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宇宙中最高端的存在物是人腦,人腦最神奇的現象是意識。意識從兩方面體現:一方面是智能(邏輯思維、意象呈現等方面),另一方面是感覺(感知、情感等方面)。目前人類已初步掌握了智能製造的原理並研發出人工智慧機器。但對「感覺」的產生原因一無所知。若不借用自然中的生物材料(比如,神經組織、感知細胞等),科學家在實驗室不能獨立製造出能夠產生感覺的物體。縱使,人工智慧超越人類的智慧,但它確沒有情感(感覺體驗)。
如果說,科學已經解釋了自然界的一切現象並且科學家能夠仿造自然的一切存在物。但是,科學家卻不能製造出「感覺」體(能夠自我產生感覺的物體)。
因此,「感覺」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現象。或許,萬物因「感」而生!「感」是宇宙存在的本源。
自然界中「感」的現象:
1、電磁感應。
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可.法拉第發現了磁與電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關係。只要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
2、量子糾纏。
科學家發現,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即使它們被分割很遠,仍然相互影響,仿佛它們之間相互「感應」。
3、物理場。
在物理裡,場是一個以時空為變數的物理量。場被認為延伸至整個空間,粒子在場中受激產生,粒子與場相互影響。即物質粒子是因場「感應」(激發)產生的。
4、感覺感知。
人是具有感覺和知覺的生物,自然環境通過感知系統在人腦形成感知意識體驗。
「感」是什麼?
「感」是宇宙存在的本源,也是宇宙運作的機制。在物質層面,「感」是宇宙「無中生有」的物理機制。比如,粒子在量子場中因「感應」(激發是「感應」機制)憑空產生。在意識層面,「感」產生感覺形成複雜的心理情感。
宇宙是一個「感體」,一方面通過「感應機制」創造物質世界,另一方面通過「感覺」形成情感世界。
「感」的幾種不同表現形式:
1)初級形式(感應模式——「感應」機制):通過「感應」的方式,「無中生有」創造物質粒子。粒子在場中通過「感應」機制激發生成。「感應」是宇宙的根本屬性。「感應」的原理是「心識意動」(心動造物)。
2)次級形式(作用關係——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感應」方式(相互作用力)組合物質。分子、原子是由微小粒子在「力的作用下」組合成的結構體。力表現為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本質是一種「感應」關係。比如,量子場論中認為力的本質是玻色子傳遞過程攜帶的。波色子的傳遞是場的機制決定,場本身即為「感應」機制。
3)中級形式(感覺——覺的產生):在複雜結構中產生「感覺」創造意識體驗。「相互作用」在複雜結構中就會出現「覺」的效果。人的「感覺」是「感體」在複雜結構中製造出來的。離開「感體」,純粹的物質(唯物觀的物質概念)不能產生感覺(這證實了感體的存在);離開複雜結構也不能產生感覺(萬物都是「感體」創造的,唯有複雜生物結構才出現感覺,這說明低級形式的物質機構不能產生感覺。)
4)高級形式(感體——靈體):具有感覺(意識)及創造力的獨立個體——感體。宇宙就是一個具有「感知」的靈體。它外觀表現為完善的自然系統,內在隱藏了具有的意識感知力。
因此,「感」(感應)在低級表現為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如,量子糾纏中一個粒子對另一個粒子產生影響,就說明它們之間存在感應。在中級表現為「感覺」體驗。比如,人具有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意覺體驗。在高級表現為「靈體」。比如,能夠創造宇宙的「上帝」。
「感體」與人體感覺形成之間的關係
人體感覺是如何產生的?我們以「色覺」為例。當太陽光線射入人眼會在人腦視覺區域形成色覺。人就能產生「顏色」的視覺體驗。光線是不同波長的光子,光子本身沒有顏色。光子是量子場激發產生的(本質是「感體的」感應機制)。人的視覺中樞是由複雜的視覺神經細胞構成的,視覺細胞自身不能產生顏色(比如,閉上眼睛後意識世界就失去了色彩)。但當光子與視覺神經系統發生作用(相互感應)就能產生「顏色」的視覺效果。這現象說明人的「感覺」是由「感體」產生的。「感體」一方面創造了低級的物質,又通過複雜結構創造了感覺系統,物質與感覺系統作用就能產生(感應出)「感覺體驗」 (從物理角度人的視覺是視覺系統與量子場發生作用產生的,量子場本身是「感體」機制。故而,人的感覺是人體與「感體」的相互感應產生的)。總之,如果沒有「感體」,純粹的物質無法產生「感覺」。
創世神靈——通感上帝
萬物由感而生,宇宙因識所現。故,創世之神稱為「通感上帝」。