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對音樂情緒加工的影響:行為與ERP研究
眾所周知,語言是我們人類獨有的交流方式,其實音樂也是。俗話說「音樂無國度」,語言和音樂的功能都在於情緒表達。那麼,帶有歌詞(語言信息)的音樂是否有助於音樂的情緒表現呢?
已有研究主要從行為層面探討了歌詞對音樂情緒加工的影響,但研究結果間存在差異,有的研究表明歌詞會影響聽者對音樂的情緒加工,有的研究卻表明並不影響。這種差異可能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實驗中對比條件的設置存在差異,如有些研究有無歌詞條件,而有些沒有;另一方面可能在於,研究者沒有使用客觀的指標量化聽者對音樂情緒的加工。如大多數研究使用主觀評定的方法。
基於此,該研究在行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電生理手段探究歌詞對音樂情緒加工的影響。 兩實驗均採用情感啟動範式,音樂刺激都是120條由聲樂家演唱的音樂片段,分為兩種條件:帶有歌詞條件(中文歌詞);無歌詞條件(以無意義音節「la」演唱)。這兩種條件的音樂刺激都作為啟動刺激,與音樂情緒一致或不一致的面孔圖片作為目標刺激。為了排除熟悉性的影響,實驗的音樂刺激均選自歐洲歌劇片段。為排除音色的影響,實驗的音樂刺激均由一名聲樂表演者(專業的美聲歌唱者)演唱。為確保兩個演唱版本的有效性,實驗實施了3個前測:
(a)要求音樂專業大學生評定帶有歌詞與無歌詞音樂在彈性速度,力度,分句處理方式以及總體表演水平上的一致性。
(b)讓不參與正式實驗的大學生評定音樂中歌詞的清晰度,以確保聽者能聽清帶有歌詞音樂中的歌詞內容。
(c)要求不參加正式實驗的大學生評定音樂–面孔配對的一致性。
實驗1:通過認知行為方法考察聽者能否加工有/無歌詞音樂所傳達的情緒。選擇40名未接受專業音樂訓練的普通中國大學生。採用2(有歌詞;無歌詞)×2(一致;不一致)重複測量實驗設計。實驗中先播放啟動音樂,音樂播放完畢後呈現情緒面孔圖片,要求被試又快又準地判斷圖片情緒。結果發現,聽者在一致條件下的反應都比不一致條件更快更準確,說明聽者能加工帶有歌詞和無歌詞音樂的情緒。
實驗2:進一步通過電生理手段(ERP)探討歌詞影響音樂情緒加工的神經機制。招募 20 名沒有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普通大學生為被試, 刺激材料與實驗 1 相同。 為避免行為反應對腦電信號的幹擾,實驗中面孔消失後才出現反應界面, 同樣要求被試判斷音樂與面孔所表達的情緒是否一致。研究結果顯示,無歌詞音樂條件在250~450ms時間窗口產生了N400效應,而帶有歌詞音樂條件在500~700ms時間窗口誘發了LPC效應,該結果表明,歌詞影響了大腦加工音樂情緒的時間進程。也就是說, 聽者對帶有歌詞音樂情緒的加工滯後於無歌詞音樂。
綜上,該研究表明,歌詞的參與導致了聽者對音樂情緒加工的滯後。即純音樂(無歌詞音樂)在傳達情緒方面比帶有歌詞音樂更迅速更直接。該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為音樂與語言關係的探究提供了依據,未來研究可考慮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驗證。
參考文獻:
張偉霞,王莞琪,周臨舒,蔣存梅.(2018).歌詞對音樂情緒加工的影響:行為與ERP研究.心理學報,50(12):1346-1355.
撰稿人:張潔源
欄主:孫世南
郵箱:1448214066@qq.com
美編:張雪
排版:謝薇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我們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