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 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為何消失了

2021-01-08 驕陽網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一、曾經繁盛的犀牛王國

如同鯨魚不是魚一樣,被我們習慣性稱為犀牛的動物也和偶蹄目的牛沒什麼瓜葛,而是和馬同屬於奇蹄目。

化石記錄顯示,最早的犀牛出現在始新世時期(5600萬~3390萬年前)的北美。在此後的5000多萬年裡,它們首先在海平面下降時期,穿過白令陸橋(位於白令海峽上連接亞洲和北美的冰橋)進入歐亞大陸,隨後又在地球板塊運動,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相連之後來到非洲,先後發展出50多個屬種。

其中有不少分布於中國,比較著名的種類有大唇犀、甘肅黑犀、披毛犀、中華板齒犀、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等,從東北的林海雪原到南方的熱帶林地、從黃土高原到海南島,華夏大地的版圖上幾乎到處都有它們的蹤影。

不過,正如很多曾經繁盛的動物因不適應氣候變化而消亡一樣,犀牛王國也在環境的巨變中遭遇了沉重打擊。

二、氣候變冷,數量銳減

古生物學家結合犀牛化石所在的地層發現,曾經廣泛遍布歐洲大陸的犀牛沒有一種存活到全新世,亞洲也只有區區3種熬過了更新世(距今260萬~1.2萬年前)。

現有研究認為,氣候的急速驟變是造成犀牛數量銳減的主因。

從距今約1.8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開始,氣溫持續驟降,特別是距今1.28萬年前,一顆彗星和地球發生摩擦,導致全球的溫度在短短10年內下降了8 ℃。

如此快速的下降導致歐亞大陸的北方地區大部分被冰雪覆蓋。

植被要麼被凍死,要麼被掩埋在厚厚的積雪之下,這對於體型龐大的犀牛來說無疑是致命的,為了填飽肚子,它們不得不邁著短粗的四肢在雪地上艱難跋涉,很多犀牛因此被活活餓死。

再加上人類的捕殺,犀牛王國的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人類統治下的中國野生犀牛

距今1.2萬年前起,隨著最後一個冰期結束,終於轉暖的地球進入了全新世,也就是我們現在依舊在經歷的時代,隨著製造工具技術的不斷成熟,人類一步步成為了地球的「主宰」。

而江河日下的犀牛家族卻只剩下4屬6種,其中就包括生活在中國的2屬3種,即獨角犀屬的印度犀、爪哇犀,雙角犀屬的蘇門答臘犀。

雖然物種的多樣化程度已經嚴重下降,但在全新世的早期,中國犀牛的數量還是很多的,分布在華北南部及南方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考古學家在距今7000~5000年前,河南仰韶以及浙江河姆渡等多個中原及南方的原始社會遺址中都發現過犀牛骸骨。

犀牛骸骨在人類遺址中大量出現,說明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老祖宗就已將它們視為主要的狩獵對象。

而隨著農耕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獵殺犀牛的目的也從吃肉變成了對其相關製品的追求。

(一)、犀牛皮做鎧甲

早期的生物學家,曾把犀牛、大象、河馬等看上去身體非常結實,皮膚很厚很硬的動物統稱為「厚皮目」。

雖然從現代的角度看,這個分類單元不夠科學,但也從一方面反映了犀牛皮厚的事實。

正因為如此,在冶鐵業廣泛興起之前,由犀牛皮製成的皮革甲一度是兵將的主要防護手段。

西周滅亡後,我國陷入春秋列國的分裂時期,各國之間徵伐不斷,對犀牛皮的需求暴增。

根據《吳越春秋》所載:僅公元前570年的吳越之戰中,吳國軍隊中就有13萬人身披犀牛皮甲。

為了獲取犀牛皮,一些地方甚至推出了上交犀牛皮可以免死的政策。

(二)、犀牛角當神藥

從秦漢時期開始,犀牛皮開始被更堅硬的鐵甲取代,但犀牛卻依舊沒有逃過被捕殺的命運,犀牛角成了人們心中可以祛除一切疾病的神藥,甚至被當成闢邪的器物。

大規模的獵捕,再加上人口不斷增加、農田開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國犀牛的分布區域逐漸縮小,從春秋時期遍布大半個中國到西漢末年從中原和關中地區消失;

到了宋代,西南、東南、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犀牛也越來越少;19世紀後兩廣地區也消失殆盡;

進入20世紀後,只有雲南西雙版納、思茅、景洪、元江等少數地區還能見到。

1916年、1920年、1922年,蘇門答臘犀、印度犀、爪哇犀相繼滅絕。

從此,中國境內再也沒有了野生犀牛的身影。

四、環境變化:犀牛從中國消失的輔助因素

拋開人為因素,就像更新世末期環境突變導致眾多種類的犀牛絕跡一樣,全新世時期犀牛數量減少同樣和環境變化密不可分。

對孢粉及放射性物質分析顯示,在大約8000~2500年前這段時間,我國中原地區氣候溫暖,植被較為茂盛,非常適合犀牛生存。

然而,此後的兩千多年裡,我國的氣候卻從北到南逐漸變幹變冷。犀牛雖然皮厚,但毛髮卻十分稀疏,很難抵禦嚴寒。

此外,犀牛15~16個月的漫長孕期,每次只生一胎的低繁殖率,又使得它們在數量受到影響時很難及時補充「犀口」。

當然,和史前時代應該由環境背鍋不同,最近1萬年來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犀牛的全面減少,最主要的禍首的確是我們人類。

結語

目前現存的6種犀牛中,非洲北部白犀的滅絕幾乎板上釘釘,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黑犀也都處境慘澹,而原本一度只有50頭左右的非洲南部白犀卻在南非等國的保護下逐漸恢復到2萬頭以上,成為目前混得最好的犀牛種群。

這樣的對比也充分說明犀牛這一古老物種能否繼續留在地球舞臺上,很大程度要取決於人類的態度。

相關焦點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 神秘的動物世界:神秘消失的美洲劍齒虎,蹤跡難尋的獨角獸
    今天小編我呢給大家來說一說動物未解之謎——神秘消失的美洲劍齒虎和蹤跡難尋的獨角獸,小編我先說一下美洲劍齒虎,說起老虎大家都知道,那劍齒虎是什麼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小編我呢先跟大家介紹一下,美洲劍齒虎出現於上新世(約530萬年258萬年)晚期,是當年巨劍齒虎進入美洲之後演化出的新類型。約2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隆起南北美大陸再次被連接起來,劍齒虎也隨之追逐著自己的獵物進入了南美洲。
  • 犀牛的鎧甲到底有多厚?
    犀牛是相信都不陌生,在歐洲它甚至是一些獨角獸的原型,或許都是曾經一個成功的商人,把一隻印度犀牛帶到了歐洲,巡迴演出,讓犀牛為大家所喜歡那麼犀牛的鎧甲到底有多厚呢?犀牛的皮普片比其他相同體積的動物的皮厚上三倍以上,可見它們的皮有多厚。
  • 印尼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
    光明日報馬尼拉3月25日電(記者趙中文)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分會24日宣布,3月12日在印尼婆羅洲一處採礦場附近發現一隻約5歲大的蘇門答臘母犀牛,之後這頭犀牛落入動物保護組織設下的陷阱。這是當地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讓許多動物保護人士大為振奮。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這些漫遊在非洲(黑、白犀牛)和亞洲的犀牛不僅面臨原生棲息地的破壞,還得時刻提防偷獵者們的行動——這一切都是源於人們,尤其是亞洲買家(越南、中國)對犀牛角的巨大需求。在中國,人們對犀角神奇藥效和靈犀(一種稱為「通天犀」的犀角,據說能出氣通天)的文化演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 世界上最厲害的犀牛,身帶鎧甲刀槍不入,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
    說到兇猛的動物,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老虎、獅子這些,作為各自生活領域的霸主,的確是很多小動物的噩夢。不過,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被稱為世界上最厲害的犀牛,據說它們身穿鎧甲刀槍不入。這種犀牛叫做印度犀牛,鼻子上有一隻不長的角,因此也被稱為大單角犀牛,印度犀牛體型龐大,體長至少3.5米,體重最高可達3000公斤,如今主要分布在尼泊爾和印度阿薩姆邦。為何說它們身穿鎧甲呢?因為它們的身體表面有很寬大的褶皺,看起來就像是穿了鎧甲。別看印度犀牛體型這麼大,它們的奔跑速度還挺快,而且擅長遊泳;不僅如此,它們的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缺點就是視力比較差。
  • 農村河流中,經常趴在石頭上的一種魚,現在卻已經蹤跡難尋
    現如今天然的的賣來到幾百塊一斤,可是卻早已蹤跡難尋。這類魚在大家本地稱為石頭魚,別的地區的人也喜愛叫石巴子。石巴子個頭並不大,它的腹腔平扁、後背突起,頭頂部又寬又扁,並且再長了四根鬍子。一般這類魚較大 也就有一個手指頭那麼大,之前常常在河面上看就能見到河流中的石塊上面有一群群石巴子趴到上邊。
  • 亞洲獨角犀首次亮相上海 野生動物園將開放新展區
    傅國林攝  昨天,一對憨厚可愛的尼泊爾國寶——亞洲獨角犀牛在上海野生動物園與遊客見面。這是這種動物百年來首次在我國公開亮相。即日起至5月31日,上海野生動物園將舉辦「尼泊爾國寶展示節」,展示世界各國國寶級動物,宣傳動保知識,並陸續開放一批動物新展區。  以身披「鎧甲」聞名於世的亞洲獨角犀牛於上世紀初在中國絕滅,目前僅分布於尼泊爾、印度等少數亞洲國家。
  •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跡,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原來,它的外形確實不是牛,根據專家判別和實物對照,它塑造的形象,應該是蘇門犀,也就是犀牛的一種。這件器物是酒器,而且是青銅尊,上面布滿了錯金銀工藝繪製的雲紋,所以被命名為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雖然它是窖藏出土,並非墓葬中挖出來的,但它的腹腔中放置的銅鏡、銅帶鉤、銅銼、銅砝碼等物佐證,這是西漢時期的傑作。
  • 看一看在中國歷史上三個滅絕的珍貴野生動物
    最近幾個月可能我們每個人聽到最多的詞就是疫情還有野生動物,那麼我國幅員遼闊,地貌複雜,湖泊眾多,氣候多樣,豐富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無數的珍稀野生動物,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由於近代的捕殺狩獵,自然破壞等因素很多我國珍惜的野生動物都滅絕了,而這次疫情也是因為野生動物引起,其實與其說是野生動物引起,不如說是大自然的報復。
  • 一群訓練有素的野生動物保護犬,從偷獵者手中拯救了45頭犀牛
    近年來非洲犀牛的數量越來越少,很多犀牛種群都已經滅絕,殘留下來的犀牛種群也在苟延殘喘。「物以稀為貴」,縱然非洲地區有很多動物保護組織在努力保護和挽救那裡的野生動物,但是在巨大的暴利誘惑下,仍然有很多偷獵者不惜鋌而走險。
  • 中國曾經是犀牛的故鄉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中國之前也是有犀牛的,並且曾是犀牛的故鄉。中國犀牛便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的種群統稱。印度犀中國犀牛是體型比較小的犀牛,重1噸。它有著看似異常粗笨的身軀,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
  • 犀牛被活生生切下犀牛角,得知真相後,眾人紛紛拍手稱讚
    在非洲三大巨獸中,最威武的就是犀牛,一身堅固的鎧甲,配上一個尖銳的大角,看起來格外的強壯。不過由於人類的偷獵,現在犀牛的數量已經開始大大減少,多個亞種的犀牛都已經滅絕。除了偷獵者,動物保護者卻主動鋸掉犀牛角,犀牛角是犀牛身體的一部分,為什麼要殘忍鋸掉呢?
  • 河馬、犀牛、小蠻驢……阿里真的成了「巨獸」動物園
    集合之前的河馬、犀牛等,阿里動物園的巨獸越來越多。近年來,阿里動物園的「巨獸」越來越多。前幾天,孵化了3年的阿里「犀牛製造平臺」正式亮相,這也是阿里「新製造」的起點。該智能製造工廠,運用了雲計算、IoT、人工智慧等技術,可以接一些「小單、急單」,主要服務於淘寶、天貓上面的商戶。以服裝業切入,阿里犀牛智造工廠,正在崛起中。 不僅如此,阿里動物園還有一些其他已經成為「巨獸」的動物。
  • 消失的中國野犀牛:我們只是想活下去!(多圖慎點)
    我們只是想活下去你知道在上下五千年浩蕩歷史中,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也曾經有過野生犀牛嗎你知道為什麼現如今,犀牛隻能在動物園才能看到了嗎?你知道中國地域內最後一隻野生犀牛是因為什麼而消亡的嗎?後面兩個問題有著同一個答案——人類。消失的中國野犀牛20世紀後期,由於人類獵殺,中國最後一隻野生犀牛死亡,這個憨憨的近視眼自此在中華大地上滅絕。
  • 犀牛瀕危的原因 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
    受生態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犀牛數量不斷減少,非政府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辦公室在2010年發起世界犀牛日,設在每年的9月22日,目的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保活動,強化人們保護犀牛的意識,那麼犀牛瀕危的原因有哪些呢?
  • 中國犀牛的悲情消亡史,1922年就已不見蹤跡
    中國犀牛化石我們原有三種犀牛。分別是:大獨角犀(印度犀)、小獨角犀(爪哇犀)和雙角犀(蘇門犀)。但是由於犀牛擁有非常適合古代作戰的革制甲,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成為各諸侯國武士爭相奪取的「裝備」,大約在西漢晚期,犀牛開始在中原地區走向絕跡,而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犀牛的生存環境甚至已經被壓縮到了雲貴高原一代。
  • 悟空戰犀牛精:中國徹底滅絕的物種犀牛
    在中國的古代,犀牛是經常出現的動物,甚至《西遊記》中也有關活捉犀牛精形象描寫。而現實中的中國犀牛由於人類的大肆獵殺,1922年徹底消失。連環畫:活捉犀牛精中國犀牛主要分布在中南一帶,主要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早期的犀牛可以的北方生存,在春秋時期已縮減到了淮河流域
  • 填補物種空白 查德從南非引入6頭黑犀牛
    查德3日從南非引進6頭黑犀牛,填補40多年前黑犀牛在這個非洲中部國家滅絕後出現的物種空白。 4頭雌性、兩頭雄性黑犀牛當天由警方護送,從南非阿多公園出發,抵達港口城市伊莉莎白港,在那裡乘飛機前往4800公裡外的查德扎庫馬國家公園。
  • 中國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 駐南非使館認養犀牛
    原標題:中國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 駐南非使館認養犀牛  中新社普利托利亞12月3日電 (記者 宋方燦)中國使館認養南非國家動物園犀牛揭牌儀式3日在南非國家動物園犀牛館前舉行。楊義瑞臨時代辦、動物園總經理恩克索馬尼博士、南外交部等政府部門官員、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專家、非政府組織和媒體代表以及部分中南小學生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