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西班牙MARQUS研究所發布了一則「神奇」的視頻。
視頻如下
在三維圖像視頻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未出生的胎兒跟隨著巴赫的《帕蒂塔小調》,時而張嘴,時而伸舌頭。
好像在試圖說話或跟著節奏唱歌,又好像在用特定的動作來與音樂互動,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一研究新發現也再次證明,從懷孕的第16周開始,胎兒會對外部的聲音產生反應,並能強烈、有效地感受到音樂的強度和律動。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紛紛反映,「一播放音樂,胎兒就變得特別敏感、活潑,胎動也變得頻繁了」的原因。
雖然,還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這些動作的含義以及它們是否有助於胎兒大腦的發育。但音樂對孕媽媽的影響,卻能間接作用到胎兒身上。
母親的心跳聲、呼吸聲、子宮胎盤血流聲等,是胎兒聲音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
平靜愉悅的脈搏跳動讓子宮的聲音環境也趨於平和,胎兒聽到的聲音也是持續不斷的有規律的節拍聲。
但當孕媽媽過度緊張、焦慮時,心跳頻次、血壓強度會明顯升高。當這些發生在妊娠後期時,則會不知不覺地將胎兒暴露在大聲、快速以及節奏變化的聲音模式中,產生適應不良反應。長期在這樣的發育環境下,既不利於培養胎兒美好平和的氣質和脾性。
此時,通過接受式音樂治療(聆聽音樂、歌詞討論、肌肉放鬆等),可以讓孕媽媽適當地表達和宣洩負面情緒,在不被壓抑的情況下體會積極情緒帶來的美好。
同時,通過音樂素材介入還能引導孕婦將抑鬱、焦慮表達出來,有利於減輕許多孕婦在懷孕期間遇到的高壓力、抑鬱、焦慮等問題,讓孕媽媽的情緒更加平和。
對此,臺灣高雄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36名孕婦進行的研究表明,每天聽音樂30分鐘,持續2周的參與者與其他不聽音樂的人相比,他們的壓力,焦慮和抑鬱感明顯減輕。
儘管胎兒在母親的子宮中會聽到很多雜音,但還是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母親或音樂的聲音。
妊娠中期,孕媽媽藉助音樂元素,每天與胎兒交談或唱歌形成產前刺激,可以奠定良好的母嬰依戀基礎。
此外,音樂治療中的音樂想像、歌曲討論、音樂繪畫訓練等還可以讓準媽媽在身心放鬆的情況下,在腦內模擬一個胎兒世界,學著如何與胎兒溝通,從而減輕初為人母的不適感,建立更親密的母嬰聯結。
比如: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躺下或坐著,播放一些平緩的曲子,如上面這首。閉上眼睛,調整姿勢,儘量讓自己感到放鬆和舒適,想像自己身處於一片溫暖、舒適的草坪上與自己的孩子相見,假設你與孩子以後的美好生活。
當然,孕期內的音樂按摩、音樂撫摸等幹預手段,也會影響胎兒的行為和運動。通過監測胎心數值的變化,孕媽媽還可以感知到胎兒對音樂的反應,從而為其選擇更正確的音樂,並有助於更好的依戀。
最後,運用接受式音樂治療的手段不僅可以從心理上減輕孕婦的焦慮、抑鬱和壓力,還可以從生理上減輕早期的妊娠反應和產前的疼痛感。
給胎兒提供了一個最優的原生態孕育環境,也為準媽媽獲得了一個良好的孕期過程體驗和分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