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國界!新研究發現音樂能夠喚起人類十三種特定的情感

2020-12-05 前瞻網

音樂無國界!新研究發現音樂能夠喚起人類十三種特定的情感

 Connor Feng • 2020-01-08 10:24:14 來源:前瞻網 E1092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聽國歌會感到驕傲,聽黃老闆的《The Shape of You》會讓人感到歡欣鼓舞,聽喬治·麥可的《Careless whisper》會令人感到意亂情迷,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們對來自中美的2500多個人進行了調查,了解他們對搖滾、民謠、爵士、古典、軍樂隊、實驗和重金屬等多個流派、共數千首歌曲的情緒反應。結果,跨文化的音樂主觀體驗可以映射在至少13種主要感覺當中:娛樂、高興、色情、美麗、放鬆、悲傷、夢幻、勝利、焦慮、恐懼、煩惱、蔑視和興奮。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名神經科學博士生艾倫·考恩(Alan Cowen)說:「我們的研究通過情感來組織一個巨大的音樂庫,並捕捉與每首歌相關的情感組合。」這項研究的結果將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達切爾·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說:「我們嚴格地記錄了人們通過音樂所能感受到的最廣泛的情感。」

考恩將這些數據轉換成一個交互式音頻地圖,在這個地圖上,遊客可以移動光標來聽成千上萬個音樂片段,以確定他們的情緒反應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該音樂的情緒反應是否一致。

從旨在喚起某種感覺的心理和精神治療,到幫助Spotify等音樂流媒體服務調整算法,以滿足客戶對音樂的渴望或調節情緒的需要,這些都是這項研究發現的潛在應用範圍。

雖然中美研究參與者都表現出了類似的情緒反應——比如害怕聽到《大白鯊》的配樂——但他們在這些情緒是讓他們感覺好還是不好的問題上卻出現了分歧。

考恩說:「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同意一首歌是憤怒的,但就這種情緒是積極還是消極方面,他們會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積極和消極的值,用心理學的說法來說也就是「效價」,更多地與文化背景相關

此外,在不同文化中,研究參與者對音樂的一般情感特徵大多表示認同,如生氣、高興和煩惱等情緒,但他們的觀點在「興奮」水平上有所不同,這裡的「興奮」在研究中指的是一首音樂所喚起的平靜或刺激的程度。

這項研究通過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眾包平臺招募了2500多個來自中美的研究參與者。

首先,志願者們在YouTube上瀏覽了數千個視頻,尋找能喚起各種情緒的音樂。從這些數據中,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用於實驗的音頻剪輯集合。

然後,來自中美的近2000名研究參與者根據28種不同的情緒類別、積極和消極程度以及興奮程度對大約40個音樂樣本進行了評級。

通過統計分析,研究人員得出了13種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保留下來的主要體驗,並發現它們與特定的感覺相對應,比如「鬱悶」或「夢幻」。

為了確保第二項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來自中美的近1000人對另外300多首西方和中國傳統音樂樣本進行了評級,這些音樂樣本專門用來喚起情感和「興奮水平」的變化。結果他們的評級結果也驗證了這13個類別。

維瓦爾第的《四季》讓人們感到精力充沛。Rock the Casbah的《Rock the Casbah》讓他們感到興奮不已;Al Green的《Let's Stay Together》喚起了性快感;以色列Kamakawiwo?ole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則引起了人們的歡樂。而重金屬音樂則被普遍認為具有挑釁性;正如作曲家所預期的那樣,電影《驚魂記》(Psycho)中的淋浴場景配樂也引發了人們的恐懼。

研究人員承認,其中一些音樂和情感的關聯可能基於研究參與者先前聽到某段音樂的背景,比如電影或YouTube視頻。但對於中國傳統音樂來說這樣的情況不太可能會發生,而中國傳統音樂的評級同樣經過了驗證。

考恩和凱爾特納此前曾經進行過另外一項研究,該研究在研究參與者觀看YouTube視頻剪輯的時候識別出了27種情緒。對於出身音樂世家的考恩來說,接下來研究音樂對情感的影響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考恩說:「音樂是一種全球通用的語言,但我們對音樂試圖表達的東西,和音樂被人理解的方式還不夠關心,所以我們想邁出這重要的第一步,揭開音樂能喚起這麼多微妙情感背後的奧秘。」

原文: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1-music-evokes-key-emotions-scientists.html

作者:Yasmin Anwar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證明「音樂無國界」是真的
    《科學》周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果分析了音樂如何通行於世界各地,儘管它在各個文化內部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梅爾開始致力於這項研究的起因是,他在科研論文的開篇總是讀到這樣一句老生常談:「音樂無國界。」可是每次他碰到這種表述,都沒有用來支撐的引證。
  • 音樂可以喚起人類13種主要情緒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調查了美國和中國2500多人對數千種歌曲的情感反應。結果顯示:跨文化的音樂主觀體驗可以映射出至少13種情緒:娛樂,歡樂,愉悅,美麗,放鬆,悲傷,夢想,勝利,焦慮,恐懼,煩惱,憤怒,反抗和激動。論文作者,神經科學博士生Alan Cowen說:「通過情感來組織一個巨大的音樂庫,並將每首曲目與對應的感覺結合起來。這基本上就是我們的研究。」
  • 造物主的禮物,人類的音樂,宇宙的知音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藝術卻高於生活,生活中充滿了藝術,但是需要我們擁有一雙發現藝術的眼睛。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音來自生活,各種各樣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組成生活的樂章。而音樂,則是音樂家巧妙地將一些特定的聲音組合在一起,從而可以表達特定的感情。比如你想要高興愉悅,我們可以聽一聽久石讓的《菊次郎的夏天》,如果你覺得憂鬱悲傷想哭泣,我們可以彈奏一曲《The heart will go on》,假設你想振作起來,為自己打氣,我們可以自己唱一首《大海》。當你聽完這些音樂時你會發現這些音樂似乎有了魔力,能夠讓你有了一份開心的心情,或者是流下真心的眼淚,抑或喚起內心的堅強。
  • 音樂無國界,谷村新司星光無限!
    2004年3月,谷村受邀在上海音樂學院擔任音樂工程系常任教授兼中日音樂文化研究中心顧問。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東京授予谷村新司為上海世博會海外推廣形象大使,谷村新司在開幕式上為世界人民傾情演唱了《星》。谷村新司說:「每次到中國演出一定要唱這首歌,每次前奏剛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會為我鼓掌。」
  • 音樂可能成為研究關鍵
    音樂似乎是利用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記憶並沒有儲存在大腦的特定區域。我們的記憶不像那些放在書架上的獨立文件,我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返回來取。它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因此,一首歌的記憶可能喚起特定的時間、地點或氣味,以及激活與聲音、文字、節奏和情感有關的大腦部分。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美國某大學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童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可能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課程結束多年以後依然存在。研究人員錄製了大學生的聽覺腦幹反應——也就是說,測量他們的腦電波,記錄其對複雜聲音的反應。曾經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的反應更強烈——在被測試時,他們的大腦能夠從複雜的聲音中更好地甄別出關鍵的要素,比如音調。
  • 音樂為何讓人百聽不厭
    許多人對喜愛的音樂百聽不厭,覺得音樂能激起他們的情感波瀾。其具體機理如何呢?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刊登的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揭開了謎底。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無論是約翰·丹佛的鄉村音樂,還是莫扎特的古典音樂,只要人們喜愛,音樂就會使其大腦釋放更多的化學物質多巴胺。
  • 陳根:大腦研究,讓我們更懂音樂,更懂我們
    文/陳根音樂對人類情感的力量是耐人尋味的,顯然,音樂既能引起個體情緒狀態的顯著變化,涉及邊緣系統區域的強烈音樂情感可以激發一種愉悅的回報體驗,達到音樂刺激的程度;也能在社會環境中引起集體情感傳染。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是第一次使用一種新的高密度腦電圖系統來研究這種現象,這種系統可以在更自然的環境中測量電活動。研究人員在這項新研究中表示,此前關於大腦研究仍然局限於使用重神經成像技術(fMRI、PET掃描)的實驗室實驗,而社會神經科學,以及由此而來的集體情緒研究,正朝著自然/生態範式發展。
  • 研究:你喜歡的音樂類型可以反映你的性格和智商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研究還發現,隨和的人一般會給所有音樂片段打高分,而神經質的人一般打分更苛刻。能夠識別音樂模式和體系的「系統化的人」更喜歡激烈而複雜的複合聲樂。格林伯格解釋這一理論時說,「有同理心的人」對音樂的感染力和喚起的情感更感興趣,而「系統化的人」認為音樂的結構特徵更有吸引力。
  • 日本中學生合唱《海闊天空》,音樂無國界!
    這群擁有稚嫩臉龐的日本中學生演唱的日文版《海闊天空》,雖然和我們平時聽到的歌詞不一樣,但熟悉的旋律仍能直擊內心,果然音樂無國界演唱:聖德學園中學高等學校合唱部《海闊天空》是Beyond樂隊最為著名的歌曲之一,創作於1993年,作曲、作詞及主唱均為樂隊的靈魂人物黃家駒。
  • 音樂能夠治病嗎?選曲,為何要選莫扎特的奏鳴曲?
    但是,如果討論音樂療法的效果,對於普通人而言,諸如音樂改善情緒、提升記憶、幫助入睡之類,容易理解,甚至自己就是實踐者。如果提及音樂可以緩解手術疼痛、能夠治療癲癇,在手術室放音樂,而且還搞出莫扎特效應,是不是會產生少許的奇特感覺呢?咱們現在就來介紹其中的奧秘。咱們先來說說莫扎特效應。
  • 實錘,莫扎特的音樂能治病 | 音樂療法
    來自義大利比薩大學的Gianluca Sesso博士和Federico Sicca博士,通過查看147篇已發表的研究音樂療法的文章,並進行研究相關性和質量評估後發現,聽莫扎特的音樂,尤其是每天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使癲癇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平均減少31%到66%不等,但因人而異,也因使用的音樂刺激而異)。
  • 讓音樂去「欺騙」大腦——盤點用音樂可以解決的問題
    許多人一起唱歌,甚至與別人進行簡短的交談,仿佛音樂幫助他們重新「活」了起來。科學家說,音樂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記比其他任何人類經歷都要深刻。音樂喚醒情感,情感帶來回憶。當然,音樂的「功效」不止於此。當新生兒體重過低時早產兒通常需要在醫院多待幾天,醫生會幫助他們增加體重和力量。為了促進這一過程,許多醫院求助於音樂。
  • 音樂藝術,總會讓人盪氣迴腸
    |音樂學習筆記 一、音樂,總會讓人盪氣迴腸。它有時質樸美麗;有時宏偉壯觀;有時純真無邪;有時深邃凝重。 二、音樂承載著人類的情感和追求,是人類文明皇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 當腦科學報告也是一場長笛演奏,愛音樂的你有福了
    原創 BushCream 科學藝術研究中心音樂能夠帶給人們愉悅和幸福,這也是歷代作曲家們的重要目標之一。她倡導以科學的方法測量音樂對人類情緒的影響,探討音樂與情感之間的聯繫。她相信科技和神經科學能夠使音樂表達更加直接和及時,而音樂科技的發展方向不僅僅是給人們帶來新的聲音,同時,也會帶來新的聆聽和創作方法。
  • 【音樂研究】研究證明五種活化大腦的最佳方式
    想要提升腦力、預防各種腦部疾病,適度運動是健腦最佳方式。除此之外,美國《醫學日報》指出,閱讀、跳舞、演奏樂器等活動,不僅能夠提高記憶力,還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等相關疾病發生。1.閱讀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認為,閱讀需要多重複雜的認知功能相互協調,增加大腦特定區域的血流量。
  • 【音樂研究】研究稱有人存在音樂快感缺乏 無法領略音調感情
  • 莫扎特的音樂能治病,每天聽莫扎特音樂,能減少癲癇發病頻率
    來自義大利比薩大學的Gianluca Sesso博士和Federico Sicca博士,通過查看147篇已發表的研究音樂療法的文章,並進行研究相關性和質量評估後發現,聽莫扎特的音樂,尤其是每天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使癲癇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平均減少31%到66%不等,但因人而異,也因使用的音樂刺激而異)。同時也使癲癇患者的大腦異常活動(發作間歇性癲癇樣放電,常見於癲癇患者)頻率降低。
  • 人類為何痴迷音樂
    科學家們希望從生物學的層面解答這個問題,他們的研究還導致了一門新學科——生物音樂學的誕生。人們試圖通過研究人和其它動物的音樂行為,了解音樂的本質和作用,許多人甚至認為,人類進化的謎團,就隱藏在這些美妙的音符之中。
  • 騰訊音樂聯手索尼音樂發布新廠牌Liquid State
    根據介紹,Liquid State 將成為亞洲以至國際電音藝人的新基地,它致力於發掘、培育亞洲各地的電音人才,推動他們創作原創內容,同時亦全力支持有意開拓並擴展亞洲市場的國際藝人。除此之外,Liquid State還將成為亞洲各地在舞蹈、電子社群及生活品味上的首要品牌,並將結合巡迴演出、club活動及獨家專享體驗,為全球用戶帶來獨一無二的電子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