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研究】研究稱有人存在音樂快感缺乏 無法領略音調感情

2021-02-22 古典音樂家網

如果音樂是一種通用語言,那麼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說。心理學家對招募的1000多位大學生進行了問詢。之後,該研究小組從這些受訪者中挑選出10位學生——他們將音樂的愉悅性排在了性、運動和食物等其他選項之後。

研究人員發現,這10位學生不能精確分辨音調或無法領會一首歌的情感意義。他們的大腦根本沒有發現聽音樂有益。為證明這一點,科學家對這些學生進行了兩個測驗。

在第一個測驗中,受試者被邀請欣賞流行音樂,然後對每首歌進行愉悅性評估。在第二個測驗中,受試者快速按壓一個目標,以獲得獎金。音樂愛好者對照組在兩個測驗中均積極響應,相反,10位對音樂漠不關心的學生只喜歡賞金遊戲。

雖然一些精神障礙與愉悅感體驗能力缺失有關,例如快感缺乏,但這10位學生表現出的是對唯一特定愉悅刺激物快感缺失的首個證據。研究人員近日將相關結論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期刊上。

該研究小組推測,大約1%~3%的人存在類似症狀,他們稱之為音樂快感缺乏。研究人員表示,該音樂快感缺乏對照組能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獎賞系統的神經學機制。

1、 如果您喜歡我們分享的資料,可以查詢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國古典音樂家網」,微信號「classicalmusician」。也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2、 新朋友可點擊右上角菜單標註,查看官方微信帳號「中國古典音樂家網」並加關注;

3、 如推薦您身邊的朋友加關注,掃描上方的官方微信平臺二維碼即可;

4、 您還可以通過以下多種途徑了解我們:

l古典音樂家網官方網址:

www.classicalmusician.com.cn

l新浪微博:@中國古典音樂家網

l夏威夷莫爾裡國際聲樂歌劇營官方網址:

www.classicalmusician.com.cn/mrlfestiva

l夏威夷莫爾裡國際鋼琴營官方網址:

www.classicalmusician.com.cn/piano

l美國古典聲樂家國際聲樂比賽官方網址:

www.classicalmusician.com.cn/competition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人們對音樂音高的感知因文化而異
    研究結果表明,儘管每個「 C」的頻率之間存在著自然的數學關係,但是無論演奏哪個八度,在聽到基於八度的音樂後,大腦只會被這些相似性所調和。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腦與認知科學系。也是麻省理工學院McGovern成員的麥克德莫特說:「很可能存在一種傾向於八度音階關係的生物學傾向,但是除非您在基於八度音階的系統中接觸音樂,否則似乎不會意識到這一點。」腦研究所和腦,精神與機器中心。
  • 【音樂研究】放音樂可滅蚊?美媒:高亢音樂能干擾蚊子交配吸血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4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希望試驗高亢的音樂是否可以作為一種「環保」的替代殺蟲劑,以用來操縱蚊子的行為。他們撰寫的最新研究報告3月25日發表在荷蘭《熱帶學報》雜誌上。  報導稱,由於交配和吸血是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登革熱等致命疾病的主要方式,所以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假設:用令人討厭的噪音打亂這些行為或許也可以減少疾病傳播。
  • 美媒:高亢音樂能干擾蚊子交配和吸血(附音樂) ◈探索研究
    美媒稱,一個昆蟲研究小組發現,與在寂靜環境中呆10分鐘的蚊子相比,聽斯克裡萊克斯(迴響貝斯音樂人)歌曲的雌性蚊子交配較少,吸血也較少
  • 音樂可能成為研究關鍵
    雖然他許多過去的記憶仍然存在,但痴呆圍繞著這些記憶創造出黑暗的邊緣,使他它們無法被觸及,變成支離破碎和令人困惑的碎片,他無法再將它們拼湊起來。霍根鮑姆寫這篇文章並非是為了激起人們對皮亞特或其家人的同情,而是希望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種疾病,它正在殺死如此多的重要神經元,並使患者的行為發生不可逆轉的改變。在診斷之前,霍根鮑姆曾問皮亞特,患上痴呆症是什麼感覺。
  • 考前必看:研究稱聽莫扎特音樂能增強智商
    6月7日消息,不是聽什麼音樂都能增強大腦認知功能。然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聽莫扎特的音樂就可以促進大腦認知功能。研究人員發現,聽過古典音樂大師莫扎特的音樂的人,其與記憶、理解以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的腦波活動有所增強。
  • 教學研究| 外語能力與音樂介質相關性的國際研究綜述
    Patel(2003)還採用標準化成對變異指數法(nPVI)對比研究了不同語言和音樂發聲在連續時長範圍內的差異程度,結果發現個體的語言能力和音樂能力存在一種交互影響狀態。Koelsch et al.(2002,2004,2005)的系列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神經元網絡能夠同時處理語言和音樂信息,並且兩類信息的語義和句法處理過程表現出相同的生理指徵。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人類大腦對音樂音調顯示出特別的和諧度
    這項研究重點放在對Sound Health的允諾,這個項目受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是NIH和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的一個聯合項目,旨在了解音樂在健康中的作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校內研究計劃的研究員,該研究的高級作者Bevil Conway博士說:「我們發現我們大腦的某個區域比獼猴的大腦有更強烈的偏好。」神經科學。 「結果提出了這些聲音嵌入語音和音樂中的可能性,可能已經塑造了人類大腦的基本組織。」
  • 音樂帶給孩子的好處是什麼呢?看完你就知道!
    研究表明,某些類型的音樂可以刺激大腦中負責表達語言、解決問題和改善記憶的部分。對嬰兒來說,音樂在廣泛的關鍵領域對學習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讓你的孩子儘早地體驗音樂。那麼,音樂對嬰幼兒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 大腦閱讀音樂之理,音樂失讀症存在之據
    於是問題來了,是否會存在一種叫音樂失讀症的病呢?失讀症是一種學習障礙症,儘管患者此前已接受過正規的閱讀訓練,失讀症仍會導致他的大腦無法處理書面文字信息。研究人員對於失讀症的隱性病因和治療方案存在爭論,但主流觀點認為失讀症患者會有音位閱讀障礙,也就是說他們無法將一個符號(一個字母或一個音位)與它的發音聯繫起來。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美國某大學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童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可能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課程結束多年以後依然存在。研究人員錄製了大學生的聽覺腦幹反應——也就是說,測量他們的腦電波,記錄其對複雜聲音的反應。曾經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的反應更強烈——在被測試時,他們的大腦能夠從複雜的聲音中更好地甄別出關鍵的要素,比如音調。
  • 音樂訓練增強嬰兒樂感
    圖片來源:craftlantis.com  近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提出,早期音樂訓練有助於嬰兒樂感的發育,而且可能讓語言學習受益。  之前有研究提出,兒童期音樂訓練能增強其對樂聲和語音的處理。然而,這些研究的結論有限,因為樂感方面的遺傳優越可能對人們成為音樂家產生影響,而這提示音樂家和非音樂家的感知差異可能並不一定是音樂訓練。
  • 西媒:音樂會帶來與性和吸毒一樣的快感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導 西媒稱,有時連續循環聽一首歌十幾遍也不厭倦。閉上眼睛細細品味音樂,無論有什麼樣的喜好,音樂總能帶來很深的情感共鳴和愉悅。很多科學家都承認音樂的普世、社會和文化價值,但仍不清楚產生這些價值的所有基本的生物學機制。此外,究竟是怎樣的機能將音樂變成人類進化史中的一個特有現象也仍是個謎。
  • 歌詞對音樂情緒加工的影響:行為與ERP研究
    俗話說「音樂無國度」,語言和音樂的功能都在於情緒表達。那麼,帶有歌詞(語言信息)的音樂是否有助於音樂的情緒表現呢?已有研究主要從行為層面探討了歌詞對音樂情緒加工的影響,但研究結果間存在差異,有的研究表明歌詞會影響聽者對音樂的情緒加工,有的研究卻表明並不影響。
  • 科學家把冠狀病毒蛋白質結構轉換成了音樂
    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有一天能幫助科學家找出能阻止病毒傳播的最好方法,從而開發出潛在的治療方法,並希望預防未來的致命爆發。Buehler認為,音樂創作的層次元素(如音高、音域、力度和節奏等)類似於蛋白質結構的層次元素。
  • 把蛋白質序列編碼成樂譜,會奏出怎樣的音樂?
    為了讓這些聲音落入人類可以聽到的聽覺範圍內,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變調轉換,但這些音調是完全基於每個胺基酸分子本身的實際振動頻率發出的,而振動頻率又是根據量子化學理論計算出來的。這項研究被發表在了ACS Nano雜誌上。據描述,這個系統將20種胺基酸轉換成20個音調的音階,而胺基酸是蛋白質鏈的組成部分。如此一來,任何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都可以轉變成音符序列。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界,跨界族群音樂比較研究和音樂與身份認同之間關係的研究,都是已經在學界醞釀了很長時間,但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學術話題。如今,兩個學術話題在自身範圍內都已經有了不少初步的課題和成果積累,並且進入到必須深化學術議題和展開進一步的學科「跨界」研究新階段。
  • 音樂地理學來襲!《坦克世界》戰爭音樂魅力無限_遊俠網 Ali213.net
    《坦克世界》音樂製作幕後花絮來襲【地方美學 開闊靈感之泉】在準備製作每首新的音樂作品時,音效團隊都會去仔細研究每張地圖的場景細節和歷史背景。了解民族文化和地理位置後,作曲家會確定一套用於該曲目的基本樂器和旋律,比如「阿拉曼機場「、」埃裡哈羅夫」和「荒漠小鎮」地圖有著非常多樣化的阿拉伯音調,而「勝利之門」則有著非常獨特的聲樂音調,並包含著高加索的民俗樂曲。
  • 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優秀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勝雲稱,李四光在英國留學時迷上小提琴。李四光在英國苦讀7年,1920年回國前,他提筆寫下小提琴曲《行路難》。據上海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室考證,它是有曲譜為證的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 貓聽的音樂長啥樣?
    (圖片來源:AMY LOMBARD FOR THE NEW YORK TIMES)不僅是大眾對貓聽音樂的印象如此,已有的對於貓和音樂的科學研究也無法證實貓喜歡聽音樂。當然這不局限於貓這一物種,迄今為止,儘管使用不同的調查策略對不同的動物物種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終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
  • 科學家將冠狀病毒蛋白質結構轉換成了音樂
    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有一天能幫助科學家找出能阻止病毒傳播的最好方法,從而開發出潛在的治療方法,並希望預防未來的致命爆發。Buehler認為,音樂創作的層次元素(如音高、音域、力度和節奏等)類似於蛋白質結構的層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