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因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在肯亞奧爾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安樂死」,留下最後2隻雌性北方白犀牛:女兒納金和外孫女法圖。儘管專家在「蘇丹」死後取下部分遺傳物質,希望通過先進技術利用南方白犀牛作為代理孕母,進而達到復育目的。但理論上來說,這一物種的滅絕已經進入倒計時。
目前全世界僅存5種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除南方白犀牛亞種外,其他犀牛種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尤以爪哇犀牛數量最少(50多頭)。這些漫遊在非洲(黑、白犀牛)和亞洲的犀牛不僅面臨原生棲息地的破壞,還得時刻提防偷獵者們的行動——這一切都是源於人們,尤其是亞洲買家(越南、中國)對犀牛角的巨大需求。
在中國,人們對犀角神奇藥效和靈犀(一種稱為「通天犀」的犀角,據說能出氣通天)的文化演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國大地上也曾出現過犀牛的身影,只是隨著環境變遷,在人們無節制捕殺下,中國犀牛數量越來越少,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20世紀中期在雲南地區滅絕。到最後,中國犀牛隻能以文物、成語、詩詞、地名等方式存在於歷史記憶中,留下一聲嘆息。
現存的印度犀牛(大獨角犀)、爪哇犀牛(小獨角犀)、蘇門答臘犀牛(雙角犀,體型比獨角犀小)都曾在中國留下足跡,中國犀牛,即是對歷史上生存於此的三種野生犀牛種群的統稱。犀牛和大象一樣,喜好溫暖溼潤的氣候,三千多年前的安陽一帶,氣候宜人,「草木暢茂」,有沼澤、湖泊,大片的原始深林,茂盛的植被,簡直是大型食草動物的天堂。黃河中下遊、長江流域、青藏高原東緣、貴州高原北緣、鄂西南山地、湘西山地以及湘中、湘南等地均有野犀活動。
犀牛皮:厄運之端
現存的印度犀牛(大獨角犀)、爪哇犀牛(小獨角犀)、蘇門答臘犀牛(雙角犀,體型比獨角犀小)都曾在中國留下足跡,中國犀牛,即是對歷史上生存於此的三種野生犀牛種群的統稱。犀牛和大象一樣,喜好溫暖溼潤的氣候,三千多年前的安陽一帶,氣候宜人,「草木暢茂」,有沼澤、湖泊,大片的原始深林,茂盛的植被,簡直是大型食草動物的天堂。黃河中下遊、長江流域、青藏高原東緣、貴州高原北緣、鄂西南山地、湘西山地以及湘中、湘南等地均有野犀活動。
小臣艅犀尊,商代晚期,青銅器,器高24.5釐米,山東壽張梁山出土,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此器真實刻畫了蘇門答臘雙角犀的形象
當時在安陽一帶及以南的太行山東南麓,遇見一隻野犀的概率比野象還要大。這導致獵犀活動的頻繁,甲骨文中屢有記載,數量幾隻到十幾隻不等。在一次破壞性的捕獵活動(「焚林而獵」)中,殷王意外捕獲犀牛71頭,被記錄在卜辭中。殷墟曾出土一個大獸頭骨,上刻辭:「於倞田口口獲白兕。」經著名文字學家唐蘭考證,甲骨文中的兕就是犀牛,此頭骨即為犀牛遺骨。
殷周時代,捕獲一頭巨犀的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其食用價值,這是君王炫耀武力和權力的最佳時刻。國家博物館藏商代「宰豐骨匕」刻辭上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狩獵活動中捕獲一隻犀牛,因宰豐有功便賞賜給他,並將此記錄在由犀牛骨做成的「匕」上。對受賞者而言,這自然是不小的榮譽。
類似的賞賜也發生在小臣艅身上,商末帝辛(即紂王)十五年,商王伐夷方而歸,在夔京巡視期間,將夔貝賞賜給艅,艅將其記錄在犀牛狀的青銅器「小臣艅犀尊」(現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腹內,以示紀念。從功能上看,這是一件盛酒器,只是在以各種動物為造型的尊中,為何艅偏偏選擇犀牛,且是一頭體態較小的蘇門答臘雙角犀牛?這可能與蘇門答臘雙角犀牛頻繁出現,但不易得有關。而用珍貴的犀角做成飲酒杯(兕觥,容五升),既是身份的象徵,又寄予人們對萬壽無疆的期望(「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犀牛皮堅甲厚,鐵甲興盛之前,由厚實犀牛皮打造的犀甲一度是春秋戰國武士豔羨的裝備,成書於戰國晚期的《考工記》詳細記載了犀甲縫製及品質檢驗方法。據《考工記》介紹,這一時期出現了專事製作犀甲的工匠——「函人」,由他們製成的犀甲壽命至少在百年以上,雖然不免誇張,也是基於經久耐用的事實。
繪畫,捕殺犀牛的東周武士。鐵甲興盛之前,由厚實犀牛皮打造的犀甲一度是春秋戰國武士豔羨的裝備,當戰爭越來越頻繁,各國犀甲產量越來越多,龐大的需求致使犀牛數量在我國特別是北方大幅度減少
不過當戰爭越來越頻繁,各國犀甲產量越來越多,龐大的需求致使犀牛數量(本來生育率就低)在我國特別是北方大幅度減少,有些地區甚至出現犯人犯死罪,可以犀甲贖回的現象。犀牛皮實在缺乏,「亦雜用牛皮」,美其名為犀甲。在「犀兕麋鹿滿之」的楚國雲夢澤獵區,「操吳戈兮被犀甲」被視為理想的戰鬥裝備,《越語》稱:「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足見南方各國犀甲產量之大,人們對犀牛長期的濫捕濫殺,給犀牛帶來了生存史上的第一次厄運。
犀角:解藥還是毒藥?
即便犀甲被鐵甲所取代,其悲慘境遇並沒有得到多大轉機。自然環境的變遷及人為(不計後果)對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野生動物們不得不進行大遷徙。有學者統計,犀牛在中國分布北界,大約每400年左右向南消退200千米,春秋時期還廣泛分布於大半個中國,到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期,關中和中原一帶已經沒有犀牛了。王莽輔政期間,為了炫耀「威德」,不得不以重金動員南海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臘姆)萬裡將活犀牛運到長安來。其時,印度、爪哇、越南一帶的犀牛、犀角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被視作中外友好往來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