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選自教科版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四課的內容,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教材分析。
(一)說教學內容。
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選自教科版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四課的內容,在前三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探索了多種物體的振動情況,並研究了振動的幅度和振動的快慢問題。學生研究聲音時,已經開始將聽到的聲音與看到的振動聯繫起來。在本課,學生將探索可以改變振動長度的物體——尺子的聲音。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學期分析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科學概念: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過程與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長度在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的變化情況,通過柱狀圖的分析,將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與其聲音聯繫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勤於觀察,樂於動腦的習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方案。
(四)說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一把鋼尺,一張「振動尺子—我能聽到和看到的」實驗記錄單 ,一張「音高變化柱狀圖」,一本厚的書
2、教師準備:一把15音的木琴 ,PPT課件
二、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的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從而在教學中我採用啟發式點撥,引領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細心觀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展開合理的推測及驗證,總結其規律。力求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重過程,也注重概念的滲透,使學生真正理解科學的意義.
(二)學法
1.教學中我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主體意識,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設計、探究、評價學習活動,不把學習內容的現成結論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利用材料主動去探究、發現與創新,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 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將科學發現的過程、學生認識過程與教學過程相融合,體現探究、發現、建構知識過程的有機統一。
三、教學過程: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及易門縣科學探究建構教學模式,我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 鋪墊設疑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上課伊始,我用掌聲引入聲音,讓學生初步走進聲音,然後出示鋼尺「你能使鋼尺發出聲音嗎?」讓生上來演示,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接著讓生聽聲音的音高變化,並用手指根據手指的長短表示音高變化,讓學生初步感知音高變化,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做鋪墊。這樣的設計既接近後面的教學內容,也在學生的心坎上敲上了第一錘。
(二) 探究發現。
1.初步感知,猜想假設。在導入的基礎上,讓學生猜想「尺子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和尺子的那一部分有關?」「有什麼樣的關係?」兩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形成實驗前的假設。
2.探究實驗方案。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你有什麼樣的辦法來驗證實驗?」交流反饋,並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示,在這個的基礎上,讓全班學生初步的操作,操作中領悟實驗的細節。接著提出在實驗中你要注意些什麼?最後出示實驗記錄單,講解實驗記錄單的填寫方法,分析在記錄時要用比較的方法記錄音高變化及振動快慢。在反覆中讓學生掌握實驗的要領及注意事項,為後面的實驗做好充分的準備。
3、小組進行實驗,教師進行指導。
(三)歸納建構
在小組實驗結束之後,小組之間進行數據交流,在交流數據中我採用的是讓學生派代表把他們的實驗結果在投影儀下進行演示,邊演示邊講解。在交流完之後發給每個小組「我們的觀察柱狀統計圖」的表格。由小組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對應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把音高達到的高度以下塗上斜線,製成柱狀圖。根據實驗數據及音高變化柱狀圖進行思考,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和它發出聲音的音高變化規律。
(四)實踐應用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智力大闖關,設計了兩關。第一關,根據學生常玩的木琴,判斷那根木板發出的音高,讓學生親自敲擊,初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第二關,根據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製作尺子琴,演奏簡單的樂譜。進一步鞏固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影響尺子音高的變化,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五)總結評價
此環節,首先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在學生總結的基礎是,我出示美妙的聲音,讓學生感受聲音的美妙。用愛因斯坦和居裡夫人的名言結束本節課。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知識形成的規律,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創造潛能的同步發展。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我立足在簡潔明了,又符合本節課教學重點,設計了學生猜想和發現兩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