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最先進DCNN已超越人類,識物方式與人腦不同

2020-12-05 騰訊網

新智元報導

來源:SingularityHub

編輯:三石

【新智元導讀】近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深度卷積網絡(DCNN)在對象分類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他們還發現,AI與人類識物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人類更傾向於根據物體的全局信息進行分類,而機器卻對物體的局部信息敏感。

識別,是人類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機器能夠比人類更快速的做到識別,其意義將是非常深遠的。

然而,人類和機器識別事物的方式截然不同

拿上圖舉例,對於圖(a)來說,人類能夠很快分辨出是一隻熊,在速度和準確性方面都遠超於機器;但是對於圖(b),機器算法能夠將其歸類為熊,而人類可能看上半天都無法識別是什麼。

雖然目前在通過機器算法識別事物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突破性進展,但即便是最先進的算法、技術,也可能認錯事物:例如將電視機中的靜態畫面或者抽象的圖畫,誤認為是真實世界中的事物。

這些困難很大程度上是難以消除的,因為我們對這些神經網絡如何「看」和「識別」事物沒有很好的理解。

最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PLOS computing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項研究正在測試神經網絡,以了解它們的視覺極限以及計算機視覺和人類視覺之間的差異。

論文地址: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6613#sec001

他們提出了一種名為VGG-19的深度卷積神經網絡。這是最先進的技術,在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等標準化測試中已經超越了人類。

並且還發現:人類更傾向於根據物體的全局信息進行分類,而機器卻對物體的局部信息敏感

這一結果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神經網絡在圖像識別中會犯人類從未犯過的錯誤。

識別方式不同,使得AI擅於紋理識物,弱於輪廓

在第一個實驗中,訓練神經網絡將圖像整理分類,歸入1000個不同的類別。

然後呈現出只有輪廓的圖像:所有的局部信息都丟失了,只留下物體的輪廓。

如果你能選對其中一個,你就比最先進的圖像識別軟體強多了。

通常情況下,經過訓練的神經網絡能夠識別這些對象,分類正確率達到90%以上。

而在研究輪廓的時候,這個數字降低到了10%。雖然人類觀察者幾乎總能產生正確的形狀標籤,但神經網絡似乎對圖像的整體形狀幾乎不敏感。

當研究人員試圖讓神經網絡對他們已經識別出的玻璃雕像進行分類時,出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當我們很容易識別水獺或北極熊的玻璃模型時,神經網絡將它們分別歸類為「氧氣面罩」和「開罐器」。

神經網絡依賴於分類對象的紋理信息,而在這個例子中這些信息是丟失的,神經網絡無法僅通過形狀來識別對象。

研究人員發現,當神經網絡明確地被訓練用來識別物體輪廓的時候,圖像輪廓的輕微扭曲就足以再次欺騙AI,而不會對人類的判定造成影響。

神經網絡似乎對物體的整體形狀不敏感,而是依賴於局部分布點之間的統計相似性,在此基礎上便有了進一步的實驗。

如果將圖像打亂,使整體形狀消失,但保留了局部特徵,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事實證明,神經網絡在識別「亂序版本」物體方面要比只有輪廓的物體要好得多,也快得多,即使在人類「基本無法識別」的時候也是如此。學生們只能對37%的被打亂的物體進行分類,而神經網絡成功的概率為83%。

更明智地使用神經網絡,需先了解其運作方式

作者Kellman說:「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系統在不考慮形狀的情況下,就能從訓練過的圖像中得到正確的答案。對人類來說,整體形狀是物體識別的首要條件,而通過整體形狀識別圖像似乎根本不在這些深度學習系統考慮範疇當中。」

人們可能天真地認為,由於神經網絡的許多層都是基於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建立的模型,而且與視覺皮層的結構非常相似,因此計算機視覺的運作方式必然與人類視覺相似。

但是這種研究表明,雖然基本架構可能類似於人類大腦,但由此產生的「思維」運作方式卻截然不同。

研究人員目前可以漸漸地了解到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在受到刺激時是如何運作的,並將其與生物系統對相同刺激的反應進行比較。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對比來了解神經網絡是如何「思考」的,以及這些反應與人類的不同之處。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需要更多的實驗心理學來探索神經網絡和人工智慧算法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針對神經網絡的測試更接近於科學家如何嘗試理解動物的感官或幼兒發育中的大腦,而不僅僅是開發一款軟體。通過將這種實驗心理學與新的神經網絡設計技術相結合,可能會使它們更加可靠。

然而,這項研究表明,對於我們正在創造和使用的算法,仍有很多不解之處:

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它們是如何做出決策的;

它們與我們有何不同。

隨著神經網絡在社會、科技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想要明智而有效地使用它們,深入理解神經網絡將是至關重要的——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https://singularityhub.com/2019/01/28/can-ai-tell-the-difference-between-a-polar-bear-and-a-can-opener/#sm.00001fhnvdx7ondsoxjcvj2mlf0we

論文地址: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6613#sec001

【加入社群】

新智元AI技術+產業社群招募中,歡迎對AI技術+產業落地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號:aiera2015_2入群;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加入社群後務必修改群備註(姓名 - 公司 - 職位;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相關焦點

  • 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人腦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信息處理系統,也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最複雜的智能主體。模擬人腦信息處理的方式,並仿製出像人腦一樣能夠「思維」,甚至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人工智慧計算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二、電腦是人腦功能的延長與物化 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製造了各種各樣的工具。『 二 電腦對人腦模擬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原則 儘管人腦與電腦有著不同的淵源,但用電腦模擬人腦的部分智能已經成為現實,是一個沒有爭議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人腦是特殊方式組成的物質,因而它的智能活動無非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跟其他物質運動形式一樣,它的活動是可以認識的,也是能夠模擬的。
  • 統一信息理論將成為最先進的知識方式
    統一資訊理論是在人類已取得的固有的信息理論知識和其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擴展研究,突破了科學、哲學、宗教等人類以往認知方式的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而將認識深入到人類所從未涉及的最基礎層面——始基層面和極限層面,人類的認識從此徹底觸底,從而構建起能夠徹底統一人類的認知總論、自然科學、宗教、生命學、人文社會科學等所有學科知識的大統一理論。
  • 超越人類「認知」的宇宙現象
    人類思維VS宇宙現實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宇宙的映射,人的思維邏輯是意識刻畫宇宙現象的方法。人腦功能是有限的,有些宇宙現象無法通過邏輯思維呈現出來。當意識遇到超越「認知」極限的現象時,大腦就陷入困頓迷茫之中。所以,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而宇宙現實是未知的。
  • 計算機比人腦強悍,但是它們不具備這項功能,就註定無法超越人類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帶來一些便利。如今,人類也生活在大數據時代,在這種背景下,計算機定位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 自然中最神奇的現象——感覺的由來?
    從科學角度,宇宙中最高端的存在物是人腦,人腦最神奇的現象是意識。意識從兩方面體現:一方面是智能(邏輯思維、意象呈現等方面),另一方面是感覺(感知、情感等方面)。目前人類已初步掌握了智能製造的原理並研發出人工智慧機器。但對「感覺」的產生原因一無所知。若不借用自然中的生物材料(比如,神經組織、感知細胞等),科學家在實驗室不能獨立製造出能夠產生感覺的物體。
  • 支付寶iOS版新增掃一掃識物 支付寶在線掃碼識物在哪裡掃
    本次更新帶來了首頁「掃一掃——識物」:對準物體拍照識別,快速獲取商品、植物、動物、汽車的相關信息。去年微信的「掃一掃」也新增「識物」操作。1、支付寶iOS版App將版本升級到v10.2.6,點擊首頁的掃一掃,點擊下方的識物按鈕,即可切換到識物功能;2、掃一掃識物是指以圖片或者視頻(商品圖:鞋子/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相比之下,人腦卻沒有此類問題出現,據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平均每秒可執行 1 億億次操作,所需能量只有 10~25 瓦特。因而研究員們正轉向模擬人類大腦研究,試圖通過模擬人腦運轉機制,使計算機能低能耗高功效地進行計算,甚至使計算機優於類人的智能。
  • 10萬元加盟費傳授蒙眼識物 神童班是科學還是騙局?
    此外,孩子還將和老師共同為家長表演蒙眼識物的本領。彭老師承諾,這一項本領至少能在孩子大腦中儲存到30歲,而超強記憶力,則能受益終身。圖為雲南昆明一家民辦培訓機構展示出孩子蒙眼識物的教學成果。  而當了解到記者對蒙眼識物等潛腦開發課程的加盟有明顯興趣時,鍾某表示,只要給出10萬的加盟費,就能在3天時間內,讓負責人學會「蒙眼識物」的本領。且此課程的加盟事項只能直接和培訓機構的總負責人談,對加盟者的培訓也由總負責人親自教授,並表示能學習這個課程的只能是加盟人本身。
  • 超越感知,解讀真相
    人腦功能是有限的,有些宇宙現象無法通過邏輯思維呈現出來。當意識遇到超越「認知」極限的現象時,大腦就陷入困頓迷茫之中。所以,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而宇宙現實是未知的。對宇宙的探索不能局限於人類的認知。這個現象超越了人類對物質形態存在方式的認知極限。除了主觀意識上的認可,我們無法在大腦中想像出「波粒二象性」的真實狀態。「波粒二象性」超越了人類思維認知的極限,我們無法在大腦中呈現它的真實狀態。但這種「狀態」在宇宙中確真實存在。
  • 用人工突觸模仿人腦,所需能量是最先進計算系統的1/10
    Rh9ednc人工突觸模仿人腦該團隊的人工突觸類似於電池,改進後,研究人員可以接通或切斷兩個終端之間的電流,這種電流模仿了大腦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特別有效的設計,因為數據處理和存儲發生在一個動作中,在傳統的計算機系統中,數據首先被處理然後才被傳輸到存儲器。Rh9ednc了解這些設備如何在陣列中執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它允許研究人員同時編程多個人工突觸。
  • 霍金:人工智慧會超越人類嗎?
    雖然聯合國正在辯論將禁止這種武器的條約,自動武器支持者通常忘了問最重要的問題。軍備競賽的可能終點是什麼,那是人類想要的嗎?我們真的希望廉價的人工智慧武器成為明天的卡拉什尼科夫衝鋒鎗,賣給黑市上的罪犯和恐怖分子嗎?考慮到我們對越發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實行長期控制的能力,我們是否應該武裝他們並將我們的防禦交給他們?
  • 中國科學家將繪製最精細的人腦三維「地圖」
    人類雖已能觀察億萬星辰、探測時空漣漪,卻對自己認知世界的大腦所知甚少,大腦的精細結構如何都還只是估測。為揭開大腦的奧秘,中國科學家計劃為人腦中錯綜複雜的神經元和血管繪製出最精細的三維「地圖」。這項浩大工程猶如給一座由近千億棵樹木組成的巨大森林拍出三維照片,既要看全整座森林,又要看清每一棵樹上的每一根細枝和每一片樹葉。
  • 穿越時空的方式:黑洞、蟲洞、超光速飛行、人體冷凍及腦機技術
    迄今為止人類總結出五種穿越時空的方式。一,黑洞穿越。「 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 天體 」。有人認為這引力世界,卻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時空隧道」。二,飛行速度超越光速也會發生時空穿越。
  • 科學探秘:人腦的奧秘
    天下有三奇,生命、意識和自然;對應著三物,生物、人腦和宇宙。生命之奇因生物具有活性;意識之奇因人腦超越物質;自然之奇因宇宙創造一切。神奇指數,生命居下,意識次之,自然為上。比如,靈在生物大腦中賦予不同等級的「靈元素」,所以生物能夠超越物質產生感覺且存在智慧差異,人的靈性最高能夠產生意識。該理論的缺點是無法證實靈以及「靈元素」的存在。
  • 人類異化的心識被宇宙破譯解碼了嗎?
    但是,由於負能量的入侵,使得人類失去了與宇宙源頭的連接,心中被負能量填滿了自私、索取、佔有、貪婪和各種欲望。人類深受折磨,痛苦不堪。每一個人類的心識空間,與宇宙源頭的連接方式皆不同。在人類誕生之初,其與宇宙之連接是按照最初始的設定連接方式,進行著能量的貫通。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圖靈,1936年)的確,這是反思數學真理概念的一大步,可能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以一種獨特而簡單的方式向我們表明,真理並不立即意味著可證明。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數學的結果對哲學家比數學家更重要。因此,包括哥德爾和圖靈在內的哲學家,開始反思這個驚人定理的哲學意義。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圖靈,1936年)的確,這是反思數學真理概念的一大步,可能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以一種獨特而簡單的方式向我們表明,真理並不立即意味著可證明。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數學的結果對哲學家比數學家更重要。因此,包括哥德爾和圖靈在內的哲學家,開始反思這個驚人定理的哲學意義。
  • 馬斯克腦機直連項目,意念移物要實現了嗎?網友:這很特斯拉!
    這不就意味著我們曾經幻想的意念移物可以實現了嗎?沒錯,事實上,就是這個意思!通過腦電波來與這個世界交互,一直存在於人類的幻想之中,當然人類所有的幻想都是人類科技前進的方向,比如人類想跑得更快就不斷發明新的車子,人類想要飛上天就發明了飛機,中國神話傳說的嫦娥奔月也正在成為現實,那麼,通過腦電波來與世界交互當然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 馬斯克警告:5年內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人類將淪為機器的寵物!
    最近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採訪時,特斯拉和SpaceX公司創始人馬斯克警告說,人工智慧帶來的危險已迫在眉睫,未來5年內人類就可能被人工智慧超越。如果說這話的是普通人,你大可一笑置之,但馬斯克說,恐怕就不能掉以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