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020-07-26 AI科技評論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 | 青 暮

編輯 | 叢 末

人工智慧和認知神經科學都在嘗試打開 「智能」的黑箱,兩者應相互對話、相互幫助,才能共同快速發展。一方面,腦科學能幫助人工智慧專家構思出更好的網絡結構、更好的算法,從而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經常發現,AI專家發明出的人工智慧算法,經常和生物體處理信息的方式極為類似。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那麼,人工智慧發展到最後真的會變得和生物大腦完全一樣嗎?不一定,因為兩者服務於不同的目的。人工智慧要實現的是具有專用功能的機器,而生物智能要實現的是能適應大自然環境的有機體。

但是生物大腦是億萬年進化的產物,所以它在進化過程中已經摸索出極佳的信息處理的架構和算法,這些架構和算法可以為發展人工智慧帶來啟發。

所以從原則上來說,兩者存在交集,但並沒有包含關係。

在北京智源大會舉行的「認知神經基礎」專題論壇,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畢彥超教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學院的方方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的劉嘉教授、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吳思教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餘山教授分別做了報告,共同探究認知神經科學能為AI帶來什麼啟發。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畢彥超教授做了《人類大腦的知識表徵》的報告。畢彥超教授在哈佛大學獲得心理學(認知、腦、行為)博士學位,在人腦實現語義知識表達方面做過很深入的研究。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報告中,畢彥超教授匯報了三個實驗,解釋了人腦有兩套知識表徵模式。一套是感覺信號來源的知識編碼,另一套是語言信號來源的知識。兩套編碼系統的信息內容和編碼方式都有不同。

以下是演講全文,AI科技評論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

1

知識在大腦哪裡

AI的知識表徵一般指從文本提取各種知識圖譜,而人腦裡其實存在很多非語言描述的知識。

舉兩個例子,有的大腦損傷的病人,給他一個剪刀,他知道這是剪刀,也知道剪刀是用來剪東西的。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用,連應該怎麼拿都不知道。

另外一類病人,我們也給他一個剪刀,他知道怎麼拿,也知道應該用怎麼樣的動作,但是他是從前往後剪,正常用剪刀都是從後往前剪。

這兩個例子表明,即使是非常簡單的運動動作,也需要存儲知識的指導。人的大腦對外界信號的理解,比如識別語音、識別文字、識別圖片等等,其識別的最終目的是在我們大腦中提取外界刺激所不包含的信息。這就是普遍性的知識,只有提取了這種知識,我們才對信號有了理解,對世界有了理解,我們才能做相應的運動動作。

大腦的知識保存在哪個腦區?如下圖所示,這是我們看一個詞時,大腦的激活狀態。大腦活動一開始直接從視覺皮層激活,但其實這個過程不僅僅包含視覺信號加工,大腦活動會迅速擴散到全腦。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大腦是一個功能分區非常明顯的系統,比如大腦的枕葉處理視覺信號,顳葉處理聽覺信號。那麼知識存儲在哪裡呢?綜合近二三十年的研究,答案是「EveryWhere」。

下圖是綜合09年之前幾百篇研究得到的元分析結果,每一個黃點都是激活點。這是人腦在理解詞彙、圖片的時候激活的地方,實際上幾乎全腦都會被激活,表面知識可能是非常廣泛的分布式存儲。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大腦的特定腦區保存了什麼信息?知識的保存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腦區的參與?認知神經科學多年來的主流觀點是,即使對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比如牛,也分成不同類型的知識存儲在相應不同的大腦系統裡。

比如聽到「牛」這個詞,我們會知道它的外形、動作、聲音、與人的關係,不同的信息以相應的感覺經驗的模式編碼在系統中。

其中比如牛的外形,我們的視覺系統看過很多牛,那麼相應的激活模式就保存在大腦視覺皮層。下次問我牛的外形,過去的對視覺信號激活的痕跡就會被提取出來,包含它的外形信息。

所以,知識分布式存儲的原因是:第一,簡單概念中也包含不同類型的知識;第二,特定類型的知識存儲依賴於特定腦區本來的功能。

2

人類大腦的兩種知識表徵模式

與AI不同,這種人類大腦的知識表徵理論中幾乎看不到語言的痕跡。我們理解物體、理解語言時,所提取的知識是以對視覺、聽覺等信號的感知經驗以及與跟對象交互的動作經驗信息編碼。

那麼,這種感覺、運動經驗的編碼是人類知識表徵的全部嗎?人又如何存儲跟感覺、運動信號並不完全對應的各種抽象知識呢?比如剛才所說的牛,牛肉很有營養、牛會產牛奶等等,這種抽象知識怎麼保存在大腦系統裡?

我們用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實驗探究先天盲人和正常人在顏色知識表徵上的區別。我們大腦中怎麼存儲玫瑰花是紅色這個知識?現有的理論是以過去看玫瑰花的時候,相關的「紅色」神經元的發放模式就會印記為「玫瑰」的知識,也就是說印記在視覺皮層裡加工形狀的視覺編碼。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先天盲人出生時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視覺,問他們玫瑰是什麼顏色時,他們仍然正確地回答玫瑰是紅色的。顏色是個很特別的特徵,因為是光波長度特徵,除了視覺沒有其他感覺通道可以感知。先天的盲人既然沒有視覺經驗,只能是靠語言輸入獲得這個知識。那麼他們能獲得不同顏色之間的複雜關係嗎。

我們首先做了一系列的行為實驗。比如,直接問他們不同的東西在顏色上是相似還是不相似、有多麼相似。下圖是他們行為結果的矩陣圖,每一小格都是人們對兩個客觀顏色相似程度的回答,左邊是正常控制組,右邊是先天盲人。可以看到先天盲人不僅僅可以回答顏色知識問題,而且回答的結果模式跟正常人是非常相似的,相關係數是0.88。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此外,對於過渡地帶的顏色,比如酒紅、玫瑰紅這些顏色,盲人和正常人的表現也有很大相似。

下圖是物體顏色的判斷空間的視覺呈現,左邊是正常人控制組,右邊是盲人組,可以看到盲人判斷顏色之間的遠近非常接近正常人。所以即使完全沒有感覺到視覺信號,只提供語言符號信號的話,人也可以建立起相似的知識空間。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二個實驗探究這兩種不同人群在大腦中編碼顏色知識的模式。我們把所有的被試放在磁共振機器裡,讓他們做相似的任務。比如聽到蘋果、玉米、香蕉這些詞,然後回答顏色相關的問題,從而獲得每個被試對每個詞在回答顏色問題時,大腦所有腦區的激活模式。

通過解碼先天盲人和明眼被試人的腦活動對顏色信息編碼,發現:第一,我們的確發現大腦當中有一片視覺腦區負責正常人編碼顏色,但是盲人並沒有。該腦區包含只對顏色敏感的神經元,正常人的活動模式是兩個東西顏色越像,神經元的活動越像。盲人則沒有這個效應,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顏色視覺經驗。

對於盲人而言,在另一個腦區,顳葉前部上側,神經元的活動模式是兩個顏色越像,它們的活動越像。最重要的發現是,不光是盲人,正常人在這個腦區也有一模一樣的效應,也就是說正常人的顏色編碼其實涉及兩個腦區,一個腦區只有正常人有,以顏色感知覺模式編碼顏色知識,另一個區域正常人和先天盲人都有,編碼以語言渠道獲得的知識。下圖是這種雙重編碼的知識系統的示意圖。我們把後面這個視覺信號相關的物體顏色知識一個區域叫「Sensory Derive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前面這個個區域dorsal ATL叫「Language Derive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既然存儲有兩套不同的編碼系統,在大腦不同的區域編碼不同的信號信息。大家可以猜測一下,先天盲人怎麼表徵「彩虹」和「雨」?盲人什麼都看不見,但雨還是能感受到的,比如溼度、觸覺等等,但是看不見彩虹。我們這篇在Nature Communication 2018年發表的工作發現,對於正常人來說,雨和彩虹非常相似。對於盲人來說,雨是一個具體詞,彩虹則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詞彙,更強存儲於完全進行符號編碼的腦區,而雨對於盲人而言,還跟正常人一樣,在感覺皮層很多區域都有加工。

我們還可以從另外分布式網絡結構的角度問人腦知識表徵的問題。再次看看下圖,人在理解詞彙和圖片的時候激活的腦區是分布式的。這個網絡有什麼結構?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們可以讓在被試不做任何具體任務、躺著發呆,然後我們通過功能磁共振測量大腦活動。這時候的大腦活動其實也不是噪音,而是有很多內在規律。我們把不同腦區之間的連接強度提取出來,構成一個由點和邊組成的圖,就得到了大腦不同腦區之間的連接方式。

我們觀察這個圖內在的結構,會發現有非常穩定的三個模塊—子網絡。一個是綠色的腦區之間聯繫特別緊密,一個是藍色的腦區之間聯繫特別緊密,一個是紅色的腦區之間聯繫特別緊密。我們根據以前對這些腦區的理解,發現綠色的腦區是語言進行加工的地方。紅色的腦區是感覺、運動的信號進行加工及多感覺通道融合的地方。藍色的腦區是執行控制的系統,是對不同的信息進行組合和切換的系統。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前面發現的提取顏色知識時的兩種編碼腦區正好就分布在綠色子網絡和紅色子網絡裡。所以總體來說,這兩個系統在全腦水平上呈現出兩個不同類型的網絡模塊,分別進行語言符號獲得知識的編碼和感覺獲得知識的編碼。

我們下面的問題就是,這兩個系統的編碼機制是什麼。我針對每一個系統,舉一個實驗來介紹一下我們的思路。

3

感覺來源的知識:感覺信號還是計算內容?

首先是感覺來源知識系統,是如何存儲知識的?是完全基於感覺信號來編碼嗎?我們比較了先天盲人和正常人在腹側視覺皮層上對於形狀的加工機制。下圖是經典的腹側視覺皮層,它有典型層級化的結構。早期的視覺皮層對基本視覺信號敏感,高級視覺皮層會有不同的分區,分別對幾個不同重要類型的圖片比較敏感,比如人臉、場景、工具、身體等,可能與物體形狀知識存儲相關。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們比較先天視覺剝奪對這種分布的影響。我們讓正常人和先天盲人聽很多不同類型的詞彙,看看他們視覺皮層激活的情況。在某一個視皮層區域,正常人在看沙發、辦公室等大場景的物體,激活就會特別強。在另一個區域,正常人在看小的工具,比如剛才說的剪子、錘子等,激活就會特別強。對這兩個區域,先天盲人的激活模式和正常人是完全一樣的。盲人從來沒有看見過場景和工具,只能用觸覺或者其他渠道獲取相關信息,其激活模式也和正常人一樣。

這是不是因為其實光的信號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編碼相關形狀的信息,無論是光信號獲得的,還是觸覺信號獲得的,只要是相似的幾何形狀關係計算就可以?

此外,正常人大腦視覺皮層還有一個區域,對動物類的視覺刺激很敏感,比如人的面孔、小貓的形狀、小狗的形狀,但如果聽詞和先天盲人聽詞就沒有這種表現。也就是說,大腦的激活模式不僅僅依據對視覺信號的敏感度,還跟物體的類型有關係。

為什麼會有的視覺皮層區域不受感覺信號通道的影響、有些則受?我們推測,這可能與人視覺加工的計算目的相關。生物大腦識別物體的機制不僅僅是為了貼標籤。人貼標籤是為了交流信息,但是在語言產生之前,人的大腦已經進化了很漫長的時間。在一個簡單的場景中,比如餐廳,我們看到的豐富視覺信息中不同元素需要會引導我們作出非常不同反應。看到人要有社會性反應;看到刀叉要有操作性反應;看到桌椅要有繞開或坐下的反應。

視覺系統處理視覺信號,重要目的是正確的提取相關的反應,以適應生存。

人的視覺識別或者視覺知識的存儲,會額外考慮到人對應的運動動作是什麼。比如下圖中的藍框是人的視覺系統,有不同的層級,這些層級組織的方式要匹配到合適的反應上。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視覺系統的組織或者視覺知識存儲的時候,跟反應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有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層面。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對於沙發、錘子等物體,盲人和正常人的視覺組織方式是很相似的,這是因為他們有可能在視覺和運動信號對應上是比較透明的。盲人雖然沒有視覺,但是以同樣的方式使用這些物體。但是有可能對於蛇、蝴蝶、老虎等等這類信號,並不是從形狀上判斷如何反應,正常人和盲人接收這些信號的通道不一樣,所以正常人和盲人的感覺組織方式就不一樣。

按照特定感覺信息所編碼的知識體系,不僅僅是感覺信號本身,還要考慮到不同系統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人腦的感覺知識編碼和僅對標籤分類進行訓練的深度學習是非常不同的。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

語言來源的知識和AI的知識圖譜

先天盲人對物體顏色只利用了語言來構建知識。這是什麼編碼方式呢?可能與經典知識圖譜的問題相似。比如蘋果siri可以回答語言問題,但是並不直接編碼視覺信號、觸覺信號等等。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所以我們做了一個初步的嘗試,看它們之間是不是真的有對應關係。我們同時做了兩個實驗,給定同樣的詞,一套提供給人的大腦系統,一套提供給AI系統,然後建構相關性表徵。下圖左邊矩陣是人在掃描儀裡面看那些詞(比如贊成、多數、幻想)然後對每一個詞獲得一個大腦活動的模式。下圖右邊是我們用word2vec的方式建立的詞和詞之間的關係。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們發現人腦幾個語言子網絡中和word2vec模式唯一有顯著相關的就是綠色的系統,也就是人對語言符號加工比較敏感的系統。

大腦系統裡可能有這樣的綠色系統,它並不關心特定的感覺信號來源比如視覺、聽覺、運動等等,但特別對於抽象符號類型的關係很敏感。第一個相關證據是,先天盲人完全沒有視覺經驗,沒有任何其他感覺信號可以獲得顏色知識,其編碼區域就是在這個綠色系統。第二個相關證據是,綠色系統的活動模式跟word2vec相關,而其它的區域跟word2vec都不相關。

5

總結

我介紹了關於先天盲人的顏色知識、先天盲人的物體形狀知識,還有詞的計算關係的實驗,結論是人腦有兩套知識表徵模式。一套來源於人特定的感覺神經信號,一套來源於比較脫離感覺經驗的抽象語言符號系統。

北師大畢彥超:AI和人類感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知識在在人的大腦裡以這兩套模式存儲,組合在一起是人類知識表徵。無論我們是看一個圖片,還是看一個詞,最終都是這兩套系統一起激活。需要額外強調的是感覺知識的表徵,不僅僅和感覺信號本身有關,還和運動動作相關。我們推測可能感覺來源的知識系統對非文本編碼的「common sense knowledge」表徵有額外重要的作用;而語言來源的知識系統也在視覺識別中有所影響。

招 聘

AI 科技評論希望能夠招聘 科技編輯/記者

辦公地點:北京/深圳

職務:以跟蹤學術熱點、人物專訪為主

工作內容:

1、關注學術領域熱點事件,並及時跟蹤報導;

2、採訪人工智慧領域學者或研發人員;

3、參加各種人工智慧學術會議,並做會議內容報導。

要求:

1、熱愛人工智慧學術研究內容,擅長與學者或企業工程人員打交道;

2、有一定的理工科背景,對人工智慧技術有所了解者更佳;

3、英語能力強(工作內容涉及大量英文資料);

4、學習能力強,對人工智慧前沿技術有一定的了解,並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

感興趣者,可將簡歷發送到郵箱:jiangbaoshang@yanxishe.com

相關焦點

  • 癌細胞與幹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
    [摘要]腫瘤幹細胞與正常幹細胞同屬於幹細胞範疇,具有許多相同的特點,
  • 輪廓儀與粗糙度儀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有些朋友搞不清楚輪廓儀和粗糙度儀的異同,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二者的異同。相同點輪廓儀和粗糙度儀都屬於表面形貌測量儀器。不同點輪廓儀是對物體的輪廓、二維尺寸、二維位移進行測試與檢驗的儀器,作為精密測量儀器在汽車製造和鐵路行業的應用十分廣泛。它主要是用來測量零件表面的輪廓形狀,反應的是零件的宏觀輪廓,比如說:汽車零件中的溝槽的槽深、槽寬、倒角(包括倒角位置、倒角尺寸、角度等),圓柱表面素線的直線度等參數。總之,輪廓儀反映的是零件的宏觀輪廓。
  • 睡蓮和荷花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一眼就能區分睡蓮和荷花
    大家好,我是城市綠化養花匠,愛綠化愛養花,今天有網友問到,荷花和睡蓮有什麼區別?明明買的是睡蓮,花友說是荷花。敲重點:睡蓮和荷花有什麼區別?其實不注意看的話確實看不出很大的區別,不過喜歡睡蓮和荷花的花友,幾乎是一眼就可以區分了,睡蓮和荷花都是屬於睡蓮科植物,只是睡蓮屬於睡蓮屬植物,而荷花屬於荷花屬植物,可以說,荷花和睡蓮是同一個祖宗,不同的分支而已,上圖是荷花。睡蓮和荷花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 天文冷知識:小行星與彗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雖然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形成的,但小行星是主要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巨大巖石體,而彗星則是由氣體、冰和巖石物質組成的冰凍球體。
  • 和小學數學相比,初中數學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那麼,即將升入初中階段的你,是否想要了解一下,初中數學和小學數學相比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希望下面的內容能夠為你指點迷津,讓你在已學完的小學數學的基礎之上,對初中數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的相同點兩者都離不開數和計算、代數式、方程、平行線和相交線、多邊形、圓、統計學這幾大模塊,並且都離不開「數的計算」和「幾何圖形」兩大主題。
  • 不同液體中有相同高度的兩個點,哪個點受到的壓強大呢?
    》發表後,讀者反響很大,覺得思路和方法很好,就是事例太少,希望講的例題能夠多一些。本文利用另一個知識方塊液體壓強的事例,再給大家把這一個思路方法講一講,達到鞏固訓練活學活用的目的。山窮水盡疑無路如圖所示,甲乙兩個相同的玻璃杯中盛有不同的兩種液體,可見兩種液體的密度不同。
  • 男人和女人,有3點相同和3點不同
    我們一開始聊天,就聊過去種種,聊了一段時間後,就聊到比較隱私的事情,聊得我心理和生理都起了反應。後來,我們就見了面,做了一晚上很開心的事情。再後來,我們就沒有聯繫了,這段曖昧,在炮聲轟隆中,化為灰燼。今天,我就想仔細分析一下,男人和女人,關於曖昧的原因,有哪些異同點。先說相同點吧。其一,空虛寂寞冷陷入曖昧關係的人,說明生活空虛、無聊——不用反駁這一點。我前幾天在某社交平臺說,哎呀,我的讀者朋友們都是很漂亮的小姐姐,有時候我無聊的時候好想給她們發個私信聊一聊啊。
  • 再談著絲粒、著絲點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中的修訂
    摘要:釋疑著絲粒和著絲點,找到二者的區別和聯繫,為準確複習備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和特點提供參考。關鍵詞:高中生物;染色體;有絲分裂;著絲粒;著絲點 著絲點和著絲粒在不同教材版本裡,用法不一。人教版必修一有絲分裂、必修二減數分裂均用著絲點,北師大版均用著絲粒。
  • 研究揭示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調節人類感知和決策能力方面的關鍵角色
    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題為「Sub-second Dopamine and Serotonin Signaling in Human Striatum during Perceptual Decision-Mak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記錄了人類大腦中參與感知和決策制定的
  • 揭秘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調節人類感知和決策制定能力方面...
    2020年10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題為「Sub-second Dopamine and Serotonin Signaling in Human Striatum during Perceptual Decision-Mak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記錄了人類大腦中參與感知和決策制定的多巴胺好血清素水平的實時變化情況
  • Facebook AI 正在升維突破:教AI像人類一樣理解三維世界
    研究團隊相信,通過加強對三維物體的了解,AI 可以更緊密地連接二維和三維世界,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推動 3D 列印、AR 和 VR 等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進步,將這些技術拓展到更廣泛的任務上,最終像人類一樣理解三維世界。
  • 英媒:人類和小鼠大腦的共同和不同之處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英媒稱,小鼠的大腦和人類的大腦在大體上是相似的。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8月21日報導,通過對這兩個物種的數千個單個腦細胞進行詳細對比之後,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大腦有別於小鼠大腦的新方式。8月21日發表在《自然》周刊上的這一研究結果強調稱,實驗室小鼠的大腦並非總能很好地代表人類大腦。
  • 汽車、機器視覺和邊緣AI中要用到的感知策略和方案
    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和改變,將遠遠超過計算機數字工業革命。2ZTEETC-電子工程專輯「人工智慧之父」Andrew Ng是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專家,他認為人工智慧就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將給整個人類帶來的一次深入的變革。數據則是人工智慧的動力和發動機,感知是數據的燃料。
  • 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是相同的
    串行化對於人類的思維非常重要,是人類的思維從感知到理性的必經的橋梁,這個串行化的工具就是一種程序的語言,對於人類而言,就是人類的自然語言。人類學會了語言之後,才真正的進入理性的思維世界。這種語言的工作原理,本質上和我們目前計算機的程序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人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本質上是相同的,但由於基礎不同,也存在一些不同點。
  • although與though引導讓步狀語從句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全面總結
    英語遇上漢字很多小夥伴分不清Although 與 though,因為它們有很多的相同點第一,他們意思相同,有時候可以互換,它們引導的狀語從句既可放在主句前也可放在主句後【例】Although雖然Tom知道這很難,但是他仍然要去做第三,兩者引導的狀語從句裡的主語與謂語be相同時,從句中的主語與be可以省略【例】Although / Though (Tom is) young, he is quite experienced. 雖然Tom很年輕,但他非常有經驗
  • UCLA:最先進DCNN已超越人類,識物方式與人腦不同
    識別,是人類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機器能夠比人類更快速的做到識別,其意義將是非常深遠的。 然而,人類和機器識別事物的方式截然不同。 拿上圖舉例,對於圖(a)來說,人類能夠很快分辨出是一隻熊,在速度和準確性方面都遠超於機器;但是對於圖
  • 人們對相同物體位置與大小感知各異
    新研究顯示,不同的人對同一物體所在位置及其大小的感知並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對於出現在其視野內不同位置的同一個物體,感覺也不相同。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王子旋(Zixuan Wang,譯音)說:「我們以為我們看到的(影像)是周圍物理世界的完美反映,但是這份研究顯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力特徵
  • ESP 超感知能力個案解讀
    ExtrasensoryPerceptions, ESP,也可以稱為超感官知覺,超感知能力,也可以俗稱為第六感。對於這個能力,廣為流傳的定義是指一些人能通過正常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現今科學熟悉的感官)以外的通道接收訊息。在科學上,這能力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而事實上,伴隨著世界集體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都有過這種超越三維維度的體驗。
  • 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感知新人類
    感知新人類壹作者簡介王建平,中國作協會員,做過《山花》雜誌的編輯和《南風》雜誌的社長、總編,出版有詩集和小說集《野太陽》、《愛你》等著作,多篇作品刊載於《人民文學》巜詩刊》《作家文摘》最新所著《感知論.第一部:感知新世界》《感知論.第二部:走進新文明》的部分篇章在網上發布,引起轟動,單篇文章的網絡推薦量和閱讀量達數十萬。王建平創立了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幾乎顛覆了世界既存的所有認識,讓人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生命和重新發現自己。感知理論意在徹底改變世界和人類,開創人類社會的第二次文明,讓人類世界從此跨入新的紀元。
  • 現在ai突破基礎研究平臺的難度還有點大
    醫療行業的人工智慧肯定是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深度學習和仿真模擬實驗,來形成醫學的疾病診斷、治療、康復等系統。可以嘗試企業通過科研平臺基於學術界新的突破性技術,進行開發。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醫院進行基礎性的病理診斷、口腔診斷、放射診斷等,以及輔助診斷口腔等的輔助性器官和手術。另外,可以嘗試利用人工智慧輔助醫療技術,推廣心臟支架、先天性畸形的治療等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或者幫助醫生診斷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