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們對音樂音高的感知因文化而異

2021-01-07 艾德醫訊

智利教皇天主教大學的助理教授愛德華多·恩杜拉加(Eduardo Undurraga)對玻利維亞雨林的Tsimane部落成員進行了音樂音高感知實驗。

習慣於聽西方音樂的人(基於以八度音階組織的音符系統),通常可以感知相同但在不同寄存器中演奏的音符之間的相似性(例如,高C和中C)。問題是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還是一種因音樂暴露而根深蒂固的現象。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部分原因是很難找到尚未接觸過西方音樂的人。現在,由麻省理工學院和馬克斯·普朗克經驗美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與美國居民不同,居住在玻利維亞雨林偏遠地區的人們通常不會感覺到兩個版本之間的相似之處在不同的寄存器(高或低)上演奏的音符。

研究結果表明,儘管每個「 C」的頻率之間存在著自然的數學關係,但是無論演奏哪個八度,在聽到基於八度的音樂後,大腦只會被這些相似性所調和。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腦與認知科學系。

也是麻省理工學院McGovern成員的麥克德莫特說:「很可能存在一種傾向於八度音階關係的生物學傾向,但是除非您在基於八度音階的系統中接觸音樂,否則似乎不會意識到這一點。」腦研究所和腦,精神與機器中心。

該研究還發現,玻利維亞部落成員Tsimane'和西方人的確可以準確區分的音符頻率上限非常相似,這表明音高感知的這一方面可能與音樂經驗無關並由生物學決定。

麥克德莫特(McDermott)是該研究的資深作者,該論文發表在9月19日的《當前生物學》雜誌上。諾裡·雅各比(Nori Jacoby)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前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現已成為馬克斯·普朗克經驗美學研究所的小組負責人。其他作者是智利天主教大學的助理教授愛德華多·翁杜拉加(Eduardo Undurraga);Malinda McPherson,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語音與聽覺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研究生;Joaquin Valdes,智利天主教大學研究生;智利天主教大學的助理教授Tomas Ossandon。

八度分開

關於如何感知音樂的跨文化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學限制與塑造人類感知的文化影響之間的相互作用。麥克德莫特(McDermott)的實驗室在Tsimane部落成員的參與下進行了幾項此類研究,他們與西方文化相對隔離,並且很少接觸西方音樂。

諾裡·雅各比(Nori Jacoby)是麻省理工學院前博士後,現在是馬克斯·普朗克經驗美學學院的博士後。圖片來源:Josh McDermott

McDermott及其同事在201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西方人和Tsimane'對和弦或音符組合的審美反應不同。在西方人看來,C和F#的組合非常刺耳,但是Tsimane的聽眾認為該和弦與西方人認為更令人愉悅的其他和弦(如C和G)一樣可口。

後來,Jacoby和McDermott發現西方人和Tsimane'都被簡單的整數比例所構成的音樂節奏所吸引,但基於他們所聽音樂中更常見的節奏,他們喜歡的比例卻有所不同。

在他們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實驗設計研究了音高感知,其中他們演奏非常簡單的音調,只有兩個或三個音符,然後請聽眾將其唱回去。演奏的音符可能來自人類聽覺範圍內的任何八度音階,但聽眾會在其聲音範圍內演唱他們的反應,通常僅限於一個八度音階。

西方聽眾,尤其是那些訓練有素的音樂家,傾向於重現該曲調,使之精確到其聽到的聲音之上或之下的八度,儘管沒有特別指示。在西方音樂中,同一音符的音高隨著每個八度音階的增加而加倍,因此頻率為27.5赫茲,55赫茲,110赫茲,220赫茲等的音調都被當作音符A聽到。

這項研究中的西方聽眾都住在紐約或波士頓,他們準確地複製了ACA之類的音序,但音調卻不同,好像他們聽到的音符有八度一樣。但是,Tsimane'沒有。

雅各比說:「相對音高得到了保留(在系列中的音符之間),但是Tsimane產生的絕對音高與刺激的絕對音高沒有任何關係。」 「這與我們在接觸西方音樂時所獲得的東西相似的觀點是一致的,在西方音樂中,八度在結構上非常重要。」

雅各比說,可以通過與自然音調不同的其他人一起唱歌,或者與在不同音高範圍內演奏的樂器一起唱歌來提高在不同八度音階中重現相同音符的能力。

感知極限

研究結果還闡明了人類對音高感知的上限。長期以來,眾所周知,西方聽眾無法準確地區分高於4,000赫茲的音高,儘管他們仍然可以聽到高達20,000赫茲的頻率。在傳統的88鍵鋼琴中,最高音調約為4,100赫茲。

人們推測,由於音高感知的基本限制,鋼琴的設計只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但麥克德莫特認為相反的情況可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這種限制在文化上受到很少樂器的影響。產生高於4,000赫茲的頻率。

研究人員發現,儘管Tsimane的樂器通常具有遠低於4,000赫茲的上限,但Tsimane的聽眾可以很好地分辨高達4,000赫茲的音高,這是由這些音高間隔的精確演唱複製所證明的。超過該閾值,他們的感覺就崩潰了,這與西方聽眾非常相似。

雅各比說:「各組看起來幾乎完全一樣,所以我們有一些證據證明音高受到生物學限制。」

對此限制的一種可能解釋是,一旦頻率達到大約4,000赫茲,我們內耳神經元的發射速率就無法跟上,並且我們失去了區分不同頻率的關鍵提示。

雅各比(Jacoby)和麥克德莫特(McDermott)現在希望將他們的跨文化研究擴展到很少接觸西方音樂的其他人群,並希望對Tsimane'中的音高感知進行更詳細的研究。

麥克德莫特說,這樣的研究已經表明,除了受西方教育,相對富裕的大學本科生以外,將研究參與者包括在內是最有價值的,這些大學是大多數關於感知的學術研究的對象。通過這些更廣泛的研究,研究人員可以弄清楚僅檢查一個單一的同類組時無法看到的不同感知要素。

麥克德莫特說:「我們發現跨文化的相似之處,但似乎很多人認為在不同文化和聽眾之間是很常見的事情之間確實存在驚人的差異。」 「這些經驗上的差異可能導致感知的不同方面分離,從而為您提供感知系統的組成部分的線索。」#清風計劃##健康真探社#

相關焦點

  • 語調音高感知與音調音高感知的相互關係芻議
    語調音高感知與音調音高感知的相互關係芻議 2018年10月15日 11:26 來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常欣 周霈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教學研究| 外語能力與音樂介質相關性的國際研究綜述
    Bidelman et al.(2011)也使用相同方法獲取了比較一致的實證數據,證明語言和音樂在人類聽覺腦幹的音高解碼錶現方面存在交互性。第三,音樂對語言學習產生正遷移。Schon et al.(2004)、Magne et al.(2006)使用行為學和電生理相結合的實驗方法,證明了音樂訓練有助於增強個體對語言音高的感知能力。
  • 從零開始認識「音」|音樂知識課堂之「音高」
    原創:小雅談琴音樂是由「音」構成的。那麼什麼是「音」?它與音樂的關係是怎樣的?從本周開始,小雅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音」。生活中我們會聽到有人說自己「五音不全」,或者誰誰唱歌「跑調」了。這裡的「五音不全」和「跑調」指的就是音的四個屬性之一--音高什麼是音高音高指各種不同高低的聲音,即音的高度。音的高低是由發音體在每秒鐘內振動次數的多少來決定的。振動次數多,音就高,反之則低。七個不同音高的音,我們用字母C D E F G A B 來表示,這叫音名。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相應的是,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研究中每一層面、種類的音樂文化及其內文化持有者,都身處於文化層或社會分層階序之網上的某一個位置,並且按照文化身份認同的規律和目的,由「自我」向「他者」,依上下左右各方關係來認識、調整自己的角色關係。
  • 一個關於音高的有趣實驗
    音高和頻率音高(pitch)是我們對聲音頻率這種物理量的主觀感知。音高又不完全等同於物理頻率。我們知道,吉他弦被撥響時,它發出的聲音不是單一的,是由基音和泛音組合成的複合聲音。其中,泛音的頻率是基音的整數倍。
  • 音樂中使用的音高到底有多少個?系統講解樂音的「大家族」
    在音樂當中所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總和,我們稱之為樂音的大家族,也就是樂音體系。樂音體系中的音的數量我們尚不明確,但是我們可以在鋼琴的琴鍵上清楚地看出有88個不同高度的音。這些音就足以運用到音樂當中,幾乎包含了所有樂器的音高。這也是鋼琴被稱為「樂器之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它自身的樂音體系就特別的寬廣。另外,鋼琴中最低音的頻率是27.5赫茲,最高音是4185.6赫茲。
  • 自動化所提出基於類腦脈衝神經網絡的音樂記憶與激活模型
    ——雨果 音樂貫穿了人類文明的歷史,與每一種文化息息相關,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人類如此為音樂著迷,那麼人類的大腦是如何感受與存儲音樂的?計算機如何能像人類大腦一樣感知與記憶音樂呢?
  • 432赫茲音樂聽過嗎?
    「標準音高」又稱基準音,指中音A(A4,即La),當管弦樂團調音時,會叫雙簧管吹A,其它樂器則聽這個音來調音。1953年之後,國際標準組織(ISO)發布了A=440 Hz的統一標準,將音樂會中使用的不同音高都調為440赫茲。這意味著發出中音La這個音,聲波每秒應震動440下。
  • 聲音「三要素」---響度,音高,音色
    所以,對人耳聽覺特性的研究目前*於在心理聲學和語言聲學。人耳對不同強度、不同頻率聲音的聽覺範圍稱為聲域。在人耳的聲域範圍內,聲音聽覺心理的主觀感受主要有響度、音高、音色等特徵和掩蔽效應、高頻定位等特性。其中響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觀上用來描述具有振幅、頻率和相位三個物理量的任何複雜的聲音,故又稱為聲音「三要素」;而在多種音源場合,人耳掩蔽效應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聲學的基礎。
  • 教育隨筆: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選自教科版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四課的內容,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一、 教材分析。(一)說教學內容。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選自教科版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四課的內容,在前三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探索了多種物體的振動情況,並研究了振動的幅度和振動的快慢問題。
  • 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2013年09月26日 14:09 來源: 紅酒世界網 參與互動(0)   格勒諾布爾大學與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其他幾所大學聯合展開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 現代音樂先鋒-10:控制論音樂的意外發現(Cybernetic Serendipity Music)
    他最有名的成果就是席林格作曲系統(Schillinger System of Musical Composition),用簡單數字表示音高,半音為1,全音為2,小三度為3,大三度為4,等等。Joseph Schillinger的這個系統是基於數學過程的音樂創作體系。
  • 教師招聘考試之音樂學科必知的名詞解釋一
    推薦信息: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成績查詢 考試試題及答案 公益講座中公教師網為考生整理了教師招聘考試音樂學科必知的知識點,希望有助於考生備考。1、音(Tone)是一種物理現象。物體振動時產生音波,通過空氣傳到耳膜,經過大腦的反射被感知為聲音。
  • Nature:研究發現感知甜苦鮮蛋白
    來自九所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跨學科合作,明確了我們感知甜味、苦味和鮮味的路徑。他們發現,味覺感受細胞中的蛋白CALHM1(calcium homeostasis modulator 1),是感知甜味、苦味和鮮味時必不可少的新型離子通道。ATP經由這一通道離開味覺細胞,並將味覺信息傳遞到腦部。文章發表在本期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音樂無國界!新研究發現音樂能夠喚起人類十三種特定的情感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達切爾·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說:「我們嚴格地記錄了人們通過音樂所能感受到的最廣泛的情感。」考恩將這些數據轉換成一個交互式音頻地圖,在這個地圖上,遊客可以移動光標來聽成千上萬個音樂片段,以確定他們的情緒反應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該音樂的情緒反應是否一致。
  • 大腦閱讀音樂之理,音樂失讀症存在之據
    失讀症難以診斷,但人們認為總人口中高達10%的人會患病。這使得音樂能夠被記錄下來,並從作曲者的大腦裡傳遞到表演者的手裡。但與語言書寫系統不同的是,音樂標記系統給音高進行了空間布局的安排。整頁樂譜由多組五線譜組成。一般情況下,五線譜上音符的位置越高,所代表的音高也就越高。不同於文本中的字母,音符是可以被堆疊在一起的,這表示它們需要同時被演奏(和弦)。音樂也有一個演奏法記號系統。
  • 當腦科學報告也是一場長笛演奏,愛音樂的你有福了
    原創 BushCream 科學藝術研究中心音樂能夠帶給人們愉悅和幸福,這也是歷代作曲家們的重要目標之一。GrainStick情感感知音樂系統(Affectively aware music system)原理圖2018年,Leslie來到喬治亞理工,組建了大腦音樂實驗室(The Brain Music Lab),在她的研究中,腦電監測(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 「孤獨感」最新研究:或因年齡而異 無通用辦法減少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孤獨感或因年齡不同而不同,而且,也沒有一種人人通用的辦法來減少孤獨感。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BMC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最新發表一項研究的論文稱,與孤獨感相關的因素,例如與朋友家人的接觸、對健康或工作的感知,在成年人生活的各個階段或有所不同,因此,世上可能不存在一種人人通用的辦法來減少孤獨感。
  • 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原標題: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為防乳腺癌和卵巢癌先後切除了乳腺、卵巢和輸卵管,引起世人對兩個相關基因BRCA1和BRCA2的關注。研究人員7日說,這兩個基因的突變會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但具體風險程度因突變類型而異。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