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相同物體位置與大小感知各異

2020-07-30 環球解密之未解之謎

新研究顯示,不同的人對同一物體所在位置及其大小的感知並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對於出現在其視野內不同位置的同一個物體,感覺也不相同。

人們對相同物體位置與大小感知各異

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王子旋(Zixuan Wang,譯音)說:「我們以為我們看到的(影像)是周圍物理世界的完美反映,但是這份研究顯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力特徵。」

製藥、科技、駕駛和體育運動等行業都需要靠人們的眼睛對物體的位置作出判斷。

比如,司機對路上行人位置判斷的誤差,將會釀成一場車禍。在競技場上,裁判對球落在線內線外的判斷將引發爭議,導致整場比賽結局的不同。

因此,研究人員想了解人們視力誤差的具體特徵。又比如說,兩人都看到桌上的一個咖啡杯,可是他們對杯子所在的位置,及其手柄的大小是否適合舒適地抓取,判斷一樣嗎?這份研究得到的結果顯示,這都不一樣。

人們對相同物體位置與大小感知各異

「我們的一生中可能要伸手拿咖啡杯幾千次,不斷地練習這樣一個動作。人們就是這樣通過不斷地練習,協調動作適應眼睛所看到的信息。」

這個研究組進行了幾項實驗,發現參與者的感知都不相同。

一個實驗中,讓參與者確定電腦屏幕上一個圓形目標的位置。另一個實驗,讓參與者觀察兩條靠得很近的線,讓參與者分辨其中一條線是位於另一條線的順時針方向還是逆時針方向。再有一個實驗,讓參與者察看好幾段長度不一樣的弧線估計其長度。結果發現,這些弧線位於參與者視野內不同位置的時候,同一位參與者做出的判斷也不相同。

研究稱,總的來說,這些結果展示了不同參與者之間視覺判斷結果存在很大的差異,以及同一個人對位於視野不同方位物體,感知也不同。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實驗數據,整理出每個人的視覺誤差特徵。

人們對相同物體位置與大小感知各異

「雖然視覺誤差可能來自大腦,但是未來的研究可能將調查來自神經系統的因素。」王子旋說。

這項研究近期發表在英國《王家學會報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刊上。

相關焦點

  • 陳根:人與人看到的世界並不相同?
    文/陳根準確地記錄物體的位置是一項重要的視覺功能。大多數其他感知功能,包括模式和物體識別,以及視覺引導行為,都取決於第一個定位對象的位置。通常人們認為,即便是不同的個體,視覺感知也應當是相似的。>視覺指紋(visual fingerprint)」,即對物體的大小與位置感知獨有一種穩定的視覺錯位
  • 深度乾貨 | 增強現實中的機器與人如何感知世界
    視覺空間與物體空間我們所感知的環境中的物體位置是指視網膜對光線模式的重建。基於x-y-z的坐標系對於描述虛擬空間中三維對象的位置非常精確。三個坐標平面相互垂直。距離和位置用點與原點的關係來描述,原點是三個平面相交的點。該系統主要用於定義三維物體的視覺坐標。
  • 科學家發現:人類確定事物位置和大小的能力因人而異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14日刊登報導稱,人類準確定位事物的確切位置和大小的能力因人而異。文章摘編如下:我們人類在政治、宗教、體育和其他問題上的看法可能不總是一致。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就物理環境中的物體的位置和大小達成一致吧。但是,我們真的可以嗎?
  • 怎麼判斷物體浮力大小,掌握這種辦法,教你解題無憂
    即物體的浮力等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F浮=G排=ρ液gV排)2、浮沉條件。F浮=G排=ρ液gV排(無論液體還是氣體都符合)F浮=G物(只有漂浮和懸浮時才符合)F浮=G物考試時經常遇到比較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的問題,那這些問題有沒有規律呢?做這些題要從哪入手呢?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可存活數日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研究發現,在水分蒸發後,掉落於物體表面的含有新冠病毒的飛沫會變成一種煎餅狀的微型薄膜,其傳染性將持續數日。報導稱,轉化過程中,飛沫中99.9%以上的水分在幾分鐘內消失,但是病毒卻在殘留液體所形成的保護性薄膜中存活了下來。微弱的力量使這層厚度僅為幾納米的薄膜緊緊附著在物體表面,並減緩了水分的蒸發過程。
  • 相同的選擇,各異的心路歷程——生命歷程理論下的離職媒體人職業...
    在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持續累積過程中,看似相同離職選擇下的八人有著各異的心路歷程。 1 研究背景:傳統媒體人的「離職潮」 新媒體技術發展引發傳媒產業的變革,在此環境下傳統媒體從業者頻繁離職現象引發諸多關注。
  • 自動駕駛在挑戰中進化的感知能力
    感知準確是無人車算法的基礎感知在自動駕駛中是一個比較直觀的模塊,即根據傳感器(如雷射雷達、相機、毫米波雷達)信息對周圍的物體進行理解和抽象,輸出所有交通參與者的位置、速度、大小等屬性,下遊模塊(預測、規劃)根據這些抽象信息進行運算和決策;感知如果遺漏了物體,對自車來說是「視而不見」的狀態,會造成嚴重的安全風險。因此,感知信息的準確度是無人車算法的重要基礎。2.
  • 研究發現人們對音樂音高的感知因文化而異
    智利教皇天主教大學的助理教授愛德華多·恩杜拉加(Eduardo Undurraga)對玻利維亞雨林的Tsimane部落成員進行了音樂音高感知實驗。習慣於聽西方音樂的人(基於以八度音階組織的音符系統),通常可以感知相同但在不同寄存器中演奏的音符之間的相似性(例如,高C和中C)。問題是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還是一種因音樂暴露而根深蒂固的現象。
  • Google利用立體視覺快速測量透明物體的3D位置與形狀
    測量3D物體的位置以及朝向,是計算機視覺在對象感知應用的核心挑戰,這些應用程式需要知道物體在真實世界的3D位置,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操作,像是將虛擬物體放置在物體周圍等。
  • 頻率的大小與物體在一定時間內振動的次數多少有密切關係
    聲音的高低是由頻率決定的,而頻率的大小與物體在一定時間內振動的次數多少有密切關係,在相同的時間,物體振動次數的多少取決於物體本身的形狀,長而厚的物體振動次數少,振動頻率小,聲音就低短而薄的物體振動次數多,振動頻率大,聲音就高,婦女和兒童的聲帶短而薄,說話聲音高,男子的聲帶長而厚,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看到的同一客觀物體也會「不一樣」
    雖然每個人可能不能在政治、宗教、體育等具有爭議的事情上達成一致,但或許我們至少可以對物理環境中物體的位置和大小問題持統一觀點。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據美國「優睿科」網站7月14日消息稱,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日前在《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雜誌發布的論文表明,每個人判斷和查驗物體確切位置與大小的能力都有所不同,甚至在個人視野範圍之內也是如此。
  • PerceptIn研發立體視覺感知模塊 可探測千米遠物體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月17日,普思英察(PerceptIn)宣布推出一個可探測遠處1000米處物體的視覺感知模塊,該模塊專為半自動駕駛高速列車研發,而且可以調整以探測300米範圍內的物體,實現物流卡車等工業和商業自動駕駛車輛的部署。
  • 2020,暢想人工智慧3D感知技術的未來
    那麼,下一個10年,AI+3D將讓機器能夠更深刻地感知和理解我們的三維世界,並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娛樂和工作方式。賦予機器感知三維世界的「眼睛」人類擁有與生俱來的3D環境感知能力,這是因為我們能夠用兩隻眼睛來捕捉圖像,通過大腦處理形成立體視覺,從而辨認物體的形狀、他人的動作,感知我們和對方的距離,並輕鬆自然地跟這個三維世界進行交互。
  • 感知你無法感知的事物?是超能力還是本能?
    物種進化的能力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感知範圍。但如果移植到人類身上,可能會非常可怕:想像一下你擁有了鯰魚的能力,全身都有靈敏的味覺感受器,好比一條遊動的「舌頭」。如果你去了公共廁所?我想你會說不用了,謝謝。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很羨慕這些動物的神奇能力。以下就是擁有「超能力」五種動物,可以感知你無法感知的事物。
  • 美:雷射技術可冷卻物體接近絕對零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利用雷射冷卻技術,成功地將體積相當於硬幣大小的物體冷卻到接近絕對溫度零度。該項成果創造了雷射冷卻相同體積物體的最低溫度紀錄,它為科學家最終將較大物體冷卻到絕對零度,以觀察物質的量子行為帶來了希望。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助理教授、研究小組負責人奈吉斯·馬瓦爾瓦拉表示,雖然研究小組目前還沒有將物體冷卻到能夠觀察到量子行為所需的絕對零度,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首次找到了也許能最終了解物體量子行為的技術」。
  • 如何測量月球與太陽的大小?
    回答:人類的眼睛不可能直接測量到月亮、太陽或任何其他天體的大小,主要原因是當我們看天空時,我們完全缺乏深度感知。這意味著當你看天空時,所有的星星和行星似乎都與我們有相同的距離。我們把這個叫做天球:一個巨大的球體,地球是它的中心,星星似乎在上面。(古代的天文學家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認為所有的星星都是固定在這樣一個球體上的,因此離我們的距離都是一樣的。
  • 科學家探究生物體協調大小和功能的機制
    科學家探究生物體協調大小和功能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9 15:55:03 美國斯託爾斯醫學研究所Alejandro Sanchez Alvarado研究團隊發現,Wnt和TGFβ通過協調生長和模式化來調節個體大小相關的生物行為
  • 相同容量電容尺寸大小的區別?
    對電容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電容的尺寸差別很大,有一些電容特別大,但有一些電容又很小,就是同一種類型、同一種容量的電容,尺寸也可能不同,相同容量電容尺寸大小的區別在呢?相同容量電容尺寸大小的區別?1、電容的尺寸和容量密切相關。
  • 第一次,在人體大小的物體上測得量子漲落
    | 圖片來源:Derek Leinweber根據不確定性原理,我們無法同時絕對精確地測量一對物理量(比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這限制了我們以更高精度測量微小的力和位移。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首次測量了量子漲落對人類尺度物體的影響,得到了突破量子極限的微小位移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