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分解酒精的基因差異可能有助於解釋哪些哺乳動物會喝醉。

根據一項有關代謝酒精的基因的最新調查,大象,獨角鯨和豚鼠這三種動物都容易醉酒。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分子人類學家Mareike Janiak說,遺傳功能失調的基因可能會使它們的身體更難分解乙醇。
Janiak及其同事在4月29日的《Biology Letters》上報導,她和同事們並未研究代謝乙醇所需的所有基因,但這一重要基因的改變可能使乙醇在這些動物的血液中更容易積聚。
食肉鯨目動物、以穀物或樹葉為食的豚鼠以及研究中發現的其他大多數容易醉酒的動物,可能並不會大量食用製造乙醇的含糖水果和花蜜。但是,大象可能會大量食用這類水果,所以這項新的研究重新開始了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即大象是否真的會醉醺醺地大吃芒果的「親戚」——馬魯拉果。
Janiak說,有關大象吃過熟的水果後行為怪異的描述至少可以追溯到1875年。後來,對大象進行了一項味覺測試,向它們提供裝有乙醇的水槽,結果發現大象很願意喝水。觀察人士說,之後,他們在移動時搖晃得更厲害,而且看起來更有攻擊性。
然而在2006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生理學家Steve Morris和他的同事攻擊大象醉酒的概念是 「虛構的」。他們的論點之一是,就算非洲象真的以正在發酵的馬魯拉果實為食,它們也不可能一次吃下足夠多的果實。然而,這種計算是根據人類生理學推斷出來的。新的發現表明,大象的ADH7基因不起作用,這可能意味著它們對烈酒的耐受性較低。
然而,啟發這項新研究的並不是大象,而是樹鼩。卡爾加裡的生物人類學家、資深作家Amanda Melin說,它們看起來就像可愛的尖鼻子松鼠,而且它們對酒精有著驚人的耐受力。乙醇的濃度會使人變得邋遢,但顯然不會影響小動物。她,Janiak及其同事決定調查他們可以找到的所有哺乳動物遺傳信息,以間接評估對酒精反應的多樣性。
研究人員查看了79種哺乳動物的遺傳信息,發現ADH7在哺乳動物系譜上的10個不同位置失去了功能。這些易受乙醇影響的動物非常不同:大象,犰狳,犀牛,天牛,八齒鼠和牛都在其中。
相比之下,人類和非人類的非洲靈長類動物則處於相反的情況,這種突變使它們的ADH7分解乙醇的效率比典型的哺乳動物高40倍。然而,樹鼩飲酒能力的來源仍然是個謎,因為它們沒有相同的高效基因。

然而,在非洲象身上發現基因功能障礙,引發了人們對古老的醉酒論的質疑。Melin說,大象清除體內乙醇的能力較慢,這意味著大象從吃發酵水果中獲得的少量乙醇可能足以改變它們的行為。
行為生態學家Phyllis Lee自1982年以來一直在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觀察大象,現在是安博塞利大象信託基金的科學主任。她說:「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釀造一種玉米啤酒(當時我們絕望了),大象們喜歡喝這種啤酒。」儘管她認為大象巨大的肝臟有一定的解毒能力,但她並沒有在這場辯論中表明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