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

2020-11-25 百家號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高1.2~1.5米,長2.5~3.2米,重量800千克。據估計,現存蘇門答臘犀牛數量不足400隻,是存量最少的大型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是長毛犀牛與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後裔,它們普遍被人認為過去200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

蘇門答臘犀牛

這種長相原始的犀牛也稱為「毛犀牛」全身覆蓋一層長長的、紅褐色的毛。不僅是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站立時身高有0.9~1.5米,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行動敏捷,可以爬上陡峭的坡地與穿越茂密的矮樹叢蘇門答臘犀牛行蹤曾經遍布不丹的喜馬拉雅山山腳與印度東部,穿越緬甸、泰國,到達越南與中國,向南穿越馬來半島,來到蘇門答臘與婆羅洲。因為人類大量捕殺漸漸從這一大片區域消失了,使得目前只剩蘇門答臘、婆羅門洲與馬來西亞能看到蘇門答臘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

其中以蘇門答臘的數目最多,主要集中在武吉巴裡杉西拉坦、古農列尤擇和克尼西士巴拉國家在三種亞洲犀牛中,除爪哇犀牛外,蘇門答臘犀牛的瀕危程度最嚴公園。重,目前野生的數目不到300頭,盜獵嚴重危及它們的生存有人預期,如果不採取保育行動,蘇門答臘犀牛10年內就會絕種。

蘇門答臘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

和蘇門答臘犀牛不同的北部白犀牛,它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它們曾在烏幹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政府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其後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剛果瓜蘭巴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
北部白犀牛

儘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範圍內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熱火朝天,在葉門就有專門的犀牛角市場,在那裡以犀牛角製成手柄的匕首,是眾多買家和賣家關注的焦點,是身份的象徵。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英媒:全球僅剩80頭
    : 新華社新聞 舉報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動物學家表示,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犀牛
  • 世界犀牛日,盤點那些曾經出現過的怪異犀牛
    圖自維基百科除了巨大的體型,板齒犀最明顯的外在特徵莫過於位於額頭上,兩眼之間長達2米的巨大犄角了,其長度為整個犀牛家族之最,內部結構則與現代犀牛的角一樣,是類似於人類頭髮或指甲的物質。除此之外,板齒犀還是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犄角長在額頭上的獨角犀牛,現存的獨角犀牛犄角都長在鼻子前端。板齒犀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要算它們的牙齒了。化石資料顯示,板齒犀的牙齒為長柱狀方板形(這也是得名的原因),看上去和馬的牙齒很像。
  • 中國曾經是犀牛的故鄉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中國之前也是有犀牛的,並且曾是犀牛的故鄉。中國犀牛便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的種群統稱。印度犀中國犀牛是體型比較小的犀牛,重1噸。它有著看似異常粗笨的身軀,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
  • 本周介紹:犀牛
    【形態特徵】犀牛是奇蹄目動物,也是僅次於大象體形的陸地動物。所有的犀類基本都是腿短、體粗壯。它們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犀牛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 印尼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
    光明日報馬尼拉3月25日電(記者趙中文)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分會24日宣布,3月12日在印尼婆羅洲一處採礦場附近發現一隻約5歲大的蘇門答臘母犀牛,之後這頭犀牛落入動物保護組織設下的陷阱。這是當地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讓許多動物保護人士大為振奮。
  • 世界瀕危動物南非雙角白犀牛在濟南成功繁育
    【解說】近日,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通過自主科研技術成功繁育一隻南非雙角白犀牛。該頭犀牛幼崽於10月17日出生,目前健康狀況良好。  【同期】濟南野生動物世界動管部 副部長 苗慶琪  10月17號凌晨12點半(母犀牛)開始出現相對平時一些異常的走動,比較頻繁地起臥,尿液也逐漸增多,到凌晨3點多就順利生產下來了,到6點多的時候(小犀牛)就可以完全站立,並開始來回走動了。
  • 本周介紹:犀牛
    【形態特徵】犀牛是奇蹄目動物,也是僅次於大象體形的陸地動物。所有的犀類基本都是腿短、體粗壯。它們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犀牛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現存犀牛的種類以及分布犀牛是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在陸地上,它是體型第二大的哺乳動物,僅次於大象,但是由於大象是哺乳綱長鼻目動物,所以,犀牛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奇蹄目動物。黑犀牛是現存野生狀態下數量第二多的犀牛,它也是僅分布於非洲,與白犀一樣,黑犀在非洲的分布也很廣,也是在非洲的中、南、東部都有分布,但是由於黑犀在非洲南部數量較少,所以它的數量不如白犀多。印度犀是一種瀕危的犀牛,現存野生數量不足2500頭,它們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以及尼泊爾。
  • 眼瞅著就要滅絕:史上最怪異犀牛集合
    平均身高2.5到3米之間,體長接近5米,體重5到7噸不等,大小跟非洲象相當,在整個犀牛家族中體型僅次於曾經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準格爾巨犀。圖自維基百科除了巨大的體型,板齒犀最明顯的外在特徵莫過於位於額頭上,兩眼之間長達2米的巨大犄角了,其長度為整個犀牛家族之最,內部結構則與現代犀牛的角一樣,是類似於人類頭髮或指甲的物質。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現存的印度犀牛(大獨角犀)、爪哇犀牛(小獨角犀)、蘇門答臘犀牛(雙角犀,體型比獨角犀小)都曾在中國留下足跡,中國犀牛,即是對歷史上生存於此的三種野生犀牛種群的統稱。犀牛和大象一樣,喜好溫暖溼潤的氣候,三千多年前的安陽一帶,氣候宜人,「草木暢茂」,有沼澤、湖泊,大片的原始深林,茂盛的植被,簡直是大型食草動物的天堂。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在此後的5000多萬年裡,它們首先在海平面下降時期,穿過白令陸橋(位於白令海峽上連接亞洲和北美的冰橋)進入歐亞大陸,隨後又在地球板塊運動,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相連之後來到非洲,先後發展出50多個屬種。其中有不少分布於中國,比較著名的種類有大唇犀、甘肅黑犀、披毛犀、中華板齒犀、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等,從東北的林海雪原到南方的熱帶林地、從黃土高原到海南島,華夏大地的版圖上幾乎到處都有它們的蹤影。
  • 濟野成功繁育南非雙角白犀牛系江北地區首例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開園五周年之際,喜上加喜再添「重量級」新成員——通過自主科研技術成功繁育南非雙角白犀牛一隻。
  • 在哪裡可以見到蘇門答臘犀牛?
    (羅盤網訊)Harapan是一隻10歲大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3月20日,它正在楠榜省東楠榜縣Way Kambas國家公園氣定神閒地吃著樹葉。Harapan已經在這個國家公園生活了差不多1年。在Way Kambas國家公園,共有3名獸醫負責照顧全部的犀牛。其中一名醫生叫Zulfi Arsan,他說:「目前,Harapan的情況不錯。居住的環境很好。在這裡我們進行24小時的監護,包括檢查血壓、尿液和糞便。如果沒什麼問題,Harapan會健康成長的。」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瀕危物種。印尼犀牛基金會曾披露,在最近10年,蘇門答臘犀牛的數量下降了50%。
  • 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 總愛打架不願交配
    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 總愛打架不願交配瀋陽晚報  2019年01月28日 06:57 &nbsp&nbsp&nbsp&nbsp野生蘇門答臘犀牛數量稀少,由人類飼養的也難以繁衍,因為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後總是打架而不交配。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去世 | 科技早頭條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早間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犀牛: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
    犀牛: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犀牛早在6千萬年前就已出現,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現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5種。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兩隻角,而亞洲只有蘇門答臘犀牛有兩隻角,其餘的兩個品種都只有一隻角。犀牛角從皮膚中長出來,質地很硬,每年可以長7.6釐米。有17500隻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亞洲的野外1200隻在動物園養殖。現存的5種犀牛中,其中3種處於絕種的邊緣,其餘2種也將絕種。犀牛是有蹄動物,前腳和後腳都有3個趾頭。
  • 懷胎十六月,華東唯一白犀牛寶寶誕生杭城(組圖)
    懷胎十六月,華東唯一白犀牛寶寶誕生杭城(組圖) 發布時間:2016-05-03 14:38:03 星期二  來源:杭州網 這可是近八年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誕生的第一隻白犀牛寶寶!而這次又創下了華東地區八年來首次白犀牛寶寶誕生的記錄。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八年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也曾誕下一隻小白犀牛,名字叫犇犇,填補了當時華東地區白犀牛寶寶誕生的空白。想當年,犇犇可是紅極一時的明星動物! 目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共生活著兩公四母六隻白犀牛。
  • 青藏高原東北部發現熱帶犀牛骨骸,專家稱五千年前這裡氣候如熱帶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青藏高原上是不太適合人類及其它動植物生存的,這也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和大型動植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不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曾經是汪洋大海,古生物學家曾在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曾經作為海洋存在過。
  • 瀕危物種南非雙角白犀牛在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繁育 系江北地區首例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開園五周年之際,喜上加喜再添「重量級」新成員,通過自主科研技術成功繁育南非雙角白犀牛一隻。該頭犀牛幼崽於2020年10月17日凌晨出生,目前已成功吃食初乳,健康狀況良好。濟南野生動物世界作為國內重要的野生動物易地保護及珍稀野生動物繁育技術科研攻關單位,為豐富我國生物多樣性資源,增加外來物種保有量,合理優化外來物種優勢血統,2014年12月,成功的由南非進口雙角白犀牛6隻至園區進行公眾自然保護教育及種用科研繁育工作。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犀牛是瞎子嗎?研究表明,犀牛的視力大約是貓的一半,普通人的十分之一。眾所周知,即使犀牛在100英尺外的開闊平原上,它們也不會注意到其他體型較大的動物,比如人類。如果你是那頭犀牛沒有注意到的,你可能會覺得它很甜蜜,很滑稽,但不會有人建議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