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痴迷音樂

2021-02-12 偉光鋼琴藝術培訓

           

啟蒙班的小同學在練習《絲路舞曲》

啟蒙班的小同學在練習《絲路舞曲》

   音樂對於人類總是那樣的美妙而又充滿力量,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即使是嬰兒也常常手舞足蹈。然而,為什麼人類會痴迷於音樂呢?

   科學家們希望從生物學的層面解答這個問題,他們的研究還導致了一門新學科——生物音樂學的誕生。人們試圖通過研究人和其它動物的音樂行為,了解音樂的本質和作用,許多人甚至認為,人類進化的謎團,就隱藏在這些美妙的音符之中。

   人們為什麼將手機和電話的鈴聲設定成音樂,又為什麼將門鈴和灑水車的笛聲也設定成音樂;從留聲機到MP3,從磁帶到CD唱碟,人們為什麼發明那麼多與音樂相關的器械和設備,並為發明這些器械、設備投入難以數計的金錢和資源,傾注無法計量的辛勞和汗水?今天的研究表明,也許這一切只是一種來自祖先的本能驅使。

   無數考古學上的發現已經表明,人類的祖先是很喜歡音樂的,每個民族都有一些引以為榮的證據,表明他們是一個喜歡音樂的民族。但美妙的樂聲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飄蕩在遠古的空間呢?沒有人能夠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可能與人類的歷史一樣漫長。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產生於更為遙遠的時代。用斷層掃描進行的研究表明,當人們聆聽音樂時,大腦中負責情緒的區域便非常活躍,許多人都對沉醉於音樂中的感受深有體會。類的情緒中心,又叫腦邊緣系統,除了人類,許多其它動物也擁有這個區域。科學家認為,腦邊緣系統對於音樂的反應說明人類的音樂行為產生於更久遠的年代,隱含著很深的進化意義。科學家的研究人類大腦對於音樂的反應表明,音樂起源於語言產生以前。

   也許人類的音樂天賦的確來自於更為遙遠的年代,那時人類還沒有從其它動物中分離出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音樂並不為人類所獨有,有些動物也喜愛音樂,而且在很多時候,它們的音樂行為同人類非常相似。

   座頭鯨是海洋中優秀的歌唱家,它們的歌聲擁有複雜的結構、旋律和音韻。6000萬年以前,在生命的系譜圖中,人類和座頭鯨處在同一個分枝上。現代動物學的研究成果似乎在告訴我們,人類並沒有發明音樂,我們也許只是一個音樂聚會中的遲到者。

   學者們認為,音樂一定具有某些生物學意義,根據一種理論,音樂有利於個體繁衍。在遙遠的古代,音樂行為使個體在繁衍競爭中佔據優勢,歌唱者在異性的眼中充滿吸引力。根據這種理論,音樂在實際上起到了類似孔雀尾巴的作用。研究者說,今天遍布全球的少年男女對於歌星和流行音樂的痴迷現象,就是這種理論的有力見證。

   另一種理論認為,音樂使一個集體富有凝聚力。當我們的祖先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時,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是部落的戰士、集體的一員,需要戰鬥時,音樂又成為他們的旗幟和靈魂。音樂的這種力量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所學校和企業,往往都有自己標誌性的音樂,人們有意無意地沿襲了祖先的習俗。從進化的意義上說,一個團結的群體,擁有更多的機會在嚴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音樂是人們的一個思想遊戲,它幫助人們認識周圍的世界,使人類聰明,富有創造性。

   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音樂具有進化的意義,有些語言學家僅僅認為音樂是語言的派生物。學者們在音樂問題上的爭論使這個問題顯得複雜而神秘,許多現象今天依然無法解釋。科學家對一些志願者的試驗表明,音樂刺激了人們對感觀享樂的欲求,例如食物和性。當一個人傾聽他所鍾愛的音樂時,大腦中的這部分神經元便會相對亢奮起來。

   人類為何痴迷音樂?現在還沒有人能夠說清。

偉光鋼琴藝術培訓(揚州)有限公司

電話:87175698   13851588295  15358506166   17625851723

相關焦點

  • Facebook開源聊天機器人,人們為何對聊天機器人如此痴迷
    人們為何對聊天機器人如此痴迷對聊天機器人的痴迷,本質上是人類無法消弭的孤獨感聊天機器人可以做很多事情:為你播放音樂、幫你尋找附近的餐廳,給你解答服務流程、介紹商品。如果聊天機器人的作用僅僅是這些,那麼現在市面上的bot完全應付得來。
  • 傳說聽催眠音樂知前世 洛陽部分中學生痴迷其中
    傳說聽催眠音樂知前世 洛陽部分中學生痴迷其中 2008年01月02日 16:52 來源:大河網-東方今報 這個問題,聽起來近乎荒唐,但這在一家中學生網站上卻「熱」起來,它與一段名為《前世今生》的音樂有關。洛陽一部分中學生已經痴迷上這種音樂。   【現象】學生痴迷「催眠音樂」  「兒子說他的前世是位大總統,只要聽一段奇怪的曲子就知道了。」昨日,家住洛陽市澗東路的張女士說,她正上中學的兒子最近痴迷上了一種「催眠音樂」。
  • 人類為何痴迷於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這座從恐龍滅絕的年代逐漸隆起的世界第一高峰,人類登上它、親身了解它的歷史,不過最近一百年的時間。1924年,兩位英國探險者喬治·馬洛裡(George Mallory)和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e)前往珠峰,當被問及為何要攀登珠峰時,馬洛裡說「因為它就在那裡」,這句話成了名言。但不幸的是,他們也成為了攀登珠峰歷史上的「馬歐之謎」。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學習中文的外國人雖然少,但痴迷漢字的外國人可不少。有一個理察.希爾斯的美國人痴迷漢字20年,創建了字源網,專門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其對漢字的痴迷令人動容。世界上有很多熱愛漢字的外國人,他們通過自學掌握了不少漢字,每天在網上討論漢字的構造和寓意,樂此不疲。還有很多外國人把漢字刺在身上,認為漢字很神秘,像神秘學中的符號。
  • 音樂推薦——《大千懺》
    正如在霹靂戰元史之天競鏖鋒第26集咒怨歸途中所說的「造者有罪造者受,為何要向蒼生討」。天之佛詩號:七情不昧四重恩,八筏常歸十界魂。負業諸塵賢劫渡,無邊水月大千存。縱使青燈 誰無惑看盡浪潮滾滾 是濁是清總世態心繫眾生芸芸 緣起緣滅何重來顧盼前愆如鎖 可嘆初衷幾度改菩提紛落 恩仇惹塵埃昔造種種 復傷懷今路迢迢 懺天涯一念痴迷
  • 傳說緬甸海山生存長達幾米的馬林魚,馬林為何讓釣魚人如此痴迷?
    傳說緬甸海山生存著長達幾米的馬林魚,馬林為何讓釣魚人如此痴迷?曾在幾年前有這樣一群國內海釣發燒友,聽說緬甸海山生存著長達幾米的馬林魚,便要開始整裝出行了,準備了三天踏上了前往安達曼海域的緬甸海山釣場之路,在路上釣魚人探討著如何能釣上這種巨物馬林,用什麼樣的餌,假餌好些還是活餌好些,用幾號的線組,什麼樣的竿子等等,就是在這種氣氛中坐了一天一夜的飛機降臨緬甸,拖著大包小包的釣具走出機場,便不辭辛勞直奔釣場,可以想像到海釣發燒友對未知大魚是如此的痴迷
  • 尤物 |《晨光中的歌》中高海拔鳥鳴聲,為鳥痴迷的精彩故事
    再經由金曲獎常勝軍吳金黛製作,廣邀國內外知名作曲家,為這群深山鳥歌手譜曲,帶來令人更為驚豔的音樂創作!——主編壹心©點擊上方音頻收聽音樂榮獲第12屆美國獨立音樂獎最佳新世紀音樂獎2004暢銷《鳥》專輯精彩續篇臺灣鳥聲音樂登峰之作金曲獎製作人吳金黛專業鳥人孫清松
  • 催眠音樂能喚起前世記憶?
    這個問題,聽起來近乎荒唐,但這在一家中學生網站上卻「熱」起來,它與一段名為《前世今生》的音樂有關。菏澤一部分中學生已經痴迷上這種音樂。   【現象】學生痴迷「催眠音樂」  「兒子說他的前世是位大總統,只要聽一段奇怪的曲子就知道了。」昨日,家住菏澤市牡丹路的張女士說,她正上中學的兒子最近痴迷上了一種「催眠音樂」。
  • 全能神邪教痴迷人員思想認知分析
    其原因分析起來有兩個方面:   首先,全能神邪教極力貶低人類是造成痴迷者人格渺小的根本原因。全能神邪教宣稱:「人僅僅是神手中所造的一個小小的受造之物,是肉體凡胎,在神的眼中就如灰塵、微生物一樣,簡直沒有一隻螞蟻那麼大。」
  • 網址導航提升樂迷用戶體驗 114啦要進音樂節
    文化部日前發布的《2013中國網絡音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到4.5億,其中手機音樂用戶人數由2012年的0.96億增長到2013年的2.91億,PC端的音樂用戶已經接近飽和。
  • 小鎮+音樂究竟有多大的「化學反應」 音樂小鎮這條路為何行得通
    也就是說,音樂節上演時平均每天有遊客逾12萬人次走進古城,民謠音樂讓古城的魅力充分散發,為即墨的文化旅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河北周窩,當地依靠樂器產業打造音樂小鎮,每年都會舉辦音樂節、吉他節等音樂節慶活動,吸引來大批中外音樂愛好者。
  • 多數動物都有尾巴,為何人類卻沒有?看走路姿勢就知道了!
    多數動物都有尾巴,為何人類卻沒有?看走路姿勢就知道了!既然尾巴的作用這麼大,那為什麼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卻沒有長出尾巴呢?不只是人類沒有尾巴,就連人類的近親黑猩猩都沒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多數動物都有尾巴,為何人類卻沒有?看走路姿勢就知道了!人類長不出尾巴的真實原因首先需從人類的走路姿勢說起,人類與其他的動物不同,都是通過雙腳著地走路。
  • 造物主的禮物,人類的音樂,宇宙的知音
    當你聽完這些音樂時你會發現這些音樂似乎有了魔力,能夠讓你有了一份開心的心情,或者是流下真心的眼淚,抑或喚起內心的堅強。音樂從古至今,從今往後,我都認為它一定是不會消亡的,我稱它為永恆的藝術。此時此刻的我正是聽著音樂在進行著自己的創作,時而悲傷,時而快樂,時而青春,時而懷念。
  • 音樂為何讓人快樂?奧秘在於……
    法媒稱,音樂為何讓人快樂?研究人員給出的答案是,奧秘在於不確定和出其不意。 據法新社報導,科研團隊統計分析了1958到1991年間美國「公告牌」音樂榜單上745首熱門歌曲的數千組和弦(不考慮旋律和歌詞),包括甲殼蟲樂隊的《Ob-La-Di,Ob-La-Da》、UB40樂隊的《Red red wine》和ABBA樂隊的《Knowing me,knowing you》。
  • 蝦米音樂為何被傳關停?
    另有接近蝦米音樂的知情人士稱,"'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目前在北京開會'這些傳言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蝦米音樂並沒有主編這個崗位,也沒有名義上的運營總監。"坐擁如此多的"忠實用戶",蝦米為何會淪落至傳言關閉的境地?
  • 莫扎特音樂與電影的化學反應
    莫扎特作為歷史上最具利用價值的音樂天才,已經成為無數機構的招牌,比如莫扎特音樂胎教,莫扎特巧克力,以及直接用於電影、廣告和各種提示音的莫扎特作品。電影裡的莫扎特最著名的莫過於傳記片《阿瑪迪烏斯》(也稱《莫扎特傳》)。這部奧斯卡獲獎劇情片大大戲劇化了莫扎特,也成功地抓住了一代又一代觀眾。
  • 一位痴迷磁能的人
    一位痴迷磁能的人 ——任縣法院法官陳金生的發明生活
  • 重慶一醫院院長痴迷黑膠唱片 近二十年收藏上萬張
    從小喜好音樂曾組建樂隊黑膠唱片是啥?它是人類最早貯存聲音信號的載體,誕生有一百多年,直至90年代才逐漸被CD取代,但仍有不少人喜歡用黑膠唱片聽音樂,鄭漢就是其中之一。記者走進他的辦公室,最顯眼的就是中間一臺白色限量版黑膠唱片機,古老的黑膠唱片在唱機上慢慢旋轉,伴隨著音響裡流出優雅的古典樂,頃刻間讓人陶醉,仿佛進入到上世紀的「黑膠時代」。鄭漢,54歲,重慶泰恆眼科醫院院長,朋友圈裡都知道他還是個音樂迷,黑膠唱片發燒友。
  • 當AI都能創作音樂,人類是否會徹底淪為算法的奴隸?
    與此同時,谷歌也有自己的AI音樂研究項目,名為Magenta,而索尼位於巴黎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也設有類似項目,名為Flow Machines。不論隸屬於企業還是研究機構,這些團隊都想解答同一個問題:機器能否憑藉神經網絡等AI技術,以人類創作的音樂庫為培訓素材,學會自創音樂?但這些企業的嘗試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若機器可以創作音樂,這對專業的人類音樂家意味著什麼?
  • 探世界:洛杉磯的音樂為何做得好,高曉松給出一種答案
    探世界:洛杉磯的音樂為何做得好,高曉松給出一種答案《探世界》一期紀錄片中,節目請到了「譚維維」和她老公,他老公是早些年前來到洛杉磯的華人,他們在聊天中說到了,洛杉磯的音樂為何如此的怎麼好,後來「高曉松」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