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犀牛日,盤點那些曾經出現過的怪異犀牛

2021-01-15 蝌蚪五線譜

9月2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犀牛日」,如今,犀牛這一古老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


圖自Google


但在歷史上,它們的數量也曾盛極一時,出現過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種類,其中不乏有長相奇特的。



如果你看過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一定會對裡面那隻體形酷似犀牛,還能從頭部的巨大犄角中噴射毒液的角毒獸印象深刻。


圖自網絡


在自然界的演化史上,還真出現過一種長相跟角毒獸無比接近的動物,名叫板齒犀。


板齒犀生活在距今約260萬——3萬年前更新世的歐亞草原上,是奇蹄目犀總科真犀科板齒犀屬的物種,共有西伯利亞板齒犀、高加索板齒犀、以及中華板齒犀等5個種群。


平均身高2.5到3米之間,體長接近5米,體重5到7噸不等,大小跟非洲象相當,在整個犀牛家族中體型僅次於曾經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準格爾巨犀。


圖自維基百科


除了巨大的體型,板齒犀最明顯的外在特徵莫過於位於額頭上,兩眼之間長達2米的巨大犄角了,其長度為整個犀牛家族之最,內部結構則與現代犀牛的角一樣,是類似於人類頭髮或指甲的物質。


板齒犀的角除了長度之外,粗大程度也是異常可觀,最粗的角基(角的根部)幾乎覆蓋了整個額頭,非常結實。


憑藉孔武有力的大身板以及長而結實的犄角,現實中的板齒犀雖然沒有噴射毒液的本事,但在成年後依然可以讓各類食肉動物望而卻步。


除此之外,板齒犀還是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犄角長在額頭上的獨角犀牛,現存的獨角犀牛犄角都長在鼻子前端。


板齒犀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要算它們的牙齒了。化石資料顯示,板齒犀的牙齒為長柱狀方板形(這也是得名的原因),看上去和馬的牙齒很像。


因此,它們也和馬一樣,以地面的草為主食,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在更新世廣袤的歐亞草原上生活。


到了更新世晚期,隨著冰河期的結束,強大的板齒犀終於不敵環境的變化,最終永遠的消失了。

如果問起犀牛生活的環境或地區,想必很多人會想到廣袤的非洲草原,亦或者印度和東南亞的叢林,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熱」。


但在幾百到一萬多年前的更新世,卻有一類犀牛曾經把家安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人們根據它們身上厚厚的長毛,給它們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披毛犀。


圖自維基百科


在犀牛家族內部的分類中,披毛犀屬於雙角犀亞科的腔齒犀類,跟現存的蘇門答臘犀是近親。


成年披毛犀高2米,長4米,體重在4噸左右;長有一個較長的鼻角和一個較短的額角;除了穿著一身厚厚的毛衣,披毛犀的牙齒也很有特點,碩大的嘴巴裡沒有一顆門牙,它們也因此在學術界得到了另一個名字「腔齒犀」(含義是擁有空腔牙齒的犀牛)。


在吃飯時,披毛犀首先會用大嘴把草或樹葉含住,然後弄到嘴巴深處用具有許多褶皺的頰齒咀嚼。


最早的披毛犀出現在大約200萬年前的亞洲北部,這時候的披毛犀還沒有長出偉岸的身材,身上的毛髮也不是很多,因此主要生活在並不太寒冷的地方,比較著名的種類有我國河北境內的泥河灣披毛犀。


在隨後的幾十萬年中,披毛犀開始向北遷徙進入歐洲,到了中晚更新世世時期,它們已經佔據了除義大利、希臘南部,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之外所有的歐洲地區,其中一支更是徵服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演化為與長毛猛獁象一樣耐寒的冰河期巨獸,並一直存活到更新世結束。


 

如果比較今天的犀牛跟河馬的最顯著區別,那無疑要算是前者頭上長有長長的犄角,後者頭上無角,卻有比食肉動物還長的尖牙了。


不過,在犀牛家族的歷史上,卻曾經有一類「非主流」,它們頭上平平,口中卻有類似河馬的獠牙,這類非主流的代表就是「兩棲犀」科。


圖自維基百科


兩棲犀科是一類已經完全滅絕的早期犀牛,生存於始新世中期到漸新世早期的亞歐和北美,該科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體長超過3米,其中最大的巨兩棲犀有4米4噸,它們頭上無角,四肢短粗,發達的臼齒和犬齒生長成長而鋒利的獠牙,可用來在面對掠食動物時展開自衛或跟同伴爭奪配偶和領地。


除了身材和牙齒,兩棲犀的生活習慣也和現代河馬非常相似,喜歡在靠近岸邊的河水中安家,飢餓時就會到岸上來吃鮮嫩的植物枝葉。這種時而在水中,時而又跑到岸上的生活習慣,也的確無愧於「兩棲」的名號。


在所有兩棲犀中,卡地犀和蒙古兩棲犀算是比較特殊的類群,它們之中前者擁有一個類似現代貘那樣向前突出的鼻子,而後者的腦袋佔據了軀幹長度的1/4,和身體的比例明顯大於其他兩棲犀。


憑藉鋒利的獠牙和粗壯的身材,兩棲犀類在氣候溫暖的始新世和漸新世早期生活得非常滋潤,但到了漸新世末期,它們高度特化的身體卻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最終匆匆退出了自然演化史的舞臺。


 

以上的幾類犀牛,雖然在外觀上不盡相同,但總體上卻還都是脖子和腿短粗,身軀巨大的形態,從輪廓上多多少少還能與現代犀牛聯繫起來,但是下面要介紹的巨犀,長相跟現代犀牛可就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圖自維基百科


實際上,巨犀並不具體指代某一種犀牛,而是泛指奇蹄目犀總科巨犀科下的所有動物,這些動物普遍頭上無角,脖子長腿長,在形象上與人們印象裡的犀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巨犀主要生存於距今約34萬到23萬年前,漸新世的亞洲和東歐地區,它們中的大多數成員身高都至少達到4米,體長在7—8米之間,體重超過10噸,其中最大的準格爾巨犀肩高超過5米,體長超過9米,體重在15到20噸之間,是目前所發現的,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


出色的海拔讓巨犀可以吃到其他食草動物夠不到的樹葉,即便一個地方的食物吃完,長而有力的腿也足以保證它們進行長途遷徙,找到下一片食物充足的林地,巨大的身板更是讓它們無視任何食肉動物的存在,說是巨無霸可謂一點不為過。


不過,正所謂盛極必衰,就在巨犀家族中成功演化出準格爾巨犀這樣的極品物種後不久,上天就跟它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隨著漸新世末期全球氣候的乾燥化,大片的森林被草原取代,巨犀為了吃樹葉而生長出來的低冠齒無法咀嚼粗糙的草,最終在中新世來臨之前被淘汰出局。


 

巨犀雖然在身體形態上跟其他犀牛有明顯不同,但在對付掠食動物的方法上卻跟它們大同小異,都是依靠龐大的體型震懾對方。


不過,另一種體形和巨犀接近的犀牛「跑犀」,可就不具備這個能力了,因為它們的個頭比人還小。


跑犀是犀總科跑犀科的動物,最早出現於始新世的北美大陸,它們體長1米,海拔不超過80釐米,頭上無角,身材看上去就像一匹小型的馬,平日裡以小群體為單位生活在密林深處,以植物的枝葉為主食,偶爾也會到開闊的林地上來,由於體型太小,它們面對掠食動物時只能是三十六計跑為上策。


圖自維基百科


身為犀牛家族的早期成員,跑犀除了體態跟後期的犀牛有明顯差別,腳趾的數量也不一樣,它們的前腳有4個趾頭,後腳則有3個(現代犀牛前後都是3個)。


化石記錄顯示,跑犀雖然個頭小,但卻有跟頭部比起來較大的眼眶,古生物學家猜測,它們應該有比較不錯的視力,以便於隨時發現隱藏的掠食動物。


到了漸新世,跑犀開始繁盛起來,它們的勢力範圍從北美擴展到了歐亞,其中比較著名的種類是生活在我國雲南的原蹄犀,它們的體型跟狗差不多大。


絕大多數的跑犀都長有適合吃樹葉的低冠齒,只有生活在北美的內布拉斯加跑犀是個例外,較高的齒冠讓它們可以以地面上粗糙的草為食。也正是憑藉這樣的牙齒,內布拉斯加跑犀成為跑犀家族中活得最久的成員。


不過,內布拉斯加跑犀最早還是沒能躲過滅絕的命運。到了中新世早期,氣候的巨變和三趾馬等動物的競爭,最早將跑犀家族趕下了自然演化史的列車。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如欲轉載請聯繫授權,盜轉必究。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帶你領略科普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 眼瞅著就要滅絕:史上最怪異犀牛集合
    9月2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犀牛日」,如今,犀牛這一古老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圖自Google但在歷史上,它們的數量也曾盛極一時,出現過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種類,其中不乏有長相奇特的。
  • 世界犀牛日:拯救北白犀的一線生機
    Fatu正在進行取卵手術 © Ami Vitale / Ol Pejeta然後,他們會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一個可存活的胚胎 —— 這是以前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在這樣的技術基礎上,研究人員在2019年8月22日成功地提取了納金和法圖的卵子,並將它們空運到了義大利。三天後,科學家用一頭雄性北白犀的精子使卵子成功受精。又過了一個星期,其中兩個卵子進入了發育階段,這時胚胎可以被冷凍並保存起來,以備將來之用。
  • 動物世界-印度犀牛
    印度犀(獨角犀)是一種比較「新」的犀牛,於40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出現。印度犀由於分布範圍相對偏小,所以只有一種,沒有形成亞種。印度犀牛在歷史上曾經居住於巴基斯坦到緬甸的廣大地區,甚至在在中國境內廣泛分布。
  • 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世界上的犀牛有五種「馬路:有的犀牛生活在乾燥而開闊的草原地帶,有的犀牛則喜歡棲息在濃密的森林中,他們吃的食物也不同,有的喜歡吃草,有的喜歡吃樹葉,有的草和樹葉都吃。犀牛的名字來源於希臘文,是熱帶動物。世界上的犀牛有五種:黑犀牛、白犀牛、蘇門答臘犀、印度犀和爪哇犀,已經基本滅絕了。
  •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高1.2~1.5米,長2.5~3.2米,重量800千克。據估計,現存蘇門答臘犀牛數量不足400隻,是存量最少的大型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是長毛犀牛與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後裔,它們普遍被人認為過去200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
  • 《戀愛的犀牛》| 愛情會隨犀牛一同滅絕嗎?
    犀牛 是一種個頭很大的動物。世界上的犀牛有五種:黑犀牛,白犀牛,蘇門答臘犀,印度犀和爪哇犀已經基本滅絕了。犀牛的外表稍顯笨拙,內心卻十分纖細。犀牛,除極少數時候會表現出攻擊性之外,都表現得溫柔。犀牛,也是種孤獨的動物,又是多麼美好的生物。
  • 世界犀牛最大分布國南非的保護行動
    編者按        南非是最大的犀牛分布國,擁有犀牛數量佔全球總數的80%以上。2018年世界犀牛日前一天,南非環境事務部發布了2018年1月1日到8月30日南非犀牛保護的最新情況,希望國際社會關注犀牛保護,傾聽來自犀牛最大分布國的聲音。
  • 最長壽犀牛去世 黑犀牛是嚴重瀕危動物
    最長壽犀牛去世 黑犀牛是嚴重瀕危動物時間:2019-12-30 18: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最長壽犀牛去世 黑犀牛是嚴重瀕危動物 當地時間27日,世界上最長壽的雌性黑犀牛在坦尚尼亞死亡,享年57歲。
  • 生命之聲:犀牛
    〔生命之聲總第0237期〕1、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在2010為了在國際層面提升公眾對這一瀕危物種的認識於2010年設立的紀念日2、犀牛,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犀牛極愛在泥裡打滾,這是為了趕走寄生蟲,因為它們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裡的皮膚卻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在其中;同時,這也是為了保持身體的涼爽。3、犀牛還有一位特殊的小夥伴-牛椋鳥。
  • 非洲犀牛保護任重道遠
    原標題:非洲犀牛保護任重道遠 在位於南非東北部的巴伯頓地區,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犀牛「孤兒院」。這裡可容納約100頭犀牛,周圍布滿了高壓鐵絲網。參觀者都被告知必須關掉手機,以防止手機被定位引來偷獵者。
  • 中國曾經是犀牛的故鄉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中國之前也是有犀牛的,並且曾是犀牛的故鄉。中國犀牛便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的種群統稱。印度犀中國犀牛是體型比較小的犀牛,重1噸。它有著看似異常粗笨的身軀,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犀牛是瞎子嗎?研究表明,犀牛的視力大約是貓的一半,普通人的十分之一。眾所周知,即使犀牛在100英尺外的開闊平原上,它們也不會注意到其他體型較大的動物,比如人類。如果你是那頭犀牛沒有注意到的,你可能會覺得它很甜蜜,很滑稽,但不會有人建議你笑。
  • 萬娘娘英文晨讀190111 | 亞洲犀牛瀕臨滅絕
    重點詞組conservationist:自然環境保護主義者species:物種 (單複數同形)critically:嚴重的Endangered:受到威脅rhino:犀牛Wipe out:滅絕tsunami:海嘯roam:漫步,遊蕩Trigger:導致
  • 犀牛的遠徵:阿里巴巴的新革命
    曾經的四川長虹何等輝煌?當年囤積彩管造成了公司經營上的危機,中國最大的彩電企業從巔峰跌落,再沒有能夠重現昔日輝煌。 宏碁曾經是全球排名第二的PC巨頭,當年在歐洲實施激進的渠道策略,大量向渠道壓貨,產品無法及時售出,最終形成積壓,壓垮了宏碁。
  • 騎犀牛,真牛!
    晨報訊 (記者 李丹 通訊員何志華付漢明)有人騎馬、騎駱駝、騎犛牛、騎鴕鳥,甚至騎野豬,但你見過騎犀牛嗎?武漢動物園的一位特級飼養員,鬥膽跨上了犀牛背(如右圖)。  昨日,記者在武漢動物園犀牛館看到,一位壯漢飛身跨上白犀牛牛背,還不時為犀牛踩背、按摩和刮痧。讓遊客看傻眼的是,白犀牛不僅沒有反抗,反而十分服帖。
  • 世界瀕危動物南非雙角白犀牛在濟南成功繁育
    【解說】近日,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通過自主科研技術成功繁育一隻南非雙角白犀牛。該頭犀牛幼崽於10月17日出生,目前健康狀況良好。  【同期】濟南野生動物世界動管部 副部長 苗慶琪  10月17號凌晨12點半(母犀牛)開始出現相對平時一些異常的走動,比較頻繁地起臥,尿液也逐漸增多,到凌晨3點多就順利生產下來了,到6點多的時候(小犀牛)就可以完全站立,並開始來回走動了。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因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在肯亞奧爾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安樂死」,留下最後2隻雌性北方白犀牛:女兒納金和外孫女法圖。儘管專家在「蘇丹」死後取下部分遺傳物質,希望通過先進技術利用南方白犀牛作為代理孕母,進而達到復育目的。
  • 瀕危物種—犀牛
    爆裂丙烯、水粉顏料、英文報紙、勾線筆、刮刀;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 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 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為何消失了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