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感知方向和形狀的兩個區域確定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紐約大學和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先進的成像設備,確定了大腦負責感知方向和形狀的兩個區域。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的該研究成果是在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視覺信息方面的一個重要進步。

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設備,定位了這兩個位於大腦皮質上如硬幣大小的相鄰區域,然後短時間向其施加磁場,暫時中斷了神經活動。他們發現,這兩個區域能夠獨立處理不同類型的視覺信息,其中一個區域專門處理方向信息,另一個區域則負責處理由不同曲度定義的形狀信息。

設計此項研究的布拉德福德大學視光學和視覺科學系迪克蘭·麥克弗雷博士說:「現代大腦掃描技術和磁神經刺激技術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人類大腦活動方式的強有力的手段。研究結果為了解人類大腦如何執行分析看到的物體這一複雜任務提供了新的見解。」

他表示:「我們的工作演示了大腦中並列的兩個不同區域如何處理視覺對象的不同方面,比如方向和形狀。而面臨的終極挑戰將是揭示這些信息是如何在大腦的這兩個區域以及其他區域中結合在一起,並最終使物體得以被識別的。」 

相關焦點

  • 顏色的形狀:大腦是如何處理顏色的?
    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ational Eye Institute,NEI)發現,人類大腦以相似的方式處理特定的顏色,並且這種大腦地圖的「形狀」可以預測人所看到的顏色。在《當代生物學》期刊刊登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報告的結果表明這些「形狀」也受到了不同的亮度和色調的影響。
  • 大腦對時間的彈性感知,竟和強化學習中的獎勵有關
    獎勵如何影響對時間的感知但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強化學習和對時間的感知是如何在大腦中被整合的。喬治梅森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Martin Wiener 說:「傳統上,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是相互獨立的,沒有人問,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是如何和強化學習相互影響的,它們是否共用同樣的神經遞質系統。」
  • 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大腦如何感知價值與回報
    當人們商店購物或在網上交易的時候,消費者如何感知和確定有價值的東西?是大腦中的哪些區域在起作用?大腦的這些區域是如何參與了做出關於價值和回報的選擇?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這樣的既通常但又非常重要的問題,以闡明如此潛在的經濟行為的神經科學。世界著名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批科學家一直在對上述課題進行大量的研究。
  • 拆解大腦:腦門大就聰明嗎?一分鐘了解大腦構造和分工
    顱相學(Phrenology)19世紀初,歐洲研究大腦的科學家中流行著一種學說,叫顱相學(Phrenology),認為人的心理與特質能夠根據頭顱形狀確定。失語症揭示大腦分工原理19世紀中期,科學家們還不太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但他們主要有兩個派別:一些人認為大腦是一個協作的完整體,人們思考、記憶、說話等等都是由大腦作為一個整體完成的,因此,一小部分大腦損傷不會有大礙,他們有很多證據,因為很多大腦中風或者受傷的人,可能會有遲鈍、運動障礙等,但總的來說心智完好
  • 閱讀時,大腦的不同區域在幹啥?
    研究結果首次將閱讀計算模型整合起來,從而明確哪些腦組織在句子分析,確定詞彙含義和理解人物關係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機器學習系的主任湯姆·米歇爾(Tom Mitchell)和博士生蕾拉·韋赫貝(Leila Wehbe)表示,該模型足以準確地預測在閱讀小說文欄位落時的大腦fMRI活躍程度,對同一個人閱讀兩個不同段落的分辨準確率達到74%。
  • 研究確定了大腦中血清素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
    現在,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單元對老鼠進行的一項研究中,作者宮崎克彥博士和宮崎Kayoko博士指出了大腦中通過血清素的作用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7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綜合視覺感知的節奏性腦活動,視錯覺和大腦活動有什麼關聯?
    綜合視覺感知的節奏性腦活動在著名的東京大學,有相關研究人員進行了視覺感知測試實驗,準備了四張有意思的圖像,而這些圖像中的任何兩個,都會在屏幕上短暫閃爍,觀眾必須識別光強度(白色或黑色)和圖像的方向(左或右對角線)。但是,就在志願者按下按鈕開始測試之後,圖像便出現一些讓測試者不曾預測到的感受。
  • 大腦的這種感知失真讓科學家撓頭
    研究還發現,大腦會不斷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和期望,正是這種行為決定了我們的時間感知。  支配時間感知的神經機制還不清楚  對大腦而言,不同的腦區會依靠不同的神經機制來追蹤時間,而支配時間感的神經機制會隨著不同情形發生變化。  過去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在我們感知時間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大腦的這種感知失真讓科學家撓頭
    研究還發現,大腦會不斷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和期望,正是這種行為決定了我們的時間感知。支配時間感知的神經機制還不清楚對大腦而言,不同的腦區會依靠不同的神經機制來追蹤時間,而支配時間感的神經機制會隨著不同情形發生變化。
  • 大腦中的神秘區域!科學家稱:對人的大腦進行電擊可恢復記憶
    你正在參加考試,卻記不起你所知道的答案就在你大腦的某個地方。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快速地對你前額葉皮層的某個區域進行掃描,可能會幫助你找到丟失的記憶。好吧,也許在這個階段,在實踐中使用這個比科學更像科幻小說,但是新的研究已經幫助神經科學家確定了我們大腦中檢索記憶的一個區域。
  • 科學揭秘:大腦為什麼在感知時間的時候有快有慢?
    大腦中的不同區域會依靠不同的神經機制跟蹤時間的流逝,而我們的經驗體系往往會在不同機制之間來回切換。研究小組還表明,這種模式確有定量性,即預測誤差越大,時間感知層面的失真也就越嚴重。他們建立的強化學習模型能夠預測每位受試者的實際表現,並對受試者大腦中參與運動學習及其他功能的核殼區域跟蹤到了這一效應。
  • 會欺騙你我眼睛和大腦的8個視錯覺畫面
    我們的視覺系統並非總是能夠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準確的感知圖像,有一些畫面會非常考驗我們的大腦反應能力。而實際上,這種被稱為視錯覺效果的畫面,很容易欺騙我們的雙眼和大腦。這一次,V哥就要列舉:會欺騙你我眼睛和大腦的8個視錯覺畫面。
  • 運動改善記憶力,並促進大腦與記憶,兩個關鍵區域血液流動
    科學家們已經收集了大量證據,將鍛鍊與大腦健康聯繫在一起,一些研究表明,健身甚至可以改善記憶力。但是,在鍛鍊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來激發這些好處呢?UT西南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潛在的關鍵過程:運動促進了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兩個關鍵區域的血液流動。
  • 外媒:科學家研發新裝置可越過眼睛讓大腦感知圖像
    他們研發出一種植入裝置,可以繞過猴子的眼睛,讓它們的大腦感知到人工誘導的圖案。該技術由荷蘭神經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研發,美國《科學》周刊周四介紹了這項技術。該技術基於幾十年前首次提出的一種想法:通過對腦部施加電刺激,讓大腦「看到」被稱為光幻視的光點,這些光點類似於電腦屏幕上的像素。不過由於技術上的制約,這一想法的潛力從未得到充分開發。
  • 外媒:科學家研發新裝置可越過眼睛讓大腦感知圖像
    他們研發出一種植入裝置,可以繞過猴子的眼睛,讓它們的大腦感知到人工誘導的圖案。該技術由荷蘭神經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研發,美國《科學》周刊周四介紹了這項技術。該技術基於幾十年前首次提出的一種想法:通過對腦部施加電刺激,讓大腦「看到」被稱為光幻視的光點,這些光點類似於電腦屏幕上的像素。不過由於技術上的制約,這一想法的潛力從未得到充分開發。
  • 地球上是如何進化出像人的眼睛和大腦這樣複雜的器官的?
    最開始在感光細胞的前面有一層透明的上皮,眼斑簡單扁平的生物包括刺胞蟲水母、渦蟲、環節動物和海星。蚯蚓和海膽的眼斑由分散在它們表面上皮細胞上的單細胞光感受器組成。一些有眼斑的生物的整個身體很大程度上是半透明的,這些生物沒有相關的色素細胞,因此不能辨別任何確定光源的方向,只能感受的周圍環境是亮還是暗;其他半透明的生物有色素細胞,可以確定光源的方向,以生物可以有意地朝向或遠離光源。
  • 與大腦兩個區域有關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這可能與大腦中兩個特定區域相關。來看研究人員的分析。研究人員說,他們藉助磁共振成像技術,對264名研究對象的腦部進行掃描,又以問卷形式調查了他們對自身行動的控制能力。結果發現,對於做事愛拖延這種行動控制能力較差的人,他們的大腦杏仁體體積較大,而且杏仁體和另一個叫背側前扣帶皮層的大腦區域功能連接較弱。
  •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比如剛才所說的牛,牛肉很有營養、牛會產牛奶等等,這種抽象知識怎麼保存在大腦系統裡?我們用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實驗探究先天盲人和正常人在顏色知識表徵上的區別。我們大腦中怎麼存儲玫瑰花是紅色這個知識?現有的理論是以過去看玫瑰花的時候,相關的「紅色」神經元的發放模式就會印記為「玫瑰」的知識,也就是說印記在視覺皮層裡加工形狀的視覺編碼。
  • 研究揭示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調節人類感知和決策能力方面的關鍵角色
    ,紋狀體是大腦中控制認知、獎懲和協調運動方式的重要結構。隨後這些小圓點會消失,而患者必須選擇這些小圓點相對於一個固定點的移動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基於該實驗設計,研究人員或許就能闡明人類大腦是如何決定其所感知的不同方面的事件的。每個病人都重複了這一順序200-300次,通過改變點的移動方式就能改變決定其所看到東西的難易程度,偶爾患者還會不得不表示其對自己的選擇有多大的信心。
  • 揭秘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調節人類感知和決策制定能力方面...
    ,紋狀體是大腦中控制認知、獎懲和協調運動方式的重要結構。隨後這些小圓點會消失,而患者必須選擇這些小圓點相對於一個固定點的移動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基於該實驗設計,研究人員或許就能闡明人類大腦是如何決定其所感知的不同方面的事件的。每個病人都重複了這一順序200-300次,通過改變點的移動方式就能改變決定其所看到東西的難易程度,偶爾患者還會不得不表示其對自己的選擇有多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