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閱讀音樂之理,音樂失讀症存在之據

2020-12-05 中國科學技術館

西方社會的音樂教育通常會重視培養音樂讀寫能力,也就是流暢閱讀音樂記號的能力。但這不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就算對於專業音樂家來說也是這樣。於是問題來了,是否會存在一種叫音樂失讀症的病呢?

失讀症是一種學習障礙症,儘管患者此前已接受過正規的閱讀訓練,失讀症仍會導致他的大腦無法處理書面文字信息。研究人員對於失讀症的隱性病因和治療方案存在爭論,但主流觀點認為失讀症患者會有音位閱讀障礙,也就是說他們無法將一個符號(一個字母或一個音位)與它的發音聯繫起來。失讀症難以診斷,但人們認為總人口中高達10%的人會患病。

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大腦中負責閱讀音樂和閱讀文字的區域存在差異,在2000年的時候,一位退休的兒科神經學家Neil Gordon據此提出了存在音樂失讀症(dysmusia)的猜想。

其實,失讀症會影響患者的非語言符號閱讀能力並不是什麼新鮮觀點。舉個例子,計算障礙症(dyscalculia)就是指對於數學符號的閱讀和理解存在障礙。最近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失讀症和計算障礙症是各有特定病因的兩種不相關的情況(計算障礙症被認為是由大腦頂葉的空間信息處理能力損失而引起的)。如果大腦會對文字和數學符號進行不同的處理,那麼為什麼不也對音樂符號信息進行分別處理呢?

音樂的書寫系統

像語言一樣,西方音樂有著一套高度成熟的標記系統。這使得音樂能夠被記錄下來,並從作曲者的大腦裡傳遞到表演者的手裡。但與語言書寫系統不同的是,音樂標記系統給音高進行了空間布局的安排。整頁樂譜由多組五線譜組成。一般情況下,五線譜上音符的位置越高,所代表的音高也就越高。

不同於文本中的字母,音符是可以被堆疊在一起的,這表示它們需要同時被演奏(和弦)。音樂也有一個演奏法記號系統。記號可以表示音長(節奏)、音量(力度)以及其他演奏要求。音樂也使用書面文字來表示音樂的情感特徵和聲樂作品中的歌詞。聲樂表演者可能並不會說歌詞所屬的語種。

由於書寫系統的物理特徵存在差異,大腦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閱讀音樂和文字其實也講得通了。這似乎就是事實——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如此。

大腦中文字和音樂的閱讀過程

在大腦裡,閱讀音樂是一項涉及面廣的、多模態的活動,這意味著閱讀音樂會同時涉及大腦中很多不同的區域,包括運動神經、視覺神經、聽覺神經、視聽互感、軀體感覺、大腦兩半球的頂葉、額葉區域以及小腦,因此閱讀音樂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腦活動。通過訓練,相關神經網絡會得以強化。就算是閱讀單單一個音符,也可以激發音樂家大腦裡廣泛的神經網絡活動。儘管閱讀文字和閱讀音樂共用一些神經網絡,但其實它們是非常獨立的。閱讀音樂符號和閱讀字母時大腦活躍的部位會有很大差異。

腦損傷可能會損害患者閱讀文字以及音樂的能力,尤其是像作曲家莫裡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代表作《波萊羅舞曲》)那樣傷及多處的情況。他患有一種額顳葉痴呆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mentia)。

但是,也存在局部腦損傷只損害其中一個記號系統的閱讀能力而不影響另一個的情況。

Ian McDonald是一位神經學家和業餘鋼琴愛好者。他記錄了自己中風之後音樂閱讀能力失而復得的經歷,而他閱讀文字的能力沒受影響。Oliver Sacks描述過一個專業鋼琴家的情況,她患有一種退行性腦疾(後皮質萎縮,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一開始便喪失了音樂閱讀能力,但文字閱讀能力卻保持了好幾年。另一個例子則展示了相反的模式:一位音樂家喪失了文字閱讀能力但仍可以閱讀音樂。

腦損傷音樂和語言能力的影響不盡相同,各種事例數百年來一直吸引著研究者的興趣。發布在1745年的文章《關於一個能歌唱的啞巴》是最早關於不能說話但能唱歌的人的報導。

就在前不久,俄羅斯作曲家Vissarion Shebalin在一次嚴重的中風後喪失了語言能力,但他仍然可以作曲。在失語的情況下仍可以歌唱這一事實促成了一種叫旋律語調療法(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的治療手段。這種療法本質上來說就是用歌曲代替了說話來進行治療。這使得患者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口頭交流。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它們都證明了音樂和語言從某種程度上是相互獨立的神經進程。

甚至對於音樂記號系統裡的不同元素也會因為腦損傷而表現出閱讀能力的差異。音樂家無法閱讀音高但仍可閱讀節奏的案例和無法閱讀節奏但仍可閱讀音高的案例都已經被報導過。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確認了大腦閱讀理解音符(空間信息)和節奏(符號識別)的方式是不同的。

音樂失讀症

有研究開始指示出某種特別的音樂失讀症病發的方式。喪失的能力可能是識別音符或音樂記號的能力,或兩者都有。暫時仍未有令人確信的關於音樂失讀症的報導事例(儘管Hébert和他的同僚已經有些接近的成果),而且關於失讀症對閱讀音樂記號能力的影響是否存在也未有定論。

西方社會的兒童會被教導如何去閱讀文字,但不總是會被教導如何去閱讀音樂。甚至當他們接受了音樂教育後仍無法閱讀音樂時,人們也不認為這是個嚴重的問題。音樂家裡很多有天賦的人可以僅僅通過聽覺,來學習音樂作品並達到專業水準。音樂家之中,音樂閱讀能力強弱差別跨度很大,這種能力的強弱在視奏(首次對樂譜上的作品進行演奏)時可以特別清楚地看出。明確音樂失讀症的定義有助於解釋音樂家群體的音樂閱讀能力此強彼弱的原因。

 

關於作者:

Jennifer Mishra

音樂教育副教授,聖路易密蘇裡大學。

 

(翻譯:張輝程;審校:戴晨)

 

文章來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he-brain-reads-music-the-evidence-for-musical-dyslexia-39550

相關焦點

  • 音樂之眼,智慧之門
    原標題:音樂之眼,智慧之門 文·徐 耀   ■藝海泛舟   音樂很難言講,再權威的樂評也不過是個人看法。   手指靈動,琴弦微顫,簧管氣湧,鼓起鑼響,或者朱唇輕啟,漫歌出喉,經過排列組合的音符充斥空間、佔據時間,不放過一個塵埃角落,不放過一雙健全耳朵,讓你手舞足蹈,讓你沉思冥想,讓你歡喜哭泣,那感覺就像靈魂擺脫了肉體的束縛,所有人世間的苦楚記憶都被聲波擠出大腦,如大海波濤拍岸抹平沙灘,心靈的溝壑被熨展,思想打開了,眼光和善了,世界美好了。這就是音樂之眼。
  • 讓音樂去「欺騙」大腦——盤點用音樂可以解決的問題
    許多人一起唱歌,甚至與別人進行簡短的交談,仿佛音樂幫助他們重新「活」了起來。科學家說,音樂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記比其他任何人類經歷都要深刻。音樂喚醒情感,情感帶來回憶。當然,音樂的「功效」不止於此。當新生兒體重過低時早產兒通常需要在醫院多待幾天,醫生會幫助他們增加體重和力量。為了促進這一過程,許多醫院求助於音樂。
  • 音樂對大腦的作用
    沒有什麼能像音樂一樣活躍我們的大腦。所有可以活躍大腦的行為都可以提升我們的腦健康。研究發現,音樂可以改善睡眠,增強記憶力,減輕壓力並提升思維能力,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音樂是最便於中老年人群大腦保健的工具。音樂可以激活人們的活力。
  • 聽古典音樂可促進大腦功能
    聽古典音樂可促進大腦功能據國外媒體報導,儘管在任何社會聽音樂都很常見,但聽音樂的生物決定因素卻仍是未知。根據一項最新研究,聽古典音樂會提高涉及多巴胺分泌和運輸、突觸神經傳輸、學習和記憶的基因活動,同時下調調涉及神經衰弱的基因。
  • 趙季平音樂藝術基金會助力西安音樂之城建設
    據悉,為積極響應西安市建設音樂之城的舉措,陝西趙季平音樂藝術基金會去年以來舉辦了包括 「長江鋼琴杯」青少年鋼琴大賽、《你鼓舞了我》馬丁慈善音樂會在內的多場音樂盛會,為西安廣大觀眾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音樂盛宴。同時該基金會還積極投身音樂慈善事業,通過音樂培訓等方式,和鄠邑區等地的教師和孩子們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讓更多人一起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
  • 全腦音樂大放送!音樂給大腦的好處有多少?
    視頻簡介: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如果說聽音樂的大腦在「放焰火」,那麼演奏音樂的大腦就在開一場全腦參與的「狂歡派對」!演奏音樂使大腦信息傳遞更快,左右半球全腦協同,在運動能力、效率、創意、執行力等各方面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全腦開發行業中經常有人講:音樂能開啟右腦,可以讓孩子具有超感官能力。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美國某大學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童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可能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課程結束多年以後依然存在。研究人員錄製了大學生的聽覺腦幹反應——也就是說,測量他們的腦電波,記錄其對複雜聲音的反應。曾經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的反應更強烈——在被測試時,他們的大腦能夠從複雜的聲音中更好地甄別出關鍵的要素,比如音調。
  • 神奇的阿爾法腦波音樂
    α腦波音樂不同於普通的古典音樂,α腦波音樂不是用作藝術欣賞的,而是用來開發大腦、激發潛能、協調身心的。從腦科學來講,不是所有的古典音樂都能激發美好的α腦波,甚至在同一首曲子中,也不是所有的樂章都能使人身心放鬆、精力充沛,所以就存在選擇的問題。只有節拍在60—70,頻率在8—14HZ範圍內的音樂才是真正的α腦波音樂。阿爾法腦波是四種基本腦波之一。在大腦中有時出現,有時消失,它並不總是存在。
  • 《小蘋果》走紅或因刺激大腦"不由自主的音樂想像"
    《小蘋果》走紅或因刺激大腦"不由自主的音樂想像" 2014-07-21 08:59:01責任編輯:上官雲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怎麼愛你都不嫌多,紅紅的小臉兒溫暖我的心窩,點亮我生命的火……」隨著5月29日7時歌曲《小蘋果》MV在優酷首發,它便以燎原之勢霸佔各大音樂
  • 聽古典音樂 大腦更年輕
    核心提示:聽古典音樂提高了「有音樂體驗」的參與者大腦內涉及多巴胺分泌和運輸、突觸神經傳輸、學習和記憶的基因活動。不僅如此,聽音樂還能調節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的基因,因此,聽音樂能夠幫助保持大腦健康。   聽古典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聆聽古典音樂能夠促進大腦中掌管記憶和學習部位的基因活性,同時還能抑制一個同帕金森氏症相關聯的風險基因活性。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聆聽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216(G大調),這首曲子的長度大約為20分鐘。
  • 【治癒系音樂}大腦活化,共振全腦音樂(收藏級)
    對話伊凡:錄音與聆聽採訪:陳雪玉 當錄音間裡,錄音師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在伊凡的歌聲中沉沉入睡時,我們深深的感受到生命之聲的絕佳安撫力。首次錄製這"大腦生命"之聲,伊凡有著全新的學習與體驗。相信,對許多人而書,伊凡的生命之聲,也是一種全新的學習與體驗。在與伊凡對話中,她將幫助我們了解如何聆聽CD、感受內在。
  • 阿爾法腦波音樂,激發大腦潛能
    阿爾法腦波(alpha wave)音樂是頻率在8-14赫茲範圍內,每分鐘60-70節拍的腦電波音樂,1908年由奧地利醫學家漢斯· 伯格博士首次提出。長期以來,科學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阿爾法腦波,他們發現聽阿爾法音樂可以提升大腦中的阿爾法波,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阿爾法音樂被視為是潛能音樂、靈感音樂,而我們大腦右半球的腦波呈現就是阿爾法腦波。
  • 超腦力特訓營 | 激發大腦潛能,可以從音樂開始
    很多人都聽過音樂可以開發大腦潛能這樣的說法,但是音樂和人的大腦有什麼關聯呢?什麼樣的音樂對大腦有好處,你知道嗎?這和人的大腦結構有著很大的關係。人的大腦由左腦和右腦構成,右腦比較感性,對藝術、音樂這些東西比較擅長,被稱為「音樂腦」,左腦擅長閱讀、計算等,被稱為「語言腦」。人類自語言文字出現以後,就習慣使用左腦,人們普遍左腦發達。右腦是文字出現以前人們就使用的,但是在人類文明長期的發展中,右腦的功能被人們忽視,左右腦發展失調。音樂可以刺激人們右腦神經,開發大腦的潛能。
  • 音樂訓練是如何影響中國兒童大腦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
    它可以很完整地彈奏一個C音階,充分地說明了我們中國作為一個禮樂之邦,擁有複雜的音樂體系理論,而且歷史源遠流長。音樂不僅貫穿了人類文明的歷史,而且還普遍地存在於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文化。 這是一個在亞馬遜流域的原始部落,他們的名字叫作毗拉哈人。
  • 蝦米之死:音樂是一種理想主義?
    蝦米誕生於中國數位音樂市場的蠻荒時代,身上帶著明顯的舊時代弊病,從今天的版權意識看,甚至名不正言不順,但是蝦米也有著強烈的理想主義氣息,想成為打破唱片公司發行壟斷的勇者,給中尾部的音樂人一個容身之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但現實的殘酷遠遠超過了蝦米的想像。
  • 科學家顧毓琇與音樂之情緣
    他親沐「五四」之風,以「科學與民主」作為畢生追求,學貫中西、文理兼長、博古通今,其學術成就橫跨科學、教育、文學、戲劇、音樂、佛學等,堪稱全才。這位大師就是被譽為科壇巨擘、杏壇宿將、文壇翹楚的顧毓琇先生。他精通文學戲劇和詩歌音樂,與文藝界很有淵源。由於從小愛好古典文學,喜讀中外文學戲劇名著,吟寫詩歌散文,在就讀於清華大學時就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擔任學生劇社首任社長和文學社戲劇組負責人。
  • 多巴胺讓你愛音樂
    編者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無論你喜歡的是披頭四的流行音樂,還是貝多芬的鋼琴曲,人們熱愛音樂的原因都是由於大腦釋放的一種產生愉悅的化學物質
  • 「周杰倫之爭」?抖音、快手的音樂版權爭奪戰
    TikTok用戶選擇曲庫裡的音樂進行創作的同時,也可以自行添加音樂進行創作,隨著用戶量的增多以及內容的豐富,TikTok必然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音樂版權問題。此前,TikTok引起了美國國家音樂出版商協會的注意,他們呼籲調查TikTok潛在的音樂版權侵權行為,因為TikTok依然存在使用未授權歌曲的情況。
  • 洪聲音樂 聖潔之光
    本文作者 Edith當洪聲音樂沙龍的琴聲響起
  • 蝦米之死:健康的音樂商業模式到底在哪?
    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作者 | 趙大卓蝦米死了。據內部的朋友說,2018年底以來,蝦米就僅僅在維持日常的運營,差不多早已是植物人的狀態,如今只是安樂死罷了。很多朋友其實已很久沒用蝦米,但都在朋友圈發布了哀悼之詞。蝦米在退出江湖的最後一刻,成了精神寄託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