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球分析:候鳥類和哺乳動物遷徙和生活節奏加快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顯示,根據一項全球分析,候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生活節奏在加快——壽命縮短、發育加快、繁殖更多更快。

這一遷徙和生活節奏加快相關的研究成果,或對預測具有不同生活史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如何響應環境變化具有意義。

該論文指,遷徙是有代價的,但每年仍有幾十億動物遷徙,目前尚不明確生活史對策(如預期壽命、發育和生育率)如何影響移棲種和非移棲種。

論文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斯圖亞特·貝爾霍普(Stuart Bearhop)和安德裡亞·索裡亞諾·雷東多(Andrea Soriano-Redondo)及同事,在控制演化史、體型大小和地理位置因素後,比較了逾700種鳥類和540種哺乳動物,以研究遷徙和生活史可能存在什麼關聯。

他們發現,移棲種的生活節奏比其非移棲種近親要快。這個結果印證了現有的研究結果:它預測遷徙相關的時間、能量和風險,與生物對於生存繁殖的投資之間存在一種平衡取捨。論文作者還發現,在遊泳和行走的物種中,移棲種傾向於體型更大,而在飛行物種中(如蝙蝠和大部分鳥類),移棲種體型更小。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在遊泳/行走和飛行物種之間,遷移的能量成本隨體型變化的程度不一樣。

論文作者總結表示,以上發現或許對於預測哪些物種更有可能受到環境變化影響具有一定意義,他們呼籲更多去研究那些相對研究不足的移棲種,如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Frazer老師1977年大學工科,1986紐約州立大學MBA,現退休居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 全球變暖改變動植物生長節奏
    目前,在美國生態分析和綜合中心做博士後研究的埃爾莎·克萊蘭德是該報告的第一作者。克萊蘭德說:「在自然界,物種經過進化將自己的生長微調到與季節相吻合,適時意味著一切。如果氣候變化改變了植物生長的節奏,那麼它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依賴植物生存的動物的進食、繁衍和遷徙模式。」
  •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你見過?
    全球十大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你見過?動物遷徙是自然界裡一些最動人的現象,有的遷徙以速度之快著稱,有的遷徙則以規模見長,有些遷徙距離的和時間最長的則讓人嘆為觀止,一起來欣賞一下吧!帝王蝶有翅膀就能飛翔黑脈金斑蝶前足相當退化,短小無爪。
  • 《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動物》:關於哺乳動物的經典科普書
    《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動物》內容出自著名皇家博物學家約翰·亞瑟·湯姆森1922年的傳世著作《科學簡史》(1~4卷)中《簡明自然史》的部分內容。這不僅是一本不朽的科普著作,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在這本關於哺乳動物的經典博物學著作中,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並沒有把人收入其中。在他翔實的觀察與記錄中,我們走進全球各地哺乳動物的生活,了解它們為求生存而演化出的獨特本領。
  • 繁殖地點和時機,跟佔比哺乳動物的20%有關?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不同於生活中常見的其他野生動物,蝙蝠再次被廣泛地引起當代人的關注,始於這一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產生。哺乳動物與其他脊椎動物本質上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幼體是通過乳腺所分泌的乳汁來獲取成長的養料。而攜帶了多種超級病毒的蝙蝠,則是哺乳動物中的翼手目動物。而且,佔據全球哺乳動物20%的它們,不僅是哺乳動物中唯一擁有在天空中翱翔的能力的一類,其繁殖行為也在交配地點和時機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 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
    又名美洲水牛或犎牛,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也是一種比較兇悍的動物,體重可達1000千克,頭上長有一對向上彎曲鋒利的雙角,即使面對最富攻擊性的捕食動物,也毫不退縮。它們長有深暗的慄子褐色毛髮,有如同小丘一樣的大肩膀。在種群之內,各自的公牛形成一個集體並保衛族群中的母牛,在6-9月期間是美洲野牛的繁殖期。每頭母牛每年能誕生一頭小牛。
  • 列斐伏爾的節奏分析理論
    自然節奏和社會節奏互相交織,共同構成了人類特有的身體和生活節奏,這是人類社會節奏化的「一般原理」。雖然每個個體都能感知、同化節奏甚至反抗節奏控制,但是對節奏的分析必須依賴具有獨特技藝的節奏分析學家。列斐伏爾從對節奏普遍性的論證出發,通過對節奏與人類社會生活關係的論述,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節奏控制的方法,最終落腳於資本主義制度下日常生活的異化及其後果,提出以節奏革命恢復節奏平衡以反抗與克服異化的目標。
  • 《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出版
    該書利用最前沿的生物地層學、同位素年代學和磁性地層學斷代方法來界定哺乳動物在亞洲大陸的發展,是世界上第一本致力於亞洲新近紀哺乳動物生物地層學和地質年代學的巨著(厚達752頁)。作者們是在亞洲各地工作的專家,因此該書充分利用了整個大陸上具有豐富哺乳動物化石記錄的許多盆地的資料,為陸生哺乳動物的進化建立一個突破性的地質年代學框架。
  • 青藏鐵路沒改變藏羚羊遷徙路線和生活習性(圖)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新華網西寧3月19日電(記者 侯德強)記者從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管理局的巡查結果顯示,青藏鐵路沒有改變可可西裡藏羚羊的遷徙路線和生活習性。     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才嘎說,近兩年來,保護區藏羚羊完全適應了青藏鐵路動物通道,歷史上的固定遷徙路線沒有改變。
  •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一項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為了躲避人類的幹擾,全球多種野生哺乳動物正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夜間活動,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此前關於人類活動影響野生動物數量和生活空間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對動物習性的影響缺乏量化分析。
  • 看似荒涼的南極實則生機盎然,這裡生活著全球最多的食肉哺乳動物
    南極概況南極洲被稱為」第七大陸「,是人類最後抵達的大陸,面積1400萬平方公裡,超過歐洲和大洋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整個大陸只有2%的區域無長年冰雪覆蓋,其餘地方全是厚厚的冰川,佔全球冰被面積的80%以上。極端最低氣溫為-89.2℃,最大風速每秒90米以上,全洲平均年降水量55毫米,是全球最冷、風力最大、最乾燥的大陸,被稱為「白色荒漠」。
  • 中國哺乳動物的崛起
    嚙齒類是高效能的廣譜攝食者它們以洞穴為中心用門齒啃咬植被、果實適應能力幾乎沒有極限全球所有現生哺乳動物種類中嚙齒類佔比超過40%是哺乳動物中演化最成功的一支從荒漠到溼地從草原到山區廣袤的西部荒原上遍布洞穴四處吱吱作響,特別繁盛如沙鼠僅靠種子、果實為食無需飲水即能生活和繁殖(沙鼠,拍攝於內蒙古,攝影師@
  • 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是怎麼哺乳的?
    被捕殺的海豚鮮血染紅整片海域今天,我們就先從海洋中的水生哺乳動物開始,看看它們原本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對母乳的需求是所有哺乳動物幼體發育的前提,各類水生哺乳動物都進化出了不同的哺乳方式:海豹和海獅有可伸縮的乳頭,當寶寶不進食時乳頭會縮進體內。
  • 鳥類和哺乳動物攜帶85萬種尚未發現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目前鳥類和哺乳動物(蝙蝠、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中估計有54-85萬種未發現的病毒,可能感染人類細胞。  目前,科學家警告稱,鳥類和哺乳動物中可能有多達85萬多種尚未發現的病毒,它們很可能感染人類!  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一支由22名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野生動物,人類將面臨更頻繁、更糟糕的流行病,同時,我們需要轉向預防動物傳染性疾病,而不應完全寄希望於公共衛生措施和新疫苗。
  • 最新的牙齒分析表明,早期的哺乳動物更像爬行動物
    它們正處在過渡到真正的哺乳動物的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在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早期的哺乳動物與恐龍幾乎同時出現了。各種形態的恐龍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生態位,而早期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微不足道,主要靠昆蟲等生息在叢林中的小型獵物維生。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但是很難了解到它們的生理功能。
  • 哺乳動物的崛起和爆發:哺乳動物的演化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在哺乳動物出現後長達1億5千萬年的漫長歲月裡
  • 科學家闡述環境微生物大規模遷徙機制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領銜的國際團隊系統闡述了微生物通過人與動物、汙水及其他物質的流通在全球範圍的遷徙及其環境與生態效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數十億年來,微生物及其所攜帶的基因在空氣和水的自然驅動下發生遷移。
  • 世界上哺乳動物最大的和最小的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巨犀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巨犀巨犀類於漸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到達了演化的顛峰,變成了真正巨型動物。它們是陸地上第二大的哺乳動物,僅次於納瑪象,約有中等蜥腳形亞目恐龍的身形。它們只限於在亞洲中部生活,當時亞洲中部為大片的低地。與印度次大陸撞擊及喜瑪拉雅山的隆升引起了全球寒冷化、沙漠化及森林的消失,令這類巨型有蹄類滅絕。另外,在蒙古及俄羅斯也有發現一些未確認的巨犀類物種。
  • 全球變暖威脅跨國遷徙的黑脈金斑蝶繁衍
    光明網綜合報導 黑脈金斑蝶在北美大陸遷徙的路線已經被精確地描繪出。目前的研究表明至少要經過五代,這些金斑蝶才能向北飛出墨西哥,並在返回之前冒險飛至加拿大南部。黑脈金斑蝶資料圖(圖片來源:百度百科)一批來自美國的調查員們捕獲了來自17個州和加拿大兩個省的黑脈金斑蝶。
  • 氣候變暖,蝙蝠提前遷徙?
    墨西哥無尾蝠(也稱巴西無尾蝠)是一種棲息在布拉肯洞穴的遷徙物種,它們以20種不同的蛾類和40多種其他農業害蟲為食。玉米螟蛾(corn earworm moth)是蝙蝠的獵物之一,這種昆蟲以玉米、大豆、馬鈴薯和南瓜等植物為食,每年給美國農民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