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李科蒙 載於中讀App
作為一個音樂迷,很多年以來,我都有聽搖滾樂的習慣。我甚至覺得,在大學期間,我從搖滾樂上學到的東西比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都多。比如,我有段時間參加辯論比賽,為了克服怯場的毛病,在比賽之前,我會故意聽一些我喜歡的特別燥的音樂。每次聽完,我都能變得更冷靜,也覺得更自信。
我聽搖滾樂收穫到的絕對不只是聽覺上的享受。總體上來說,這種音樂教會我用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我原來以為,我的經歷屬於特例。後來我才發現,許多人都有著和我類似的體驗。
搖滾歌手鄭鈞就講過,他上大學的時候,在某節英語課上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搖滾樂之後,終於發現了活著的樂趣。創作人高曉松將很多搖滾音樂家都視為他的「燈塔」。
有新聞介紹說,一位父親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去參加了英國著名樂隊,酷玩樂隊的一場演唱會。在演唱會上,一向很少張嘴說話的兒子居然興奮地哭了,而且一邊哭一邊激動地和其他觀眾大合唱。
這些例子似乎都說明,音樂能調節情緒和心理狀態,好像還能夠參與我們的精神生活。但你一定和我一樣,最想知道的是,這些改變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聽音樂這個行為確實能讓我們感到愉快。音樂能發揮這種功效,是因為它能導致我們的大腦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質。
一些神經系統科學家就發現,當一個人在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的時候,他的大腦中就會產生多巴胺這種有機化學物質。這種物質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我們的愉悅感,同時也負責增強我們的驅動力。這些科學家強調,同樣能產生大量多巴胺的行為還包括性行為和進食過程。所以,我們現在能理解,「音樂是良藥」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
性行為和吃東西的重要性,我們很容易明白。這些行為反映的是人類的生理需求。它們直接關乎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進程。也就是說,每一個正常人都需要這兩種行為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一連串的音符怎麼就會讓我們感到高興?畢竟,從表面上看,各種聲音之間的組合顯得沒有什麼特殊意義。
音樂家萊昂納德·梅耶(Leonard Meyer)給了我們一個比較靠譜的解釋。
他說,人類每天最常用的一個技巧就是分析他們周圍發生的事物,包括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當一個人接觸到一組音符的時候,他很可能會在潛意識裡開始期待這些音符被呈現的模式。如果它們的變化的模式符合他的預想,他的大腦就會開啟獎勵機制。這種獎勵機制會產生多巴胺。
當他的大腦在「期待」和「符合預想」之間反覆切換的時候,他就會感到心情舒暢。
而當一首曲子和歌詞相結合,聽眾會有更複雜的體驗。人們解讀信息的習慣,會幫助他們去分析和消化歌詞的含義。
比如,如果一首歌裡含有「山」這個詞,我們很可能在腦袋裡勾勒出高山流水的畫面。而如果一首歌的主題是兩個戀人的分手,我們就會自然地開始聯想,男女之間的結合意味著什麼。
也就是說,聽音樂會提高我們對各種事物的認知能力。因此,和我們的心理年齡相匹配的歌,會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美的東西,生活的意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是不是只是為了消除消極的情緒,或者提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的表現,才會選擇去聽音樂的?
其實,很多時候,聽音樂可能和穿衣打扮、自拍行為發揮著一樣的作用。它是建立個人身份的一種手段。
也就是說,一個人決定聽音樂,是因為他想給自己創造一個私密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他會在一個身心鬆弛的狀態下,在腦袋裡反思「自己是誰」、「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有什麼目標」這些問題。所以,一個人每天聽歌的時間,實際上能增強他的自我意識。
我們也可以說,人們欣賞音樂的習慣能影響他們的性格特點。來自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格林伯格(David Greenberg)就認為,一個人的音樂品味能反映出他的一些個性特徵。
比如,經常聽浪漫、舒緩、悲傷或者慢節奏的音樂的人們,他們的同情心更強。與這些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從事數學和科研工作、思維嚴謹、強調事實的人。
格林伯格說,這些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更傾向於根據音樂的創作結構和內容的複雜程度來選擇要聽的類型和曲目。他們更喜歡製作精細、專業水準極高的歌。因此,有一種說法就是,喜歡聽傳統爵士樂和古典樂的人中,大部分都是教育程度高、鑽研能力特別強的人。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能明白的是,聽歌可能會增強一個人的一些性格特點。或者說,音樂是他塑造自我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在聽過某首歌以後,我們會特別驚喜,然後感嘆,「歌裡講的這些情緒,不就是我正在經歷的嗎」?
造成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一種就是,音樂創作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反映一些普遍存在的故事或者人生體驗,所以,你對一些歌產生共鳴的機率並不低。
另一個原因就是,這首歌發揮了教育的作用。它實際上是提醒了你,你的身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並能幫你更準確地判斷你的情感狀態和生活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