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爾的節奏分析理論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列斐伏爾的節奏分析理論

2017年05月16日 08: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關巍

字號

內容摘要:列斐伏爾通過對自然節奏、人類社會節奏和身體節奏的客觀存在及其相互關係的揭示,論證了節奏的普遍性及其作用方式。自然節奏和社會節奏互相交織,共同構成了人類特有的身體和生活節奏,這是人類社會節奏化的「一般原理」。雖然每個個體都能感知、同化節奏甚至反抗節奏控制,但是對節奏的分析必須依賴具有獨特技藝的節奏分析學家。列斐伏爾從對節奏普遍性的論證出發,通過對節奏與人類社會生活關係的論述,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節奏控制的方法,最終落腳於資本主義制度下日常生活的異化及其後果,提出以節奏革命恢復節奏平衡以反抗與克服異化的目標。但是,列斐伏爾以精神分析學家為參照,構建了節奏分析學家這一具有獨特技巧的節奏分析主體,削弱了節奏分析理論的革命性與反抗性色彩,表現了一定程度的理論倒退。

關鍵詞:節奏分析;異化;社會節奏;生活;制度;權力;節奏控制;群體;使精神易於控制;揭示

作者簡介:

  「節奏規訓」必須能夠進行自我建構,即個體或者群體能夠將「節奏規訓」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以自覺服從;「節奏規訓」直接作用於身體,使身體處於馴順狀態;「節奏規訓」使精神易於控制。

 

  晚期列斐伏爾對時間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節奏分析理論並認為節奏分析理論是其整體理論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節奏分析理論的核心旨趣是將節奏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重新思考日常生活的異化問題。貫穿「節奏分析」理論的邏輯主線是「日常生活何以被異化、以何異化、如何克服異化」。

  對節奏普遍性的說明是列斐伏爾節奏分析理論的起點。列斐伏爾通過對自然節奏、人類社會節奏和身體節奏的客觀存在及其相互關係的揭示,論證了節奏的普遍性及其作用方式。自然節奏和社會節奏互相交織,共同構成了人類特有的身體和生活節奏,這是人類社會節奏化的「一般原理」。自然節奏和社會節奏對人類社會生活和個體的影響是一個長期過程。通常而言,自然節奏和社會節奏是動態平衡的。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節奏的影響日益凸顯,甚至幹擾和破壞了自然節奏。因此,列斐伏爾指出,事實上存在著關於節奏使用乃至控制節奏的「鬥爭」。這種「鬥爭」的實質是社會節奏對自然節奏的幹擾、佔據和破壞。列斐伏爾認為,在身體上這種幹擾和破壞顯現得尤為明顯。

  資本主義制度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是列斐伏爾節奏分析理論思考的核心問題。列斐伏爾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通過「節奏規訓」控制了日常生活。列斐伏爾的「節奏規訓」與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作為權力類型的「規訓」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在福柯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是規訓社會,規訓「是一種權力類型,一種行使權力的軌道。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術、程序、應用層次、目標。它是一種權力『物理學』或權力『解剖學』,一種技術學」。列斐伏爾認為,融入一個組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需要接受其所施加的「規訓」方式,沿著規定的軌道去學習,甚至一項職業技能的習得也是如此。和福柯一樣,列斐伏爾「節奏規訓」的作用對象主要是身體,但列斐伏爾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節奏規訓」更為精細且易於操作——要實現「科學」的「節奏規訓」必須考慮多個方面和因素,如對象的差異、規訓知識、懲罰和獎勵措施等;「節奏規訓」必須能夠進行自我建構,即個體或者群體能夠將「節奏規訓」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以自覺服從;「節奏規訓」直接作用於身體,使身體處於馴順狀態;「節奏規訓」使精神易於控制。

  列斐伏爾認為,「節奏規訓」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一種特殊的異化方式。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節奏控制方法的揭示,列斐伏爾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進行節奏異化以控制日常生活的「特殊原理」。列斐伏爾認為,對節奏的控制產生了對立效應,甚至可能由於超過限度而發生「破裂」。這種「破裂」是極具破壞性的,在身體上可能表現為某種功能的損壞或者喪失,在精神上表現為失常或者病態,對社會而言它也可能帶來某種極端的衝突或者社會革命。雖然每個個體都能感知、同化節奏甚至反抗節奏控制,但是對節奏的分析必須依賴具有獨特技藝的節奏分析學家。節奏分析學家的工作是以自身身體為起點,調動綜合感官,以「窗口」為平臺,「傾聽」社會節奏,尤其是感知資本主義的節奏及其異化性,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診斷。

  列斐伏爾從對節奏普遍性的論證出發,通過對節奏與人類社會生活關係的論述,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節奏控制的方法,最終落腳於資本主義制度下日常生活的異化及其後果,提出以節奏革命恢復節奏平衡以反抗與克服異化的目標。列斐伏爾的節奏分析理論,包含著克服異化,力求使人們重新回歸健康日常生活的思想意圖,回應了自身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遺留的問題。但是,列斐伏爾以精神分析學家為參照,構建了節奏分析學家這一具有獨特技巧的節奏分析主體,削弱了節奏分析理論的革命性與反抗性色彩,表現了一定程度的理論倒退。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中平)

相關焦點

  • 會議預告 | 重訪列斐伏爾:法國理論與中國道路
    ——列斐伏爾對都市社會的理論探索及其時代意義」楊宇振(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列斐伏爾時空:規劃革命」劉懷玉(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今天我們為何要重訪列斐伏爾?」」潘可禮(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亨利·列斐伏爾的三元辯證法」關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列斐伏爾『節奏分析』理論視域下的『身體』」
  • 會議回顧 | 「重訪列斐伏爾:法國理論與中國道路」全國學術研討會...
    2019年6月1日,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的「重訪列斐伏爾:法國理論與中國道路」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6月1日上午大會舉行開幕式,開幕式由南京大學哲學系劉懷玉教授主持,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哲學系教授張異賓致大會歡迎辭。張異賓教授代表主辦方向學界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問候。接著,張異賓教授簡要地回顧了國內列斐伏爾研究的思想史歷程,肯定了此次學術會議在國內列斐伏爾研究的重要歷史節點性意義。
  • 列斐伏爾思想的整體性及其實質
    列斐伏爾在具體的哲學批判、社會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立場上形成的批判理論實質上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特徵。因此,「重訪」列斐伏爾就是要從對其思想發展階段和理論結論的相對獨立的闡釋走向對其思想整體性及其本質精神的合理闡發,要從對其思想所呈現的理論主題的關切走向對其深層思想結構的把握和揭示。而這種整體性及其精神實質既表現在列斐伏爾具體地探索總體的思想歷程中,也表現在他具體地探索總體的理論結構中。
  • 封閉社區、公共空間與基層治理——基於空間生產的分析
    本文以列斐伏爾空間理論為出發點,探討在全球化、城市化、住房私有化等背景下,城市封閉社區是如何對城市空間進行轉型和重構並實現其空間生產性的,藉以分析封閉社區的空間生成機制及內在邏輯。封閉社區:社會分異的消極空間封閉社區源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是先進資本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結合產生的空間產物。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四是空間理論問題的新開拓,構成了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重要的理論貢獻。在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空間問題」最早由阿爾都塞凸顯,列斐伏爾則提出了系統的空間理論。他之後的列斐伏爾則在《空間的生產》一書中進一步把空間看作是一個社會生產的概念,強調生產方式的更替實際上是一個新的社會空間的生產過程,並提出了以空間生產為基礎的歷史辯證法,從而將歷史唯物主義空間化,對當代西方的空間理論和空間批判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最新全球分析:候鳥類和哺乳動物遷徙和生活節奏加快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顯示,根據一項全球分析,候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生活節奏在加快——壽命縮短、發育加快、繁殖更多更快。
  • 從麥奎爾的受眾理論視角分析電視劇和網劇的差異
    來源:《視聽》2019年第7期 摘要:麥奎爾的《受眾分析》是傳播學中受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麥奎爾的研究,受眾是媒介和社會共同作用下的產物,隨著技術發展,受眾分化是必然趨勢。但極度細分並不會改變受眾出於共同的主流價值觀而對內容產生相似需求。
  • 流動社會中的「過渡日常」:基於京郊代耕菜農研究的分析框架
    本文系《探索與爭鳴》第三屆全國青年理論創新徵文活動的一等獎獲獎論文,原載《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5期,原標題為《流動社會中的「過渡日常」——基於京郊代耕菜農研究的分析框架》。正文之前是《探索與爭鳴》雜誌關於青年理論創新徵文專輯的編者按。
  • 我國月球探測節奏是怎樣的?
    聊點科技【我國月球探測節奏是怎樣的?】如今,嫦娥五號正在飛往月球的路上,「繞、落、回」的最後一步也已順利邁出。如果一切順利,23天後,它將帶著月壤樣品安全返回地球。「我們在設定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國情來選定目標,選定發展的步驟和節奏。」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航天的發展要與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相匹配、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