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羚羊大規模遷徙怎麼回事?藏羚羊為什麼大規模遷徙意味著什麼
眼下,被譽為全球最壯觀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的藏羚羊遷徙之旅再度開啟。官方數據指,曾因藏羚羊盜獵頻發而引發世界關注的青海可可西裡,已連續10年實現盜獵案件「零發生」,藏羚羊種群穩步回升。每年四月底、五月初開始,中國西部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三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棲息的藏羚羊,向「大產房」世界自然遺產青海可可西裡內的卓乃湖遷徙,開啟「產仔季」。
-
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聚焦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
本報訊 日前,由中國科協主辦,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廣東省土壤學會承辦的中國科協第227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在穗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議題包括產電微生物及其電子傳遞機制、微生物燃料電池反應器設計與放大、微生物燃料電池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模型模擬、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環境應用。 論壇邀請浙江大學長江學者教授成少安、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愛傑、臺灣宜蘭大學教授王金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趙峰作主題報告。
-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項目取得系列成果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舉行年度報告會暨微生物學前沿領域研討會。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點及適應機理,對於揭示生物起源的奧秘和發展的規律、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和動力、認識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與地球化學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大大促進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在生物技術產業中的利用。
-
藏羚羊大規模遷徙 前往可可西裡卓乃湖集中產羔
藏羚羊大規模遷徙 前往可可西裡卓乃湖集中產羔時間:2020-05-11 15: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藏羚羊大規模遷徙 前往可可西裡卓乃湖集中產羔 近日,由43隻藏羚羊組成的遷徙隊伍陸續穿越青藏鐵路五北大橋和青藏公路,向可可西裡腹地行進,標誌著今年可可西裡開始藏羚羊遷徙產羔
-
GEB 丨 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環境過濾控制微生物擴散的重要因素。因此,擴散、微生物反應和環境過濾是形成微生物豐度-大小關係的關鍵機制。物種數量與所佔面積的正冪律關係稱為類群面積關係。類群區域關係的基本問題是擴散作用如何形成微生物多樣性的梯度。例如,外生菌根真菌因其分散能力而具有較強的類群-區域關係,土壤性質的高度異質性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的高度多樣性。
-
...大學——環境微生物學與環境微生物結構生物學、微生物分子生態學
所在院校: 南京農業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領域: 環境微生物學與環境微生物結構生物學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我國科學家系統闡述水稻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
該論文詳細總結了水稻無機砷吸收、代謝、解毒分子機制以及關鍵功能基因,並總結了土壤pH值、氧化還原電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礦質元素種類、有機質含量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對稻田砷形態及遷移能力的影響,並系統闡述目前水稻中砷解毒或低砷積累技術及存在的問題。文章最後還綜合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以及大田栽培管理等措施提出砷低積累的稻米安全生產的技術要素。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
2019年度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資助方向: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
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著關鍵的驅動作用。但是,人們對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物種類群、代謝方式及其與生境相關的調控、群落形成與結構、群落代謝的生態功能以及與環境互作和演化等機制所知有限。
-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研究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關鍵驅動作用。目前,人們對於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群落形成、代謝方式、生態功能及其與環境互作機制等知之甚少。該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1.包括大洋儲碳、固氮、溫室氣體代謝等在內的功能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與環境互作的機制; 2.海底極端環境(熱液、冷泉、海底以下深部等)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與環境互作; 3.典型大洋生境關鍵功能微生物(群)的代謝新途徑及新調控機制; 4.典型大洋生境微生物功能群的時空分布及對碳氮硫循環的驅動和調節機制。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4月29日,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expanded the genetic repertoire of arsenic metabolism and cycling",揭示了地球砷環境演變與微生物抗砷分子機制進化的因果關係
-
PNAS:沙漠微生物從石膏中汲取水的機制
但是,生物體從石膏中汲取水的機制以及石膏脫水過程卻並不清楚。針對上述問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Wei Huang(黃威)、David Kisailus等研究者對阿塔卡瑪沙漠和實驗室合成的石膏樣品開展了詳細的顯微鏡和光譜觀測,試圖揭開微生物從石膏中攝取水的機制並探討其對石膏晶體的影響。研究者發現阿塔卡馬沙漠的石膏巖表面之下經常發育有綠色微生物聚集區(圖1a),表明存在光合微生物。
-
15%的鳥類有遷徙行為,模型揭示遷徙原因
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尋找鳥類遷徙的原因,現在他們似乎找到了答案。近日,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一個模型,它以一種非常全面的方式解釋了鳥類的全球分布。研究人員說,鳥類遷徙的原因簡單又讓人驚訝:一切都因為能源效率。鳥類通過飛行數千英裡來節省能源。
-
美國科學家團隊證實微生物可在100%氫氣環境生存生長!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據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4日公開的一篇行星科學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團隊發現,微生物可以在100%的氫氣氛下生存和生長。這項發現表明,生命可以生存的系外行星環境遠比之前認為的更加豐富多樣。我們地球的大氣中,氫氣含量微乎其微,但許多質量大於地球的巖質系外行星,可以在其大氣中保持大量的氫氣。此前科學家就曾發現過有一類比地球略大的「超級地球」,含有此類富氫大氣。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藍細菌如何適應高鹽環境?科學家給出最新深層機制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藍細菌(又稱為藍藻或藍綠藻)能通過植物型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並轉化為各類碳水化合物。研究發現,為抵抗高鹽環境,很多藍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並積累蔗糖等小分子化合物,但相關調控機制仍未被清楚揭示。
-
它們體內的微生物在導航
比如,一隻小小的燕子,每年能夠長途遷徙上千公裡而不迷路。幾十年來,已有科學證據表明,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都能感知地球磁場,從而利用地球磁場來為自己的旅行導航。雖然我們不知道它們是怎麼做到的,但我們已經明確的是,這是許多動物天生就具備的神奇能力。
-
土壤微生物群組
3 土壤微生物組的前沿科學問題國際土壤微生物組學面臨的前沿科學問題可概括為4 個主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土壤元素循環的微生物驅動機制、微生物組的資源與環境功能和土壤微生物組的新技術及其應用。其中包含的具體科學問題詳述如下。3.1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與維持機制(1)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理論與認知。
-
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種以產電微生物為陽極催化劑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在廢水處理和新能源開發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