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三帶犰狳( Tolypeutes tricinctus)
個頭兒不大的犰狳甩著短腿,從南美洲中部,穿過巴西,漫步到了加勒比海岸邊。大約三百萬年前,巴拿馬地峽開始形成,犰狳們竟然東滾西爬地加入了南北美物種交換的大軍,穿過中美洲來到北美洲。
■戎可
那年巴西,嗚嗚祖拉響徹馬拉卡納體育場,倘使吉祥物福來哥(Fuleco)是活物,想必會被驚得蜷作一團。
福來哥的原型是一隻巴西三帶犰狳(Tolypeutes tricinctus),那是巴西特有的一種哺乳動物,近年數量漸少,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易危物種。
犰狳的讀音聽起來像「求魚」,《山海經》裡有這兩個字,指一種怪獸,狀不可考。《康熙字典》引《廣韻》說「犰狳,獸,似魚,蛇尾,豕目。見人則佯死」,很像福來哥,但不知宋時古人如何知道這類動物的。要知道,它們可是起源於南美,也僅僅分布於美洲。
犰狳與食蟻獸、樹懶是近親,來自同一遠古祖先,脊柱結構上保留著祖先的特徵,歷經幾千萬年少有改變,所以我們說它們原始。現生已知的犰狳有9屬21種,絕大多數僅分布在南美洲。據推測,它們起源、分化於巴拉圭附近,至今巴拉圭還有11種不同的犰狳。犰狳出現後,逐漸外遷,一路向北,至少留下7種定居於巴西。巴西把犰狳作為2014世界盃的吉祥物,自有其道理。
體表被毛是哺乳動物的特徵,然而現生哺乳動物裡有兩夥看起來是異類,一夥是之前提過的穿山甲,另一夥就是犰狳。這兩夥傢伙滿身鱗片,也難怪古人說它們「似魚」,也因為似魚這兩個字,這兩夥動物曾被認為是近親,但它們從結構到起源都相差太遠,已經被歸入不同的類屬。無論是穿山甲還是犰狳,它們的鱗片都是來自表皮的角質化結構。二者的差別在於,犰狳在鱗片之下還有來自真皮的骨板。那些骨板有規律地排列,保護著犰狳的身體,讓它們看起來像是穿了滿身鎧甲。犰狳除頭有骨盔尾被尾甲之外,軀幹背部的骨板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前後兩個部分各成一個整體,分別護住肩部和髖部。中間的部分裂成幾個弧狀的半環帶,其間連接以柔軟的皮膚,護住背部和身體兩側。環帶的數量是分類的一個依據,三帶犰狳有三個環帶,更著名的九帶犰狳(Dasypus novemcinctus)有九個環帶。那些亦合亦分的骨板,既堅固,又不妨礙犰狳的活動,而它們的肚皮就柔軟無骨,皮膚上密生毛髮。也因此,每遇敵害,犰狳總是努力向腹部蜷曲,盡力用背甲護住腹部。
且慢,別以為身披鎧甲就能天下無敵。強者仗劍,弱者才需披甲。犰狳的骨甲,直接對敵時真沒什麼大用。三帶犰狳還能團身成球,只露滑溜溜的鱗片在外面,一時間讓人無可奈何。但是,它們的主要天敵美洲獅,只要稍有耐心,等它鬆懈露頭,揪住尾巴,立時瓦解全軍。其他的犰狳因為環帶太多,互相牽掣,連團成球的本事都沒有,要那骨甲又有何用?犰狳腿短,跑得可不慢,每遇敵害,要麼奔進荊棘叢,要麼逃進巖縫,把自己卡在石縫中間,要麼立時用鋒利的前肢挖個土洞躲進去。捕食者縱使餓癆鬼附體,面對棘刺石剮多半會放棄。犰狳滑韌的骨甲,既不給天敵可乘之機,也使自己免受剮擦之苦,也算「苦心積慮」,充分利用蒼天遺物。外強中乾,犰狳只好晚上活動,依靠靈敏的嗅覺尋找昆蟲果腹,這樣也可以避免與大部分天敵相遇。
是啊,犰狳雖然什麼都吃,但大部分是吃蟲的,並不「求魚」。
犰狳雖不求魚,戲水的本事卻不小,閉起氣來,一次竟能達8分鐘之久,所以潛渡小河不在話下。如遇大水,那傢伙居然能夠向腸胃吞氣,即便鎧沉甲重,也能把身體浮在水上,泅水而去。既能擊水,跑得又不算慢,四下溜達就有了基礎。再加上,犰狳生育能力不弱,九帶犰狳每次都生四胞胎,有的種類生得更多。孩子多了,無處安身,自然就要「闖關東」。於是乎,個頭兒不大的犰狳們,居然前赴後繼,甩著短腿,慢慢地從南美洲中部,穿過巴西,漫步到了加勒比海岸邊。大約三百萬年前,巴拿馬地峽開始形成,犰狳竟然東滾西爬地加入了南北美物種交換的大軍,穿過中美洲來到了北美洲。像犰狳這樣,一代接一代,慢慢擴大分布範圍的生物擴散方式,被稱為彌散(Diffusion)。
九帶犰狳是世界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種犰狳,南北美洲都有它。19世紀末,九帶犰狳遊過了美墨之間的格蘭德河,差不多也是那個時候被人帶到了佛羅裡達。因為沒有什麼天敵,短短百年間,它們便瀰漫到了它們能去的所有的地方,美國東南的三分之一,西阻於落基山脈,北阻於寒冷的天氣。犰狳基礎代謝率只有一般哺乳動物的80%左右,體溫只有大約34攝氏度,低溫會限制它們的擴散,寒地寥寥的食物也會限制它們的擴散。
然後,它們遇到了覺得它們好吃的人和呼天嘯地的汽車。在它們的家鄉,嗚嗚祖拉聲震寰宇,像要驅魔一樣。
《中國科學報》 (2017-05-19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