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

2020-11-25 好奇組長

我們都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曹衝稱的這頭大象到底是哪裡來的?這是一個被忽略一千多年的問題。

根據陳壽的《三國志·魏書》記載:「時孫權曾致巨象」。也就是說曹衝稱的大象是孫權送的,但陳壽沒告訴我們孫權又是從哪裡搞來的大象。

西晉人虞溥所寫的《江表傳》告訴了我們答案——「孫權遣使詣南馴象二頭」。「南」指的是吳國所統治的九真郡,範圍大致是今天的廣西、廣東西南部及越南北部。這條記載說明:三國時期廣東、廣西境內是有大象的。秦朝時,九真郡所屬範圍被稱為「象郡」,也正是因為有大象而得名。南朝梁陳時期又在廣西境內設置「象郡」。

兩廣境內曾有大象和犀牛

事實上,在一千多年前廣東、廣西境內不止有大象,還有犀牛。

西漢人桓寬所著的《鹽鐵論·力耕》記載:「珠璣犀牛出桂林」(珠璣是珠寶、珠玉的意思)。這裡所說的桂林是指「桂林郡」,其範圍包括今天的桂林、柳州、梧州,廣東德慶、陽江等地。

戰國到西漢成書的《爾雅·釋地》記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牛焉」。

出土的漢代玉犀牛

西漢劉安所寫的《淮南子》記載:「南方陽氣之所積,其地宜稻,多兕、象」。兕(sì)是古書上所說類似犀牛的一種異獸。

《宋史·五行志》曾記載過廣東潮州老百姓的莊稼被大象食用、踩踏。

宋朝的《太平寰宇記·嶺南道》記載,廣東英州(英德縣)、廣西鬱林州(玉林市)均產犀牛。

以上這些史料都說明,在一兩千年前的南方兩廣地區生活著大象和犀牛。

不僅有史料的記載,還有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這一點。廣東肇慶金利鎮出土過象骨,廣西扶綏縣出土過犀牛骨、象骨。

大象犀牛的「美好年代」

那為什麼現在兩廣境內沒有大象犀牛了呢?究其主要原因皆跟氣候變化有關。大象犀牛都是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如今兩廣的氣候基本不適合它們生存,自然就消失了。但在一兩千年前中國的氣候不是這樣的。東漢、三國到西晉這一時期,中國普遍氣溫較高,不僅兩廣可以看到大象犀牛,甚至連湖南也有,湖南婁底新化縣琅塘遺址就出土過象骨。

廣西崇左出土的幼象牙齒

南北朝至北宋時期,中國的氣候有所降低,但中國南方還算溫暖,兩廣地區的氣候依然可以維持大象犀牛的生存。廣東東莞博物館至今收藏著鎮象塔,這是五代南漢時期打造的。因為每年秋天群象踏食百姓莊稼,官府組織人力捕殺大象,然後將象骨頭埋起來,並在其上建起「鎮象塔」以鎮壓和超度大象的魂魄。這足以說明在1000年前,兩廣地區生存著大量的野象。

明清小冰期的致命打擊

大致從南宋時候開始,全國性氣溫下降,兩廣也不例外。廣東地區竟然發生「荔枝皆凍死」的現象。廣東一些地方甚至在冬天會下雪,南宋初年廣東欽州連續幾年下大雪,造成雪災——「冬常有雪,歲乃大災」。氣溫下降當然會對大象犀牛等熱帶動物造成傷害,它們在兩廣的逐漸消亡大概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接下來的明清小冰期,對大象犀牛的生存更是致命打擊。正德四年冬,廣東潮州天降大雪,「積雪厚尺許」。明朝正德年間,據《瓊臺志》記載連海南一些地方都發現雨夾雪的現象。海南島可是正宗的熱帶氣候區,連這裡都能下雪,說明這次寒潮的威力之強、範圍之廣。兩廣地區豈能倖免於難?又如清朝順治年間這次寒潮更猛——海南瓊海地區「寒霜大作,歲荒民飢,遇凍多死,獸畜魚鳥多殞歿(yǔn mò),榔椰凋落,草木枯萎。」福建福州也出現了「河水凝結,可載行人」的現象。清朝光緒年間,廣東廣西境內又發生了好幾次「極大寒」,史書記載說是「空前未有之奇」。

光緒年間老百姓都穿的很厚

長達幾百年的明清小冰期,使兩廣地區的大象犀牛生存受到極大威脅,數量越來越少。雖然期間也有幾次小暖期,但並不足以使大象犀牛的數量有所恢復或增加。

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

氣候的變化不僅對大象犀牛這樣的大型動物有影響,對植物也有影響。南宋初年湖南境內還出產荔枝,到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記載,湖南已經沒有荔枝了,廣西北部的桂林地區還有荔枝。到清朝乾隆時期連桂林都沒有荔枝了。

又比如,在唐朝至元朝期間,廣西境內還大量種植椰子,進入明清小冰期以後廣西境內的椰子也慢慢絕跡了。現在我國能種植椰子的地方基本上只剩下海南、臺灣南部、雲南西雙版納、廣東雷州半島。

荔枝、椰子等熱帶植物的不斷南移,都說明了我國的熱帶地區越來越少,逐步向南退卻。

人類的瘋狂捕殺

大象犀牛在兩廣的大量消失,除了受到明清小冰期的影響,還受到人的因素的影響。明清時代中國人口大爆發以及生產力進步,人類的活動極大壓縮的大象犀牛這種大型動物的生存空間。我們知道,越是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型動物生存越困難,古今如此。在廣袤的非洲草原上,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所以能生存著許多大型動物(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

尤其清朝時對大象犀牛的捕殺十分猖獗。象牙和犀牛角所帶來的財富,使人們為之瘋狂。清朝時兩廣官府竟出動官兵捕殺,一次能捕幾十頭犀牛。犀牛角和犀牛皮都能賣錢。官方如此,民間也上行下效,偷獵行為不斷。

現在人類對大象犀牛的捕殺情況依然嚴重

如此瘋狂捕殺,到20世紀初,犀牛在中國已所剩無幾。1916年,我國最後的一隻蘇門答臘犀牛被捕殺。1920年我國最後一頭印度犀牛被捕殺。1922年我國最後一頭爪哇犀牛被捕殺,自此中國的犀牛全部滅絕了。

大象在中國倒是還有,目前雲南西雙版納地區有130多頭大象,處於政府的保護之下。如若不然,恐怕也會滅絕了。

【吐溫老絲兒】好奇心驅使,深挖史料,寓教於樂。

相關焦點

  • 歷史老照片: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原因是2字
    你們知道廣東和廣西的大象和犀牛為什麼滅絕了嗎?我們都聽過曹州衝像的故事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這這頭大象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可是被忽略了1000多年的問題。很多人說他的那個大象是孫權送的,為什麼廣東和廣西的就沒有了,那你們有想過這個問題嗎,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呢。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布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就分布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大象和犀牛沒了象牙和牛角必死嗎?為什麼?
    在許多新聞中,我們會看到一些不法之徒為了獲取象牙或者是犀牛角殘忍的殺害大象和犀牛的報導,儘管在新聞中,大象和犀牛的屍體都做了一定的處理,但是也隱約能夠看到不法分子狠毒的手段。那麼,是什麼讓人對這些動物痛下殺手呢?取得象牙和犀牛角後大象和犀牛都必死無疑嗎?帶著這兩個疑問,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沉重的問題。
  • 專家警告:大象犀牛等大型動物或在100年內滅絕
    來源:參考消息網(資料圖 視覺中國)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英媒稱,最新研究顯示未來一百年大型動物可能滅絕,比如大象、犀牛及河馬;而適應狹小棲息地生存能力較強的小型動物將興旺繁殖報導稱,雖然體重減輕主要是由於大型動物滅絕所致,但是由於一些體型較大的動物被迫棲息在縮小了的生活環境中,它們的體積實際上可能要縮小。報導稱,專家對全球近15500例哺乳動物和鳥類進行了研究,利用計算機模型預測棲息地喪失可能對動物數量產生哪些影響。
  • 大象、犀牛和老虎在哪個國家最安全?
    這份報告題為《野生物非法貿易評級卡:對遵守及執行CITES公約保護老虎、犀牛和大象承諾的評估》,對大象、犀牛和老虎的23個主要分布國、中轉國和消費國遵守及執行公約的狀況進行了分析。根據最近的表現,各個國家被評定為綠色、黃色或紅色標明的級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現,23個國家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非法野生物貿易,但每個國家在執法方面付出的努力不同,因此得到了不同的評級。
  • 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犀牛滅絕記
    一些動物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非洲的犀牛。如果我說中國以前犀牛泛濫,你信嗎?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其實在古代,中國犀牛也很多。河姆渡和周口店的遺址上,多次發現犀牛骨頭;甲骨文記載,商朝殷王一次捕獵到71頭犀牛;戰國犀牛紙鎮、西漢錯金銅犀牛、宋代犀牛擺件等等,這都說明古人熟悉犀牛,犀牛不是遙遠的非洲獨有物種。
  • 中國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儘管從西周時期開始,黃河流域的犀牛和大象逐漸消失,然而在相對溫暖、森林廣袤的江淮流域,犀牛、大象仍然廣泛存在,因此先人們對於犀牛的南遷雖然不解,但也並不以為然,對此,春秋戰國時期的《左傳》就寫道:「牛則有皮,犀兕(讀作sì,
  • 大象的產肉量那麼高,人類為什麼不養殖大象?大象:我大意了啊
    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非洲大草原的景象時,我們不禁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不馴化產肉量高的大象、犀牛,而去馴化體型更小的牛、馬、羊呢?為什麼人類不馴化捕獵技巧高超的獵豹,而去馴化狩獵水平一般般的狗呢?這個問題事關農業的起源。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在卡齊蘭加國家公園的瀕臨滅絕的一隻有角的犀牛
    在阿薩姆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址卡齊蘭加國家公園看到瀕臨滅絕的獨角犀牛是Holiday Scout巡迴演唱會的一部分。你還記得當我去蘭卡威並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犀牛之旅的事情......結果證明是犀牛是一種四輪車。我猶豫地問桑格...... 「他們是真正的犀牛嗎?」 他就像,是嗎?… 好的。只是檢查。
  • 大象為什麼不長毛
    而我們人類所屬的靈長目含有350個物種,我們的近親可比大象多多了。    大象的獨特首先表現在它的龐大。它是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能長到高達4米,重達7噸,是排在第二位的犀牛的兩倍。它的形狀也很獨特,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那長長的鼻子,以及巨大的耳朵。大象還有一個特徵比較少有人注意到,那就是身上的毛髮極其稀疏。
  • 南非現大象與犀牛驚魂戰鬥
    人民網9月22日電 非洲象和犀牛是兩種身材碩大的哺乳動物,人們極少見到它們互相打架的場面。業餘攝影師Louis Kok近日在南非拍到了成年公象「踢死」成年母犀牛的震撼鏡頭。數天後,這頭母犀牛因內傷死亡。 攝影師透露,「肇事」的大象身強力壯,當時可能正處於發情期,因此顯得異常暴怒,將一頭帶著幼崽的母犀牛撞得四腳朝天躺在地上。
  • 南非國家公園犀牛和大象打架 場面激烈殃及小犀牛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3日報導,近日,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一段錄像顯示,一頭非洲象和一隻犀牛打架,場面激烈,殃及身旁的小犀牛,致其差點被踩在腳下。視頻顯示,一隻犀牛帶著小犀牛在池塘裡喝水,看到一頭大象靠近,這隻犀牛朝大象走去,擺出一個看似威脅的姿勢。不過適得其反,這似乎激怒了大象,它立刻撞上犀牛,當即兩隻龐然大物開始激烈的搏鬥,旁邊的小犀牛差點被踩。最後,不佔上風的犀牛被大象推入水中後掙脫束縛,帶著小犀牛離開現場,大象還追著它們跑了一會兒。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犀牛有很好的聽力來補償它們視力不佳的情況,一旦它們開始向你衝去,你就失去了對你身體功能的控制,它們也有很好的嗅覺來進一步幫助它們但是為什麼犀牛視力不好呢?一些人爭辯說,它們非常可怕,可能導致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進化忽視了-幾乎沒有捕食者願意接受它們,犀牛甚至需要良好的視力嗎?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都同意,更有說服力的理論也要悲哀得多。
  • 方舟子解疑:大象為什麼不長毛
    摘自:方舟子 著 《大象為什麼不長毛
  • 本國犀牛已滅絕 尚比亞將從南非引入15頭
    新華網盧薩卡9月22日專電(記者石壽河)尚比亞野生動物局22日向記者透露,尚比亞政府計劃從南非再引進15頭犀牛,加上原先引進的6頭犀牛,尚比亞犀牛數量將可達到21頭。  動物局局長哈彭加告訴記者說,尚比亞在上世紀70年代曾擁有2000多頭犀牛,但由於偷獵者瘋狂捕殺,致使這一世界珍稀動物在尚比亞全部滅絕。
  • 非洲草原:發情狂暴大象掀翻黑犀牛
    不過,這次這隻狂暴的公象頂的是犀牛,不是水牛。22日,據英國《每日郵報》,非洲草原上,動物界的長角犀牛和長鼻大象不期而遇,想保護幼崽的母犀牛毫無招架之力,一對業餘攝影師夫婦捕捉到這一可怕的景象。不僅如此,在黑犀牛毫無招架之力後,公象還拖著犀牛在地上滾來滾去。黑犀牛顯得尤為無助,只能任憑大象攻擊。
  • 南非政府提議將犀牛、大象列入可屠宰食用動物...
    中新社·華輿訊據中非新聞社報導 政府對南非的肉類安全立法提出了修改建議,建議將瀕臨滅絕的犀牛,大象和長頸鹿等種种放在民眾的餐盤上。農業、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部(DALRRD)在周二截止日期前已經收到了約3萬份意見。
  • 力挽狂瀾:人們有望將北部白犀牛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
    白犀牛,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一個存在於圖片文章視頻中的物種,就連去動物園都不一定能見到。而我們對白犀牛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除了頭上的犀牛角,我們可能都想不出來白犀牛的具體模樣。犀牛現存五種,分別是白犀牛、黑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印度犀牛,所有犀牛都是瀕危物種。
  • 農民用犀牛和大象耕田你見過嗎?
    但你聽過用犀牛代替水牛耕作農務的嗎?近日,海南有戶農家因為自家的耕作水牛年紀已高而勞累過世,作為家庭農耕的頂梁柱,百感交集的農民想到了犀牛也是牛,用來耕作好像沒毛病,用犀牛代替的想法就此稀裡糊塗地實行了。
  • 地上最大動物對決——大象讓犀牛知道誰才是老大
    參考消息網9月7日報導臺媒稱,大象與犀牛分別是陸地上體型最大跟第二大的動物。憑著龐大的身軀,它們在非洲草原上幾乎沒有天敵。而一名遊客目擊到這兩種動物在南非草原上狹路相逢,發生扭打的罕見場面。據臺灣聯合新聞網9月5日報導,印度遊客克裡希納6月與家人到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旅遊,拍到一頭大象刻意向一對犀牛母子找茬。當時,大小犀牛正在水窪旁飲水,大象則從後方走過來。先注意到的小犀牛立刻躲避,轉過身來的母犀牛隨即向大象衝過去。一陣衝突後,母犀牛明顯輸給大象的蠻力,還不小心踩到小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