬的鐵甲取代,但犀牛卻依舊沒有逃過被捕殺的命運,犀牛角成了人們心中可以祛除一切疾病的神藥,甚至被當成闢邪的器物。大規模的獵捕,再加上人口不斷增加、農田開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國犀牛的分布區域逐漸縮小,從春秋時期遍布大半個中國到西漢末年從中原和關中地區消失;到了宋代,西南、東南、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犀牛也越來越少;19世紀後兩廣地區也消失殆盡;進入20世紀後,只有雲南西雙版納、思茅、景洪、元江等少數地區還能見到。1916年、1920年、1922年,蘇門答臘犀、印度犀、爪哇犀相繼滅絕。從此,中國境內再也沒有了野生犀牛的身影。

四、 環境變化:犀牛從中國消失的輔助因素

拋開人為因素,就像更新世末期環境突變導致眾多種類的犀牛絕跡一樣,全新世時期犀牛數量減少同樣和環境變化密不可分。對孢粉及放射性物質分析顯示,在大約8000~2500年前這段時間,我國中原地區氣候溫暖,植被較為茂盛,非常適合犀牛生存。

然而,此後的兩千多年裡,我國的氣候卻從北到南逐漸變幹變冷。犀牛雖然皮厚,但毛髮卻十分稀疏,很難抵禦嚴寒。此外,犀牛15~16個月的漫長孕期,每次只生一胎的低繁殖率,又使得它們在數量受到影響時很難及時補充「犀口」。

當然,和史前時代應該由環境背鍋不同,最近1萬年來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犀牛的全面減少,最主要的禍首的確是我們人類。

結語

目前現存的6種犀牛中,非洲北部白犀的滅絕幾乎板上釘釘,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黑犀也都處境慘澹,而原本一度只有50頭左右的非洲南部白犀卻在南非等國的保護下逐漸恢復到2萬頭以上,成為目前混得最好的犀牛種群。這樣的對比也充分說明犀牛這一古老物種能否繼續留在地球舞臺上,很大程度要取決於人類的態度。

參考文獻:

[1]何業恆.《中國珍稀獸類的歷史變遷》.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未幾.沒有需求就沒有殺害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國家人文地理.2018年09期

相關焦點

  • 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 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為何消失了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因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在肯亞奧爾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安樂死」,留下最後2隻雌性北方白犀牛:女兒納金和外孫女法圖。儘管專家在「蘇丹」死後取下部分遺傳物質,希望通過先進技術利用南方白犀牛作為代理孕母,進而達到復育目的。
  • 犀牛瀕危的原因 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
    受生態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犀牛數量不斷減少,非政府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辦公室在2010年發起世界犀牛日,設在每年的9月22日,目的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保活動,強化人們保護犀牛的意識,那麼犀牛瀕危的原因有哪些呢?
  • 印尼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
    光明日報馬尼拉3月25日電(記者趙中文)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分會24日宣布,3月12日在印尼婆羅洲一處採礦場附近發現一隻約5歲大的蘇門答臘母犀牛,之後這頭犀牛落入動物保護組織設下的陷阱。這是當地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讓許多動物保護人士大為振奮。
  • 消失的中國野犀牛:我們只是想活下去!(多圖慎點)
    我們只是想活下去你知道在上下五千年浩蕩歷史中,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也曾經有過野生犀牛嗎你知道為什麼現如今,犀牛隻能在動物園才能看到了嗎?你知道中國地域內最後一隻野生犀牛是因為什麼而消亡的嗎?後面兩個問題有著同一個答案——人類。消失的中國野犀牛20世紀後期,由於人類獵殺,中國最後一隻野生犀牛死亡,這個憨憨的近視眼自此在中華大地上滅絕。
  •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
    據估計,現存蘇門答臘犀牛數量不足400隻,是存量最少的大型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是長毛犀牛與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後裔,它們普遍被人認為過去200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不僅是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站立時身高有0.9~1.5米,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行動敏捷,可以爬上陡峭的坡地與穿越茂密的矮樹叢蘇門答臘犀牛行蹤曾經遍布不丹的喜馬拉雅山山腳與印度東部,穿越緬甸、泰國,到達越南與中國,向南穿越馬來半島,來到蘇門答臘與婆羅洲。因為人類大量捕殺漸漸從這一大片區域消失了,使得目前只剩蘇門答臘、婆羅門洲與馬來西亞能看到蘇門答臘犀牛。
  • 中國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 駐南非使館認養犀牛
    原標題:中國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 駐南非使館認養犀牛  中新社普利托利亞12月3日電 (記者 宋方燦)中國使館認養南非國家動物園犀牛揭牌儀式3日在南非國家動物園犀牛館前舉行。楊義瑞臨時代辦、動物園總經理恩克索馬尼博士、南外交部等政府部門官員、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專家、非政府組織和媒體代表以及部分中南小學生參加活動。
  •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成功繁育世界瀕危南非雙角白犀牛
    10月17日凌晨,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成功繁育一頭南非雙角白犀牛,目前已成功吃到初乳,健康狀況良好。濟南野生動物世界作為國內重要的野生動物易地保護及珍稀野生動物繁育技術科研攻關單位,為豐富我國生物多樣性資源,增加外來物種保有量,合理優化外來物種優勢血統,2014年12月,成功從南非進口雙角白犀牛6頭至園區進行公眾自然保護教育及種用科研繁育。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科研團隊歷經五年自主繁育技術實踐,終於喜獲成果。
  • 世界犀牛日,盤點那些曾經出現過的怪異犀牛
    9月2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犀牛日」,如今,犀牛這一古老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
  • 深圳野生動物園孔雀犀牛和諧共處
    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孔雀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1月12日,這兩種有著「最大」不同種類的動物卻在深圳野生動物園上演了「一起聚餐」有趣的一幕。
  • 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犀牛滅絕記
    每個國家都有國寶,中國是大熊貓,俄羅斯是北極熊、美國是禿鷹、英國是知更鳥,澳大利亞是考拉和袋鼠。一些動物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非洲的犀牛。如果我說中國以前犀牛泛濫,你信嗎?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其實在古代,中國犀牛也很多。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黑犀牛是現存野生狀態下數量第二多的犀牛,它也是僅分布於非洲,與白犀一樣,黑犀在非洲的分布也很廣,也是在非洲的中、南、東部都有分布,但是由於黑犀在非洲南部數量較少,所以它的數量不如白犀多。印度犀是一種瀕危的犀牛,現存野生數量不足2500頭,它們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以及尼泊爾。
  • 世界犀牛日:拯救北白犀的一線生機
    1983年,一項僅針對北白犀的調查指出,野生北白犀的數量可能已經下降到不足50頭。雖然早些時候的數量存在被高估的情況,但自1979年以來,北白犀的消亡遠遠超過了80%。在這樣的技術基礎上,研究人員在2019年8月22日成功地提取了納金和法圖的卵子,並將它們空運到了義大利。三天後,科學家用一頭雄性北白犀的精子使卵子成功受精。又過了一個星期,其中兩個卵子進入了發育階段,這時胚胎可以被冷凍並保存起來,以備將來之用。
  • 世界犀牛最大分布國南非的保護行動
    編者按        南非是最大的犀牛分布國,擁有犀牛數量佔全球總數的80%以上。2018年世界犀牛日前一天,南非環境事務部發布了2018年1月1日到8月30日南非犀牛保護的最新情況,希望國際社會關注犀牛保護,傾聽來自犀牛最大分布國的聲音。
  • 江北第一隻雙角白犀牛寶寶在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正式與大家見面
    元旦將近,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這個冬天看點多多、玩法多多!江北第一隻雙角白犀牛寶寶自即日起正式與遊客朋友見面啦!更有5元預訂元旦特惠票購票權、198元(原價:388元/張)超低價2021暢遊年票等您來購……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承包你的新年專屬願望。萌翻眾人!
  • 中國內地首次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
    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4月4日電(王華 麥念萍)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白犀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全世界現僅存有犀牛科4屬5種,均被列入瀕危物種。
  • 世界瀕危動物南非雙角白犀牛在濟南成功繁育
    【解說】近日,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通過自主科研技術成功繁育一隻南非雙角白犀牛。該頭犀牛幼崽於10月17日出生,目前健康狀況良好。  【同期】濟南野生動物世界動管部 副部長 苗慶琪  10月17號凌晨12點半(母犀牛)開始出現相對平時一些異常的走動,比較頻繁地起臥,尿液也逐漸增多,到凌晨3點多就順利生產下來了,到6點多的時候(小犀牛)就可以完全站立,並開始來回走動了。
  • 江北第一隻雙角白犀牛在濟南野生動物園自然繁育成功
    12月26日,山東省濟南野生動物園人工圈養自然繁育的雙角白犀牛「奔奔」首次與觀眾見面,這標誌著我國北方自然繁育珍稀野生動物的水平再上新臺階。據了解,小「奔奔」出生在2020年的10月17日凌晨,「奔奔」媽媽「朵朵」經過了493天的辛苦孕育,終於順利產下了「奔奔」。
  • 揭秘中國犀牛2000年的滅絕之路:是天災還是人禍?
    大家知道,現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是不產犀牛的,一提起犀牛大家就會想到非洲、埃及或者尼羅河等熱帶地區,那裡才應該是犀牛生存的天堂。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犀牛的足跡卻遍布中原大地,而且數量還相當之多。那麼,2000年前遍布中國的野生犀牛為何在中國一頭都見不到了呢?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 濟南野生動物園剛出生白犀牛寶寶首次和觀眾見面,名叫「奔奔」
    12月26日,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犀牛館,兩個多月前出生的小犀牛寶寶首次與觀眾見面。這隻小犀牛屬於我國江北首例誕生的白犀牛寶寶,十分珍稀。據飼養員介紹,目前已經長到了150多斤,小犀牛活潑可愛、憨態可掬,讓首次見面的小朋友們興奮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