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2020-12-04 不似經年星然

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因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在肯亞奧爾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安樂死」,留下最後2隻雌性北方白犀牛:女兒納金和外孫女法圖。儘管專家在「蘇丹」死後取下部分遺傳物質,希望通過先進技術利用南方白犀牛作為代理孕母,進而達到復育目的。但理論上來說,這一物種的滅絕已經進入倒計時。

目前全世界僅存5種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除南方白犀牛亞種外,其他犀牛種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尤以爪哇犀牛數量最少(50多頭)。這些漫遊在非洲(黑、白犀牛)和亞洲的犀牛不僅面臨原生棲息地的破壞,還得時刻提防偷獵者們的行動——這一切都是源於人們,尤其是亞洲買家(越南、中國)對犀牛角的巨大需求。

在中國,人們對犀角神奇藥效和靈犀(一種稱為「通天犀」的犀角,據說能出氣通天)的文化演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國大地上也曾出現過犀牛的身影,只是隨著環境變遷,在人們無節制捕殺下,中國犀牛數量越來越少,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20世紀中期在雲南地區滅絕。到最後,中國犀牛隻能以文物、成語、詩詞、地名等方式存在於歷史記憶中,留下一聲嘆息。

現存的印度犀牛(大獨角犀)、爪哇犀牛(小獨角犀)、蘇門答臘犀牛(雙角犀,體型比獨角犀小)都曾在中國留下足跡,中國犀牛,即是對歷史上生存於此的三種野生犀牛種群的統稱。犀牛和大象一樣,喜好溫暖溼潤的氣候,三千多年前的安陽一帶,氣候宜人,「草木暢茂」,有沼澤、湖泊,大片的原始深林,茂盛的植被,簡直是大型食草動物的天堂。黃河中下遊、長江流域、青藏高原東緣、貴州高原北緣、鄂西南山地、湘西山地以及湘中、湘南等地均有野犀活動。

犀牛皮:厄運之端

現存的印度犀牛(大獨角犀)、爪哇犀牛(小獨角犀)、蘇門答臘犀牛(雙角犀,體型比獨角犀小)都曾在中國留下足跡,中國犀牛,即是對歷史上生存於此的三種野生犀牛種群的統稱。犀牛和大象一樣,喜好溫暖溼潤的氣候,三千多年前的安陽一帶,氣候宜人,「草木暢茂」,有沼澤、湖泊,大片的原始深林,茂盛的植被,簡直是大型食草動物的天堂。黃河中下遊、長江流域、青藏高原東緣、貴州高原北緣、鄂西南山地、湘西山地以及湘中、湘南等地均有野犀活動。

小臣艅犀尊,商代晚期,青銅器,器高24.5釐米,山東壽張梁山出土,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此器真實刻畫了蘇門答臘雙角犀的形象

當時在安陽一帶及以南的太行山東南麓,遇見一隻野犀的概率比野象還要大。這導致獵犀活動的頻繁,甲骨文中屢有記載,數量幾隻到十幾隻不等。在一次破壞性的捕獵活動(「焚林而獵」)中,殷王意外捕獲犀牛71頭,被記錄在卜辭中。殷墟曾出土一個大獸頭骨,上刻辭:「於倞田口口獲白兕。」經著名文字學家唐蘭考證,甲骨文中的兕就是犀牛,此頭骨即為犀牛遺骨。

殷周時代,捕獲一頭巨犀的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其食用價值,這是君王炫耀武力和權力的最佳時刻。國家博物館藏商代「宰豐骨匕」刻辭上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狩獵活動中捕獲一隻犀牛,因宰豐有功便賞賜給他,並將此記錄在由犀牛骨做成的「匕」上。對受賞者而言,這自然是不小的榮譽。

類似的賞賜也發生在小臣艅身上,商末帝辛(即紂王)十五年,商王伐夷方而歸,在夔京巡視期間,將夔貝賞賜給艅,艅將其記錄在犀牛狀的青銅器「小臣艅犀尊」(現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腹內,以示紀念。從功能上看,這是一件盛酒器,只是在以各種動物為造型的尊中,為何艅偏偏選擇犀牛,且是一頭體態較小的蘇門答臘雙角犀牛?這可能與蘇門答臘雙角犀牛頻繁出現,但不易得有關。而用珍貴的犀角做成飲酒杯(兕觥,容五升),既是身份的象徵,又寄予人們對萬壽無疆的期望(「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犀牛皮堅甲厚,鐵甲興盛之前,由厚實犀牛皮打造的犀甲一度是春秋戰國武士豔羨的裝備,成書於戰國晚期的《考工記》詳細記載了犀甲縫製及品質檢驗方法。據《考工記》介紹,這一時期出現了專事製作犀甲的工匠——「函人」,由他們製成的犀甲壽命至少在百年以上,雖然不免誇張,也是基於經久耐用的事實。

繪畫,捕殺犀牛的東周武士。鐵甲興盛之前,由厚實犀牛皮打造的犀甲一度是春秋戰國武士豔羨的裝備,當戰爭越來越頻繁,各國犀甲產量越來越多,龐大的需求致使犀牛數量在我國特別是北方大幅度減少

不過當戰爭越來越頻繁,各國犀甲產量越來越多,龐大的需求致使犀牛數量(本來生育率就低)在我國特別是北方大幅度減少,有些地區甚至出現犯人犯死罪,可以犀甲贖回的現象。犀牛皮實在缺乏,「亦雜用牛皮」,美其名為犀甲。在「犀兕麋鹿滿之」的楚國雲夢澤獵區,「操吳戈兮被犀甲」被視為理想的戰鬥裝備,《越語》稱:「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足見南方各國犀甲產量之大,人們對犀牛長期的濫捕濫殺,給犀牛帶來了生存史上的第一次厄運。

犀角:解藥還是毒藥?

即便犀甲被鐵甲所取代,其悲慘境遇並沒有得到多大轉機。自然環境的變遷及人為(不計後果)對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野生動物們不得不進行大遷徙。有學者統計,犀牛在中國分布北界,大約每400年左右向南消退200千米,春秋時期還廣泛分布於大半個中國,到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期,關中和中原一帶已經沒有犀牛了。王莽輔政期間,為了炫耀「威德」,不得不以重金動員南海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臘姆)萬裡將活犀牛運到長安來。其時,印度、爪哇、越南一帶的犀牛、犀角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被視作中外友好往來的象徵。

相關焦點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 中國犀牛的悲情消亡史,1922年就已不見蹤跡
    中國犀牛化石我們原有三種犀牛。分別是:大獨角犀(印度犀)、小獨角犀(爪哇犀)和雙角犀(蘇門犀)。但是由於犀牛擁有非常適合古代作戰的革制甲,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成為各諸侯國武士爭相奪取的「裝備」,大約在西漢晚期,犀牛開始在中原地區走向絕跡,而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犀牛的生存環境甚至已經被壓縮到了雲貴高原一代。
  • 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 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為何消失了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 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
  • 中國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隨著氣候轉入寒冷期,中原地區的先人們發現,原來在河南等中原地帶廣泛存在的犀牛、大象等動物逐漸退出黃河流域、開始南遷,對此《呂氏春秋·古樂》和《孟子·滕文公下》將其表述為周武王「驅虎、豹、犀、象而遠之」,但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的南遷,實際上僅僅依靠人力是做不到的,其南遷的背景,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第一個寒冷期的到來。
  • 全城熱益 | 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隨著氣候轉入寒冷期,中原地區的先人們發現,原來在河南等中原地帶廣泛存在的犀牛、大象等動物逐漸退出黃河流域、開始南遷,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的南遷,實際上僅僅依靠人力是做不到的,其南遷的背景,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第一個寒冷期的到來。
  • 揭秘中國犀牛2000年的滅絕之路:是天災還是人禍?
    大家知道,現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是不產犀牛的,一提起犀牛大家就會想到非洲、埃及或者尼羅河等熱帶地區,那裡才應該是犀牛生存的天堂。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犀牛的足跡卻遍布中原大地,而且數量還相當之多。那麼,2000年前遍布中國的野生犀牛為何在中國一頭都見不到了呢?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 中國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 駐南非使館認養犀牛
    原標題:中國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 駐南非使館認養犀牛  中新社普利托利亞12月3日電 (記者 宋方燦)中國使館認養南非國家動物園犀牛揭牌儀式3日在南非國家動物園犀牛館前舉行。楊義瑞臨時代辦、動物園總經理恩克索馬尼博士、南外交部等政府部門官員、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專家、非政府組織和媒體代表以及部分中南小學生參加活動。
  •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高1.2~1.5米,長2.5~3.2米,重量800千克。據估計,現存蘇門答臘犀牛數量不足400隻,是存量最少的大型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是長毛犀牛與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後裔,它們普遍被人認為過去200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
  • 犀牛瀕危的原因 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
    受生態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犀牛數量不斷減少,非政府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辦公室在2010年發起世界犀牛日,設在每年的9月22日,目的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保活動,強化人們保護犀牛的意識,那麼犀牛瀕危的原因有哪些呢?
  • 印尼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
    光明日報馬尼拉3月25日電(記者趙中文)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分會24日宣布,3月12日在印尼婆羅洲一處採礦場附近發現一隻約5歲大的蘇門答臘母犀牛,之後這頭犀牛落入動物保護組織設下的陷阱。這是當地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讓許多動物保護人士大為振奮。
  • 力挽狂瀾:人們有望將北部白犀牛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
    那個時候我國的犀牛分布數量還很多。1916年,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被捕殺;1920年,最後一頭印度犀牛被捕殺;1922年,最後一頭爪哇犀牛被捕殺,犀牛在我國再也找不到蹤跡。犀牛角一直被看作珍貴的傳統藥材,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 消失的中國野犀牛:我們只是想活下去!(多圖慎點)
    我們只是想活下去你知道在上下五千年浩蕩歷史中,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也曾經有過野生犀牛嗎你知道為什麼現如今,犀牛隻能在動物園才能看到了嗎?你知道中國地域內最後一隻野生犀牛是因為什麼而消亡的嗎?後面兩個問題有著同一個答案——人類。消失的中國野犀牛20世紀後期,由於人類獵殺,中國最後一隻野生犀牛死亡,這個憨憨的近視眼自此在中華大地上滅絕。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黑犀牛是現存野生狀態下數量第二多的犀牛,它也是僅分布於非洲,與白犀一樣,黑犀在非洲的分布也很廣,也是在非洲的中、南、東部都有分布,但是由於黑犀在非洲南部數量較少,所以它的數量不如白犀多。印度犀是一種瀕危的犀牛,現存野生數量不足2500頭,它們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以及尼泊爾。
  • 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犀牛滅絕記
    每個國家都有國寶,中國是大熊貓,俄羅斯是北極熊、美國是禿鷹、英國是知更鳥,澳大利亞是考拉和袋鼠。一些動物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非洲的犀牛。如果我說中國以前犀牛泛濫,你信嗎?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其實在古代,中國犀牛也很多。
  • 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之所以用了這麼多模糊的數據,是因為現存的爪哇犀已經少之又少,人們缺乏足夠的數據。除了比印度犀小一點兒,人們很難從外形上區分這兩種犀牛。不過雌性的爪哇犀幾乎是沒有角的,這與印度犀不同。    還好,爪哇犀與印度犀的分布範圍並不太重疊,它們生活在中南半島和印尼群島中的熱帶雨林中,現在只有爪哇島和越南的少數地方還有可能見到野生爪哇犀。
  • 深圳野生動物園孔雀犀牛和諧共處
    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孔雀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1月12日,這兩種有著「最大」不同種類的動物卻在深圳野生動物園上演了「一起聚餐」有趣的一幕。
  •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跡,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原來,它的外形確實不是牛,根據專家判別和實物對照,它塑造的形象,應該是蘇門犀,也就是犀牛的一種。這件器物是酒器,而且是青銅尊,上面布滿了錯金銀工藝繪製的雲紋,所以被命名為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雖然它是窖藏出土,並非墓葬中挖出來的,但它的腹腔中放置的銅鏡、銅帶鉤、銅銼、銅砝碼等物佐證,這是西漢時期的傑作。
  • 因人類捕殺而滅絕的九種動物:斑驢肉質鮮美,中國犀牛是名貴藥材
    塔斯馬尼亞虎,俗稱袋狼,近代最大的有袋肉食動物,曾經在澳洲草原上廣泛存在,18世紀後期,由於農戶的羊群被野狗大量襲擊,但人們誤以為是袋狼所為,因此在當地政府的獎勵下袋狼被肆意屠殺導致滅絕。圖為1933年赫芭特動物園的一隻袋狼,這也是人類見過的最後一隻。披毛犀,又叫長毛犀,平均肩高2米,體長3.5米,重達1.8噸。
  • 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
    東漢、三國到西晉這一時期,中國普遍氣溫較高,不僅兩廣可以看到大象犀牛,甚至連湖南也有,湖南婁底新化縣琅塘遺址就出土過象骨。但中國南方還算溫暖,兩廣地區的氣候依然可以維持大象犀牛的生存。氣溫下降當然會對大象犀牛等熱帶動物造成傷害,它們在兩廣的逐漸消亡大概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接下來的明清小冰期,對大象犀牛的生存更是致命打擊。正德四年冬,廣東潮州天降大雪,「積雪厚尺許」。
  • 世界犀牛日:拯救北白犀的一線生機
    當時人們發現,這個亞種雖然只在當地區域內分布,並可能受到人類定居環境、草原棲息地的適宜性、熱帶稀樹草原林地和水源的影響,但牠們的種群數量還是相當多的。在查德南部、中非共和國北部和東部、蘇丹西南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和烏幹達西北部都有牠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